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國外遍設研究機構。

日本工業界在國外,主要是美國和西歐已建有數百個研究開發基地,雇傭的研究人員已達數千名。

第四,通過購買美國公司獲取美國的智力成果。

日本的鬆下公司現已買下美國音樂公司;日本鋼管公司也已收購了美國矽製圖技術公司的部分股權。

1989年,日本對美國公司兼並收購174起,比1988年上升32%,1990年又上升到179起,目前的日本已成為美國公司的最大買主。

第五,繼續大力開發民用高技術,使高精尖民用新產品不斷問世。

目前在這方麵日本已處於領先世界的地位,沒有哪個國家可與之相抗。

第六,重用和培養科技人才。

日本重用有獨特創見的各類高尖技術人員,並注重培養年青的、有創造意識的年輕工作者,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研究設施和環境,使得他們得以充分進行個人思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

總的看,日本與美國在進行著商戰中最刺激、最富魅力的技術戰。

具體說,精工產業的服部一郎也在順應著這股潮流,客觀上為著日美技術戰的過程推波助瀾。

服部一郎為了要將精工產品打入美國高科技產品市場,在1975年於美國成立EPSON分公司。

沿用了日本人在新加坡設立公司的成功的管理方法,服部采取總經理外所有成員幾乎全是美國人,並采用美國的經營方式。這便利於公司在美國開拓市場。

不到10年時間,該分公司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為40%,營業率每年增長一倍,營業額已然超過在日本的母公司的半數。

對於高科技中的半導體產品,服部一郎是十分看重的。

精工產業,多年來用以生產手表的低耗電的半導體科技,對於手提式消費性電子產品,可謂是螺釘和螺帽,對得正好。

1985年,服部投資一億美元用於半導體的產銷,並在美國成立半導體行銷部門和建造一座半導體裝配與測試工廠。

同時,服部一郎繼續注重軟件發展,在美國增設高級電腦分公司,聘用一批技術高級人員悉心研究美國電腦的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地設計適合美國市場需要的電腦產品。

後來,精工公司便推出一種極其輕便的袖珍彩色電視機。

令人十分欽佩的,服部一郎不僅僅局限在某一領域,一種產品,一種經營……。

他的眼光是深遠而廣闊的。

他明白雖然黃金遍地,雖然精工公司有卓越的應變創新經營,但卻無法扭轉世界鍾表業江河日下的勢頭。盡管70年代末世界鍾表市場皇數倍增長,但目前增長率卻僅隻4%。

服部清楚了解到,未來的鍾表業將好景不長,必須全力開發高科技產品。

精工在市場上找尋,它們看到了黃金,知道了在各式各樣的產品中,微電腦印表機是完美無缺的選擇。

精工推出的微電腦印表機很快被日立、聲寶等電子業巨頭所接受。

很快,生產此種印表機的公司在電腦業中聲名遠揚。

其產品包括半導體、個人電腦和液晶顯示器,1984年營業額為6.25億美元,盈利占整個精工產業的1/3強。

我們是在拿猶太人和日本人作比較,本來應該具體詳細地說一些,但是卻又覺得沒有那個必要和可能。

因為猶太人和日本人在事實上都成了善於賺錢的人,或許,他們對某一次商業活動所使用的手段不盡相同,但這也是因為這項商業活動所處的地點不同、背景不同、人物不同和諸多別的不同。假如把猶太人和日本人換一下位置,有可能作法仍不一樣,但又何嚐沒有可能是一樣呢?

舉一個例子,如猶太人的最大的成就在於國際金融、貿易等方麵,甚至有的人說,雖然在美國,富人中猶太人極多,但是作為某個企業,大公司的創始人,有著巨大成功的猶太人卻少之又少,可是比爾·佩利,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大老板,難道算不上一個成功的企業界人士嗎?

再說日本人,說他們在企業管理方麵取得極大成功是不可否認的,鬆下、索尼、三菱等等大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日本銀行卻能頂替美國花旗銀行而成為世界第一大銀行,卻又使我們不得不說,在金融業,日本人同樣是頂呱呱的。

隻是,要是從單個人來說,日本人有成就的多在企業的經營上,而猶太人讓世人稱道的典範也是在金融等相關行業。

有鑒於此,我們便想就此打住,也給讀者留下一定的必要的空白,讓讀者拿出自己的眼光去比較一下,進行分析研究。

或許,由於你的研究、比較和分析,你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不少賺錢絕招也未可知,真是那樣,倒也是個極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