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曆史人才(2)(1 / 3)

李廣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與匈奴對戰的戰場上,最終不得封侯,對當時的一個軍人來說,是個極大的缺憾。其實李廣的機會是有的,漢家皇帝非常欣賞這位將士,雖然說是沒有軍功,但憑著其勇敢也屢次獲得升遷,而命運卻每到關鍵時刻就要捉弄他,按現在的人的說法就是這人點背。最後,漢武帝都覺得他命不好。

許多人都認為李廣是沒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歡用自己親近的人,比如衛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細分析李廣的事跡,不難得出以下結論: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不避刀劍,身先士卒,大概沒有人敢和他並肩而走,大概是個有點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絕境時表現出的機智和膽略,又遠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張飛一比吧。缺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智慧,假如不是這種情況,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在與匈奴接戰七十餘次,竟然掙不到可以封侯的殺敵之數。所以才常常是奮不顧身的陷入絕境,然後再機智靈活地上演一場絕地逢生的喜劇。如果真的把他放在大將軍的位置上,也許我們就看到喜劇了。

司馬遷在為人物立傳時極其講究事跡的裁減,關於李廣殺霸陵尉的一段,不應該是在褒揚吧?大概是說李廣心胸狹窄,隻是說的比較婉轉罷了,這就是所謂的史筆如鐵。從李廣的死,我們可以看出,死的不值。這其中大概就有曆史的悲哀吧。

(第二節)蕭何月下追韓信

漢初三傑盡是人才,而談到當時最為急需的人才,當數韓信,韓信是在戰場上最急需的一位。於是,漢初雙傑就給我們導演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當項羽進了鹹陽以後,他將六國舊貴族和有功的將領一共封了18個異姓侯王,稱為西楚霸王。在這18個諸侯中,項羽最不放心的就是劉邦。他把劉邦封在了偏遠的巴蜀和漢中,稱為漢王;又把關中地區封給秦國的三名降將章邯等人,讓他們擋住劉邦,不讓劉邦出來。漢王劉邦對他的封地很不滿意,而自己的兵力弱小無勢,沒法跟項羽計較,隻好帶著人馬到封國的都城南鄭去了。

漢王到了南鄭之後,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養精蓄銳,準備再和項羽爭奪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們卻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開小差逃走,急得漢王連飯也吃不下。有一天,突然間有人來報告:“丞相逃跑了。”漢王急壞了,像突然被人斬掉了左右手一樣難過。到了第三天早晨,蕭何才回來。漢王見了他,又氣又高興,責問蕭何說:“你怎麼也逃走?”蕭何說:“我怎麼會逃走呢?誰走我也不會走的,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漢王又問他:“你追誰呢?”蕭何說:“我在追韓信。”

蕭何所提到的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當路過淮陰時,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裏當了個水兵。項梁死了,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了個小軍官。韓信好幾回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漢王劉邦到南鄭去後,韓信就投奔了漢王。漢王隻是讓他做了個小官。有一次,韓信違了規,按照慣例被抓了起來,就要被砍頭時,幸虧漢王部下一個將軍夏侯嬰經過這裏,這時韓信高聲大叫,向他求救,說:“漢王難道不想打天下了嗎,為什麼要斬壯士?”夏侯嬰看韓信的模樣,是一條好漢,把他放了,還向漢王推薦。漢王於是派韓信做了管糧食的官。後來,丞相蕭何見到韓信,談話中,認為韓信很有才能,很器重他,還幾次三番勸漢王重用他,但漢王總是不聽。韓信知道漢王不肯重用他,終於,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悄悄地踏上了逃亡的小路。蕭何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腳,顧不得向劉邦報告,連夜率人追趕韓信。

劉邦聽到要去追趕韓信的事情,立馬拍桌子、打板凳的:“大將嚇跑了幾十個,沒見你追,一個寸功未立的韓信逃亡,你卻親自追趕,顯然是在騙我。”蕭何笑道:“那些逃走的將領容易得到,天下多的是,而像韓信這樣的人,失去這一個,天下就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願意做一輩子漢中王,那就用不著留韓信;如果大王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誌,除了韓信,沒有第二個人能幫助你完成這個大業了。”劉邦見蕭何如此看重韓信,相信韓信一定有些過人之處,就說:“好吧,我就按照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可以嗎?”蕭何並不滿意,說:“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善於聽取別人意見,又深信蕭何的劉邦,當即決定:“那就拜他為大將吧!”蕭何很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說著,劉邦就準備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蕭何又直言不諱地說:“大王平日傲慢無禮,拜大將是件大事,不能兒戲。如果大王真心要拜韓信為大將,那就應該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齋戒沐浴,隆重地舉行拜將的儀式。”劉邦說:“好,一切我都依你。”

漢營裏立馬傳出劉邦要擇日子拜大將的消息。幾個跟隨劉邦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相信這次自己一定能當上大將。趕到拜大將的日子,拜的大將竟然是平日裏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大家都傻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