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台舞榭,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意氣風發的鄭莊公早已事過境遷,煙消雲散。然而,鄭莊公的政治智慧與戰略意識卻依舊讓今之讀史者歎服。
為了權力,可以不顧母子之情,手足相殘,即除掉了弟弟,又放逐了母親,在這個過程中,莊公把“仁義”基本上都占盡了,顯得高明之極,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表現出了高明的忍術。
的確,從更深的層次進行考察,我們不難發現,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後要穩,又何嚐不可以成為今天從事國際戰略角逐的有益借鑒。
(第二節)曹操之奸
辯曹操之“忠奸”。
說起曆史人物,我們往往需要辯個黑白。中國曆史的人物最值得我們辯個黑白的就要算曹操了。
曹操之所以能夠引起爭論,就是因為自古忠奸有別,而在《三國演義》中,把曹操“奸邪”寫的婦孺皆知,和他對比的又是“忠”的“離譜”的諸葛亮。所以他是一個大眾化的“奸臣”。可是相信曆史的人,或者說懂得曆史的人,總會從另外一些方麵進行考慮曆史人物的忠奸功過。
那麼曹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曹操是因奸臣董卓起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當時的董卓勢大,天下群雄並起,人人得董卓而後快。曹操同時也有了“發家”的政治理由,隻是沒有想到的是,曹操是“以奸易奸”,除掉董卓以後,他取代了董卓的位子,被人看作了奸臣。
在討董卓時,他是忠臣,也可以稱作義士,在滅掉董卓後,他弄權自重,目無天子,他的奸邪其實達到並超過了董卓的地步。更說不過去的是,他的兒子曹丕稱帝了,用魏朝代替了漢朝,而曹操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魏武帝。
曆史資料上的曹操是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在中國的古代曆史上,隻有他一個人具備了這三大“家”。他統一中原,實行屯田製,對社會的發展,疆土的鞏固,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在《三國演義》和戲曲舞台上的曹操,由於受正統觀念的影響,把他寫成了一個篡奪漢室天下的奸臣。對曹操的評價眾說不一。應將曆史上的曹操和我們都“知道”的白臉曹操區分開來。這並不是“翻案”不“翻案”的問題,因為人們的觀點向來就不一樣,無需統一,也不可能統一。
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由於家庭出身和所處的時代,決定他成就了一番事業。
曹操的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是位太監,那個時期的太監很“吃香”,他官至“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是曹操祖父的養子,他的父親也官至太尉。曹操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再加上曹操是一個既聰明而且心機很深的人。雖然有的時候也會任性放蕩,不是太注意道德修養和學業,但是曹操同時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智和處事能力。因此,梁國人橋玄評價他時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在曹操十歲的時候被推薦為孝廉,做了郎官,後來又被任命為洛陽縣北部尉,升頓丘縣令,被征入朝授職議郎。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曹操青少年時代是春風得意,直步青雲的,這些可能和他的家庭出身會有一定的關係,在那個時候做官,講究的是門地,曹操很年輕就做了官是不難理解的。從一個小小的地方官比較順利的進入到了朝廷,使曹操有機遇能獲取更大的國家權力。
就在這個時候,漢朝已經是很衰落了,在這種情形之下,給了曹操一個很好的機會,而聰明伶俐的曹操理所當然的不會放過這一個大好的機會,於是他就創造了一番事業。
首先是漢靈帝元和末年的黃巾起義,“三張”的起義規模是非常大的。東漢末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本來己是危難之秋。黃巾起義的革命洪流更使得衰弱的劉家王朝無法阻擋。因此,隻得調遣像曹操這樣的各地諸侯來鎮壓農民運動,年輕的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去討伐潁川的農民起義軍。
後來因為在這件事上麵做的還不錯,就被升為濟南相。從此,曹操就開始掌管了一方的軍政,為他以後的發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此時的各路諸侯勢力也各霸占一方,自立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