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工是一家曾幾乎使瑞士鍾表業者走投無路的鍾表產業集團。

目前,服部一郎掌握著精工集團企業EPSON、精工儀器電子和須波精工舍等新公司的大權,是服部家族企業的“智多星”和舉足輕重的中堅人物。

據統計,精工產業在1984年的年銷售額達30億美元,盈利近億美元。

精工集團已然不再死盯著鍾表一小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全力開發高科技產品上,準備在電腦市場上一展手腳。

服部一郎認為,當前精工集團企業已不能再集中全力於手表的產銷,應朝著電腦和其他尖端科技及產品發展。

過去,當精工以鍾表為主要產品時,各公司間聯係十分薄弱,但各公司鬆弛的結合對於整個產業的經營並沒多大影響。因為那時,服部所率的精工公司可說是精工產業的核心企業,它將部分產品分給其他公司生產,各公司也爭先恐後為其提供最佳產品。

精工石英鍾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60年代初,須波精工舍公司首先推出了石英鍾,迫得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計時鍾招標中,瑞士鍾表業者拱手稱臣。

更為突出的是,由於精工產業內部的技術競賽,使世界鍾表業日趨小型化,石英表產生帶來了一場技術革命。日本企業迎頭趕上並很快將瑞士鍾表商拋在身後。

即使這樣,服部仍主張,精工產業應該由更強有力的中央管理係統來使整個集團產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要力求朝著電腦和其他尖端科技產品發展,而且要搞多元化和創新經營。

服部滿懷信心地表示,到本世紀結束時,精工產業集團將具有鬆下電器的規模、惠普公司的管理風格以及日產電器的卓越技術。

前不久,廣州、深圳等地舉行了電話號碼拍賣活動,其中帶“6”和“8”的號碼價錢極高,而“6”和“8”越多越值錢。原因很簡單,“8”與“發”音相同,“6”則意含“六六順”之意,且廣東人多信這個,為圖個吉利、平安,就不惜出高價買這些號碼。

相反,很多帶“4”的號碼極少有人問津,原因是廣州話中“4”與“死”諧音。

同樣,香港人也喜歡“8”字。

據傳,香港某家具公司,把一種並不好銷的商品標價改為1498元,正好合了當地用語“一世夠發”的諧音,頓時,銷量大增。

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不例外。

據日本小鴉氏對電器用品所做的調查,以十位數為末位數標價的,取50、80、90者居多,以百位為末位數標價時,則800、900居多。市場研究人員指出,因為“8”在日本消費者心中具有“吉祥如意”的含義,所以顧客對末位數是“8”的標價比較容易接受。

而美國人與日本人又有所不同,他們更中意奇數標價,就是說,標價的最後一位數是奇數。因為美國消費者存在這樣一種心理,認為單數比雙數少,奇數比偶數便宜。

據美國商業心理學家的調查,零售價為49美分的商品,其銷量不但比50美分的商品多,而且比48美分的商品也多。

“在美國,5美元以下的標價,末位是9的最受歡迎,5美元以上的標價,末位是95的銷售情況最佳。”

還有,中國人以“二百五”這個詞表示缺心眼、笨蛋,如果在某件商品上標價250元,就會使得許多顧客望而止步;美國人和歐洲人討厭“13”,認為這個數字表示倒黴、不吉利,象征著世界的末日,所以歐美人推銷商品時,標價總要避免13分、13元、130元、1313元等的價格。

上麵我們所說的,指的隻是一個問題:標價,我們談到的是單純數字上對於顧客心理需要的效應,而我們要談服部一郎的卻是價格內容之於顧客心理的承接力。

服部公司將產品價格定在昂貴的瑞士表和廉價的美國表之間,所以它能在美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70年代末,當其強大競爭對手卡西歐等公司開始以廉價表大舉侵入世界手表市場時,服部精工公司立刻以多品牌如“洛盧士”、“婆娑”、“華色”等廉價表打入零售店和百貨公司,以多品牌多種價格最大範圍地控製市場。

這種多品牌的經營策略,既可在廉價手表市場有所收獲,又可保住中等價格精工表的既有市場,可謂一舉雙收。

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研究所的麥可·柏特教授指出:“多品牌經營法是個需要高度藝術的策略。精工產業的經營,顯示的是極其卓越的生產技術和足智多謀的市場營銷的密切結合。”

為搶占瑞士表所擁有的昂貴手表市場,服部還開發出三種名牌高級手表,力求在這一獲利甚豐的市場與瑞士平分秋色。

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對產品的競爭能力有重大的作用,市場商品間的競爭給予人的,是有形的爭鬥,而技術的競爭,則是無形的廝殺。

日本在高科技戰中咄咄逼人,從總的情況看,日本在高科技領域仍不及美國,但差距正日益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