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曆史上的酷吏(4)(1 / 2)

李文是河東人,曾經與張湯有過過節,心中一直怨恨張湯,後來他當了禦史中丞,屢次從宮中文書裏尋找可以用來傷害張湯的材料,絲毫不留餘地。張湯有個很喜愛的下屬叫魯謁居,知道張湯對此人心中不平,就讓人以流言的形式向皇上密告李文的壞事,而這事皇上又正好交給張湯處理,張湯就判決李文死罪,把他殺了。張湯知道這件事是魯謁居幹的,但當皇上問他:“匿名上告李文的事是怎樣發生的?”張湯卻假裝驚訝地說:“這大概是李文的老朋友怨恨他,所以才傳出關於倉皇流言吧。”後來魯謁居病倒在同鄉主人的家中,張湯還親自去看望他的病情,並且替魯謁居按摩腳,可見因李文一事,張湯對魯謁居是很感激的。

當時,很多趙國人以冶煉鑄造為職業,趙王劉彭祖屢次同朝廷派來主管鑄鐵的官員打官司,張湯卻常常打擊趙王。於是趙王就專門尋找張湯的隱私之事,好借此機會加以報複。又因為魯謁居曾經檢舉過趙王,趙王也很怨恨他,而張湯與魯謁居的關係又很好,於是趙王就抓住張湯給魯謁居按摩腳一事上告二人,說:“張湯是大臣,其屬官魯謁居有病,張湯竟然給他按摩腳,我懷疑兩人必定一同做了大的壞事。”這事交給廷尉處理,雖然魯謁居病死了,事情卻牽連到他的弟弟,廷尉就把他弟弟拘禁在導官署,因為張湯的權勢,所以沒有對張湯怎麼樣。有天張湯到導官署審理別的囚犯,看到魯謁居的弟弟,想暗中幫助他,但又怕被別人知道,所以假裝不察看他。魯謁居的弟弟不知道張湯的心思,看到張湯不救自己,就怨恨張湯,於是讓人上告張湯和魯謁居搞陰謀,共同匿名告發了李文。這事交給減宣處理。減宣曾同張湯有嫌隙,待他接受了這案子,把案情查得水落石出,但卻壓著沒有上報。這時正巧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園裏的殉葬錢,丞相莊青翟上朝,同張湯約定一同去謝罪,到了皇上麵前,張湯想隻有丞相必須按四季巡視陵園,丞相應當謝罪,自己又不是丞相,沒有這個職責,所以認定這件事與自己沒關係,不肯謝罪。丞相謝罪後,皇上派禦史查辦此事。張湯想按法律條文判丞相明知故縱的罪過,丞相為此事深感憂慮,害怕有天會被張湯害。當時丞相手下的三個長史都嫉恨張湯,再加上現在又想害丞相,所以他們也想尋機陷害張湯。

當時,因為漢與匈奴作戰耗費了大量的財富,再加上大旱,所以導致國庫空虛。而當時的地方諸侯與大地主、大商人卻利用可以私自鑄錢的權力乘機大量鑄造成色不足的貨幣大肆采購,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操縱國家經濟,並且從中牟取暴利。武帝便與大臣商議要采取措施來改善國家財政狀況並打擊那些擾亂經濟、以富噬貧的人。張湯便承武帝旨意請鑄白金和五銖錢,征收天下的鹽、鐵稅,防止富商大賈的壟斷。具體的辦法:一是使有白鹿皮幣,當時武帝的苑囿裏養有天下少有的白鹿,新的法令規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繡上水草紋,價值四十萬錢,這顯然是中央政府在大量發行貨幣以調整經濟,增加國庫收入的舉措。之所以會選擇白鹿皮,是由貨幣的不可輕易被仿造性決定的。二是用銀錫合金鑄造白金。白金分三等,第一等為圓形,價值三千錢,第二等為方形,價值五百錢,第三等為橢圓形,價值三百錢。同時將鑄錢的權利收歸地方官府,銷毀半兩錢,改鑄三銖錢,後又改鑄五銖錢。第三是加征鹽、鐵稅,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打擊壟斷經營這些行業的豪強勢力。經過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國家又重新控製了經濟。

俗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古之亦然,雖然國家一再明令禁止不得私造錢幣,但各地民間盜鑄白金的事還是層出不窮,偷鑄時還多加鉛錫,還有人將銅錢背麵磨下的銅屑鑄錢。針對這一情況,張湯又頒布新法令,要求銅錢的兩麵都必須有花紋,而在這之前的錢幣隻有一麵有花紋與文字,同時加強對偷鑄錢幣案件的懲治力度,但全國犯案的人還是越來越多。因地方豪強勢力大都與當地官府相勾結,鑄錢的權力收歸地方官府並不能完全製止地方豪強大量發行貨幣擾亂經濟,反而使百姓在變更貨幣時吃了苦,很多人認為這是張湯新法令的過錯,於是有更多的人怨恨張湯。

關於這件史事的描述,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通貨膨脹,武帝與張湯為渡過難關在世界曆史上第一次使用經濟杠杆來調整經濟,雖其心可嘉,但由於措施不得力,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是治標不治本。這場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對匈奴作戰造成的國力損耗過度,再加上地方豪強勢力利用可私自鑄錢的權力大量發行貨幣擾亂國家經濟。因為對匈奴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國家能做的就隻有控製地方豪強大量發行貨幣這一條路了,但在執行中卻因積習難返,過於遷就各分封的諸侯國,隻將鑄錢的權力收到了地方官府手中,並沒有完全解決控製貨幣發行量的問題,直到在張湯死後,武帝才吸取教訓,將鑄錢的權力收到了中央,這才使國家的經濟危機得以緩解。所以,處理危機失利不能全怪罪張湯,武帝與眾大臣也有一份責任。不過這時候張湯確實是權傾一時,天下大事都由他來決定,所以,在普通人看來,他應是最大的責任承擔者,因為,百姓把怨恨都發泄到了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