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陰謀與奸者(4)(2 / 3)

王莽本來老謀深算,為了鞏固已經攫取的權力,就更加克己修行,延聘德才兼備名聲遠揚的學者政客當幕僚,收到的賞賜盡皆分給手下官吏侍從,而家中餘財也經常分發給窮人,而對自己的要求卻更嚴格了:有一次他母親生病,各公卿大臣們為了巴結而紛紛派夫人前來探視,負責招待客人的王莽夫人,身穿短衣布裙,以至於貴婦人們把她看作了奴婢。這事傳開之後,王莽的恭謹儉約美名更加響亮了。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王莽榮升大司馬主持朝政剛一年的時候,上下左右的權力網還沒有建立完善,此時漢成帝就死了。更為嚴重的是,成帝生前隻寵愛趙飛燕姐妹,這姐妹二人因為自己無法生育,所以就很痛恨那些懷上成帝骨肉的妃妾,每當見到妃嬪懷孕就及早的下毒手把他給處置了,這樣導致了成帝沒有自己的兒子。無奈之下,成帝過繼其異母兄弟定陶恭王的兒子劉欣為太子。劉欣繼承皇位,就是漢哀帝。哀帝與王氏沒有血緣關係,所以王莽的仕途也麵臨著極大的危機。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哀帝本來就嫉恨王氏一家的權勢,再加上他的奶奶從中挑唆,心中就有了排斥王莽的打算。前麵說過,漢元帝確立王政君為皇後時,實際上最寵愛的是傅昭儀,也就是定陶恭王的母親、哀帝的祖母。現在孫子當了皇帝,傅昭儀自然就東山再起了。太皇太後王政君很識時務,麵對著傅昭儀咄咄逼人的氣勢,不得不忍讓三分,在自己蟄伏不動潛待時機的同時,下詔讓王莽等人辭職避讓。然而哀帝知道,王氏一家長期掌權,各種關係盤根錯節,還不是輕舉妄動的時候,所以假惺惺地對王莽說:“您本是父皇選定的執政大臣,今日父皇歸天。我真誠地希望與您通力合作管理國家。您要求辭職,是覺著我不能繼承父皇的遺誌嗎?我非常傷心。我已傳旨下去,今後大小官員均聽命於您”。同時加賞350戶食邑。

但這隻是一時的寬容,一旦政局穩定下來,哀帝就實施其打擊王氏勢力計劃。一個月之後,司隸校尉解光上書彈劾原大司馬王根,指控他當政期間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排斥異己、淫於聲色;同時彈劾王莽的另一個叔叔王商之子成都侯王況,說他娶掖宮廷中貴人為妻,犯了大不敬罪。哀帝馬上下詔,遷奪王況爵位,貶為平民百姓;免除王氏新薦所有官員職位;因王根從前支持劉欣(即哀帝)做太子,所以保留爵位,趕出京城回封地養病。王氏的羽翼被剪除後,王莽深感勢單力薄,危如累卵,但他仍在頑強地支持著。時隔不久,哀帝在未央宮設宴,主管禮儀事務的內者令為了逢迎皇帝,在太皇太後王政君旁邊給傅昭儀(這時稱定陶恭皇太後)設了一個座位。王莽敏感地覺察到這是對王氏勢力的侵犯,當即拍案斥責:“定陶太後隻是孝元皇帝的昭儀,一個藩王的母親,怎能與尊貴無比的太皇太後並肩齊坐!”命令撤掉座位,傅昭儀聽說後勃然大怒,拒不出席宴會,弄得哀帝也很尷尬。次日,王莽再次以辭職要挾,向哀帝及傅昭儀示威。但這次他失算了,哀帝認為這是可以撤掉王莽的時機了,欣然批準了他的申請,並賞下一些黃金作為安慰。又過了兩年,幹脆把王莽趕回了南陽郡新野縣的封地。

此時雖然王莽下台了,但是如果東山再起的話,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哀帝沒有辦法動搖王政君太皇太後的正統地位。傅昭儀自然也很著急,在哀帝繼位後,她取得了“定陶恭皇太後”的尊號,後來又去掉了“定陶”二字,但是她還是不很滿意,覺得還是比不上“太皇太後”稱號尊貴,可是又不可能同時有兩個太皇太後,竟然別出心裁地想出一個“皇太太後”名號,這倒是中國曆史上的獨此一家。但傅昭儀與王政君的鬥爭是必敗無疑的,雖然在當前不利的形勢下王政君采取了避而不戰的策略,可她的優勢是長壽。這一優勢雖然簡單,但效果很好,傅昭儀既然鬥不過她,也就自然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現在鬧得越歡,死後的下場也就越悲慘,甚至連屍體都不得安寧。一時間,哀帝的祖母稱皇太太後,生母丁姬稱帝太後,成帝皇後趙飛燕稱皇太後,加太皇太後王政君,四個太後並立,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大奇聞。太皇太後退避長信宮,不再理會朝廷大事。

王莽堅信,隻要姑姑王政君還在,王氏家族一定有重見天日的機會,為了促使這一天早日到來,他更加假仁假義起來,企圖博取更多的美名,為他以後的上台打下堅實的基礎。南陽太守也認定王莽還會東山再起,特地派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者孔休管理王莽的封地。王莽對孔休也是恭敬無比,竟然以一把鑲有寶玉的劍相贈,孔休見狀誠惶誠恐,堅決不收。王莽解釋說:“我見您臉上有塊傷疤,聽說寶玉能夠消除疤痕,所以想把劍柄送您。”孔休還是推辭,王莽想了一想,問:“您是嫌它太貴重了嗎?我是敬重您學識淵博,還有什麼能比品行學問更珍貴呢?”說完,用木棒把劍柄打碎,親自包好送給孔休。禮賢下士之名也由此傳開了。更有甚者,王莽為了名聲,不惜犧牲兒子:王莽的二兒子王獲,因故殺死了一個家奴,這在當時的達官貴族中本是件區區小事,可王莽擔心這與自己的名聲有損,竟然迫使兒子自殺償命。普通的百姓聽說後,無不為王莽的高風亮節而歌功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