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陰謀與奸者(1)(1 / 3)

有些時候,曆史真的很容易讓人上當,明明看上去是很溫情的事,實際上卻是善於玩弄權術的“君子”的把戲,把曆史看透徹了,這些都是陰謀。現在看來,但凡曆史上的成功者,都會使出一定的手段,因為隻有一定的手段才能產生想要的結果。曆史總是強調結果的,這些都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啟示,使我們多了幾番悟性。

(第一節)陰謀與智慧

中國的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可謂應有盡有。有很溫情的著作,亦有冰冷的理性。

說起冰冷的理性,《孫子兵法》不能不提,因為此部兵法給我的詮釋是我要的隻是結果,不管我用什麼樣的手段,隻要能夠成功。

《孫子兵法》是強調理性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戰者也。”在孫子看來,在戰場上能打勝,是算不了什麼的,隻要物質條件能跟得上,再加上一點點計謀就行了,這是說不上什麼境界的。能夠完整的攻入一個城市,而沒有過多的殺人,也算不了什麼,隻是戰術比較好罷了。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用動刀動槍就能使對方投降,這是《孫子兵法》的原則上根本性的觀點——消除戰爭。

孫武不愧為中國戰爭史上的至尊,一番論言,讓人感慨萬千,雖然他的此番話說起來比較容易一些,現實中是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得到的。但也充分體現出了此位兵法大家的過人之處。

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史證明,戰爭的主動者往往必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戰爭的被動者也不會在弱勢下乖乖地被人宰割,因此,孫武上麵的話隻是一種理想,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實現的。

無論如何,修明政治,以民為本是世代帝王們都要考慮的事情。孟子給我們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在魯國與鄒國的一次大的戰爭中,鄒國的官吏死了將近有三十多個人,而小小的士兵和貧窮的老百姓卻沒有死傷一個,鄒穆公此時非常的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在他的心裏很氣憤,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向孟子問道:“這些士兵和老百姓看著他們的父母官為他們而戰死在戰場上,但是卻不去拚命,如果就這樣殺了他們,人實在是太多了,法不責眾,殺不勝殺。這樣該怎麼來處理這事呢?”孟子回答道:“你了解你的國家現在是什麼樣的嗎?你有沒有體察過民情,你又知道不知道每逢不好的年份,你的百姓是怎麼過的呢?年紀大的餓死之後被隨意的埋在一個溝裏邊,年輕的逃散到別的國家去,這樣的人每年都會有,而您的倉庫卻日益的越來越充實,您的官吏都不稟告您,這是欺騙國君,殘害百姓。這樣的官吏不該死嗎?”這就是曾子說過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他的意思是說,您怎麼樣對待別人,您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

在戰爭中,陰謀與智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很難說得清楚的,在戰爭中,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就是硬件,就是雙方的實力。

我們再來看場戰爭。

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的長勺之戰,它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也是我國曆史上後發製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曆史進入了諸侯兼並、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蕩局麵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在矛盾衝突的日益激化下,又不可避免的造成兩國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曆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在今天的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它更多的保留了宗周社會中的禮樂傳統,在當時的春秋諸國中居於第二的地位,疆域和國力都比齊國要弱,天時地利都處於相對的劣勢。而齊國,則是薑太公呂望的封地,管轄的地區是今天的山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在臨淄。那裏的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後,推行了“因其俗,簡其禮”、“因地製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係列正確政策,這些大大推進了齊國的經濟,實力也越來越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以來,一直都處於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的稱號。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公元前686年冬,齊國宮遷內發生了一場動亂,齊襄翁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但是沒有過幾個月,齊臣雍廩又把公孫無知給殺死了,在這種情況下,齊國的君王位置就這樣被空下來了,當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聽說此事之後,想乘機回國繼承君位,這樣在齊國內部就發生了一場君位爭奪的鬥爭,最終的結果是公子小白入國先登上了君位,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齊桓公。而在這場鬥爭中,公子糾則時運不佳,在奪權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而重要謀臣管仲也成為了齊桓公的手下,後來成為齊桓公霸業的重要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