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采取“蠶食政策”,一點一點地奪取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地盤”,不斷削弱美國的優勢。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美國一直在科技領域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
但是,近年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優勢地位已然不斷下降。美國國防部1990年3月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在20項極其重要的和防務有關的技術中,美國已有5項落後於日本,它們是半導體技術、生物技術、機器人技術、超導體和光子技術。
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事秘書傑拉爾德·丁南認為,美國在技術上占統治地位的單極世界已不複存在。美國的許多產品是國外製造的,許多美國公司依靠外國工程師設計汽車部件和電氣裝置,五角大樓正在國外選購某些高技術武器係統及零件。
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2年發表報告認為,美國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對外競爭中正遭慘敗,在調查的9類94項關鍵技術,美國有15項處於遠遠落後的狀況。在17項關鍵電子技術中,12項處在劣勢或落後地位,僅有微處理器和磁性信息存儲器處於領先地位。
為提高技術領域的競爭能力,扭轉領先地位下降的局麵,美國采取了重大措施:
首先,加強科技投資。
美國政府1992年度財政用於技術開發研究的經費比1991年度增加13%,政府主張,大規模增加航天技術及其他研究開發的費用;
第二,加強科技的宏觀管理。
美國政府已把科學顧問升格為總統助理,參與國家經濟與安全問題的最高決策,享有與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同等地位,擴大了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編製和預算,並成立科技顧問委員會;
第三,實施規模空前的大型科研項目。
美國決定在90年代實施18項大型科研項目,這些項目巨大,每項都需要花幾億甚至幾十億、幾百億美元。其中最主要的有“自由號”太空站、地球觀測衛星係統、超導超級對撞機等。
估計,要完成這些項目共需600多億美元,建成後,還需要1000多億美元來維持設備的運轉。
第四,振興和改革教育。
為振興教育和增強高科技競爭的後勁,美國正在實施“2061工程”教育計劃。
這項工程從1985年開始一直到2061年才全部結束,其目的是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鼓勵青年人學習技術性強的專業,使之符合高科技設計和生產的需要;
第五,大力引進國外優秀科技人才。
據預測,到2006年時美國將缺少60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
為解決科技人才短缺問題,美國除加緊培養本國人才以外,還千方百計設法引進國外科技人才,並視之為“捷徑”。
采取的主要作法是:以優越的科研條件和豐厚的經濟收入吸引外國科學家去美工作;大量吸收前蘇聯的核專家和導彈專家去美國工作;
第六,加速大學和工業界的合作和技術轉讓。
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給大學和工業部門都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對大學來說,向工業界轉讓技術可得到可觀的收入,為大學的科研開辟了新的財源,並給技術成果的發明者帶來了豐厚的轉讓費,激發了科研人員麵向市場和生產的積極性。
對工業部門來說,能盡快生產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美國在努力不斷地開發新、高科技,完全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形勢的壓迫。日本人在一步一步向他們靠近,並大有超越他們的趨勢。
現如今,在科技的許多領域,日本已然居於領先。
譬如照相機、小汽車、錄像機等消費產品的製造技術,在世界已居支配地位。
從1989年起,日本申請的專利數就已超過美國。
日本出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在1986年時就已超過美國。
日本在計算機軟件開發方麵已領先於美國,軟件程序的出錯率遠遠低於美國。
總之,日本高科技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日益增加,1988年以來已超過美國和西歐。
和美國人為防禦而采用措施一樣,日本人為著進攻(這裏指技術),也同樣采取了他們自己的舉動:
第一,製定明確的科技發展戰略。
這樣使人力和物力資源均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在科技發展中實現了高速度、低成本和高效益。
第二,投入巨額經費進行基礎研究。
1992年日本財政用於研究開發的總預算達2645億日元,比1991年度增加3.4%。舉索尼公司為例,索尼公司用於競爭前研究的經費就占總的研究開發經費的25%,而美國的公司用在這方麵的比例沒有一家達到它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