日本人賺錢,是因為這個民族不服輸;

猶太人賺錢,則因為每個猶太人都想生活過得好。

幕府時期日本的武士精神開始就為日本人的狂熱的“愛國主義”打下了基礎,這在戰爭時期就得到了體現。

1894日本關於朝鮮發生的戰爭之後,受俄、法、德“三方幹涉”威脅,日本政府撤回了占據旅順口和遼東半島的要求。

日本人的不服輸由此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展現機會。

10年之後,日本對朝鮮和滿州的野心與沙俄的野心迎頭相撞。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郞在具有決定性的對馬海峽海戰中一舉殲滅了俄國艦隊,給予海軍專家們以深刻的印象。

然後,在這個時候給其他觀察家們以深刻印象的是日本社會的總方向。

對旅順口的突然襲擊得到西方國家的喝彩,而日本國民輿論的激情是要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徹底勝利。

尤其不尋常的是,日本的官兵在旅順口和沈陽周圍的陸戰中衝過地雷區、鐵絲網和機關槍的火網,終於在損失了成千上萬的人之後,占領了俄國的陣地。

這一戰爭給人的印象是:“即使是大規樓工業化時代的戰爭也可以靠武士道精神加刺刀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二戰之後,日本人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於廢墟中,不能說這種不服輸的武士精神不是一個重大的推動力。

“雖然已敗給了戰爭,可是決不願敗給社會的紊亂和饑餓,甚至連占領軍,也不願敗給它。”

一個日本人曾這樣評價他的民族:“我們日本人是歇斯底裏症患者。”

當然,這話不過是在激烈爭論中誇大其辭,但是決不可否認的是,對於日本人,持續不斷的輕蔑與傷害會在他們心中掀起劇烈的感情波動,他們會在很長時間內平靜地甚至謙恭地忍氣吞聲,但隨後,便會在瘋狂般的憤怒中爆發,根本不考慮後果。

日本人在二戰之後初期便處在這種平靜之中。

“從家庭生活到公司法,在日本生活中,幾乎沒有一處‘美國武士’不在發布命令。

“許多年紀輕輕的占領人員大權在握,他們對日本始終抱著一種教師爺的態度。”

日俄戰爭時期的情景再一次出現,而所不同的隻是,日本人的這次因不服輸造成的爆發不再體現在軍事上,而是表現在經濟上。

戰後,日本人的“瘋狂”在對歐美先進技術上的引進上得到明顯體現。

日本目前的47種一般工業,除醫藥、農藥、原油和天然氣外,其餘43種技術水平和研究開發能力趕上或者超過歐美國家。

在22項高技術中,日本居世界領先地位的有16項,如高成度電子元件、人工智能機器人、激光、超高速計算機等;不如美國的6項高技術是計算機軟件、超高靈敏度雷達、脈衝發電、高頻微波、超高速射擊技術和流件力學。

戰後日本工業技術發展的過程為,50年代以引進為主,60年代加強自主開發能力,70年代民間企業成為工業技術的主體,80年代大大加強對基礎技術的開發。

日本引進技術所需外彙全靠出口輕工產品換取。有限的外彙不允許它全麵地、大量地、重複地購買機器設備,而隻能通過購買專利和關鍵性設備引進重大的新技術並加以消化、改良、發展,做到“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園產,三號機出口”。

對於日本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引進技術的艱苦程度,無異於進行新的技術開發。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人才真正地掌握了技術,並有所發展,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本的工業競爭力之所以比歐美國家強大,原因也在這裏。

這種有重點的引進對於調動本國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其研究開發能力和水平,極有益處,並且可以誘發出最大的技術普及效果的經濟效益。

這也是日本在工業戰略上選擇的一條困難的捷徑。以企業(主要是大企業)為主體引進和發展技術是日本迅速提高工業技術水平的關鍵。

在日本,無論是一般工業技術還是高技術,其水平都是由企業體現的。全國科技研究開發經費的80%、科技人員的60%都集中在企業;企業研究開發機構的數量比國立、公立科研機構更多。

這不僅僅說明日本企業技術力量的雄厚,同時也表明了日本企業與社會的同一性。

我們之所以把不惜花極大成本引進、吸收和改造技術列入日本人不服輸的賺錢動力之中,很大的因取決於戰後初期美國人對於日本人的蔑視,而他們恃以蔑視的資本是科技的發達。

而日本在短期內經濟直接威脅到美國的也是飛速發展的科技水平。

日本人所受的歧視是由技術、經濟,更貼近地說,是由戰爭帶來的。

而猶太人所受的歧視卻是曆史的、宗教的以及由於高度的智慧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