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遊移不決到癡迷
被稱為股票浪子的柯菲德,父母都是猶太人。30年代初期,歐洲興起了反對猶太人浪潮,柯氏家族便由中歐遷往美國,在布洛克林定居下來。當時,柯菲德正在念小學。
來到美國之後不久,柯菲德父親去世了,母親一個人的收入,隻夠勉強維持日常最低標準的開支。家道中落,日子過得相當艱苦。
上學期間,柯菲德相當守本分,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柯菲德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退伍後,他便進入布洛克林大學學習,畢業時,取得了心理學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柯菲德變換了許多次工作,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把握不準,遊移不定。那時他還年輕,實在不明白應該幹點什麼才好。
後來,柯菲德又飄泊來到了紐約,在互惠基金會找了份工作,當推銷員。當時,投身這份工作時,他並沒有多大的認識,也沒有長遠計劃,更想不到會從此發大財。但他入行之後,便頓生興趣了。
為了向社會大眾推銷股票,作為推銷員,通常要強調兩點:
①小額投資人通過互助基金會,可給自己購買較多種類的股票;
②通過基金會,投資人可以得到“職業性財務經理專家”代為經營。
在50年代那時,人們都相信繁榮的股市正處於高峰時期,而且可以經久不衰。基於這種民眾心態,因而要說服顧客們把錢投入到證券市場,並不需要基金推銷員花費太多的口舌。
“這真是份愜意的職業!我怎麼沒有早點知道它,早點來參加呢?”
柯菲德加入基金推銷員行列後,樂壞了。
他的早期雇主,是紐約的投資者計劃公司。在公司裏當推銷員,收入相當不錯。他可以買一輛小車,一套豪華的住房,結交許多女朋友。但他的興趣並不全在推銷工作上。這時,他對互惠基金有了許多認識,並著了迷,他認為這裏麵有許多文章可做,他需要了解得更多更詳細。因此,一有時間,他便潛心研究基金會。
(2)眼光緊緊盯住歐洲
隨著時間的推移,柯菲德的視野更加開闊,羽翼也漸漸豐滿了。
在幹低級推銷員工作時,他便看到了天外有天。單是推銷隊伍,就有推銷部主任,有地區性的和全國性高級職員。而高高在上的,則是那些基金會的創始人。他們從每個人的身上抽取提成,收入宏厚。因此,柯菲德便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潛心研究基金會的財務組織和管理學問。有時候這種努力要比推銷工作更來勁。
就這樣,他在推銷生涯中發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選擇的目標,而不甘心受人支配了。為了盡快離開紐約,他找到了許多理由。之一便是推銷員之間的競爭太劇烈了,他需要換一個地方試試,或許沒有這麼多競爭者。之二,是他對商業先頭部隊這種觀念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他對外國土地有一種浪漫式的向往。因此,1955年底,在公司的許可下,他自費前往巴黎,想試試看在那兒能不能推銷互惠基金股票。
來到巴黎之後,柯菲德發現歐洲很有發展潛力。當時,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政府,都不願意將本來就很少的資金流向美國,所以,禁止柯非德向當地公民推銷股票。但問題的另一麵是,柯菲德發現了美國僑民這個市場大有可為。那時在歐洲各國都有美國的駐軍,外交人員和生意人。而且大多數都攜帶有家眷。他們的薪資都漸漸進入了歐洲的經濟圈子。他們的手中都有很多餘錢,而且,他們大多數人都讀到了關於華爾街前景空前看好的報道,隻是由於遠在異圍他鄉,沒有方便之路可供他們將資金投入到美國股票市場上罷了。柯菲德摸準了這一點,準備大幹一場。
在美國當推銷員時,柯菲德賣了很多投資者計劃公司的股票,從這一點上他就認準了海外存在著一個廣大而富足的互惠基金市場。
現在,柯菲德要脫離投資者計劃公司,而把注意力轉向另一家叫做爵佛士基金公司來。這家公司成立最早,衝勁十足,是基金元老公司。他們對那種緩慢而穩定的股市投資方式十分不滿,而極力追求一種大宗斬獲。最傑出的例子是,他們買入波拉羅德公司的股票。當起初時,爵佛士基金公司以每股30元的代價,收購了這家波拉羅德公司的股票,因為當時該公司很不起眼,沒人注意它。而最後,股票竟漲到了每股6000美元。爵佛士這一招,斬獲不知有多少。
柯菲德對爵佛士基金公作了一番了解之後,便寫信給它,將自己發現歐洲市場的情況報告了給它。並在信中提出了一些迅速開發的統計報告。同時,柯菲德要求爵佛士委托他為歐洲代理,他隻提取傭金。而那時,爵佛士在歐洲並沒有很大的業務,柯菲德的要求,對公司沒有絲毫損害,於是便欣然應諾了。
這樣,柯菲德這個窮小子成了歐洲代理的人,從此開始了創造財富的第一步。
(3)歐洲業績非同凡響
柯菲德在取得歐洲互惠基金代理權後,向著黃金寶塔邁出了第一步:他首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投資者海外服務公司,簡稱IOS。開始時,自己一個人推銷爵佛士股票,一個人單獨行動。然後,他便發展到一個一個地招聘其他的推銷員,替他工作。柯菲德可以從每一個推銷員的每筆交易中,提取五分之一的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