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義軍攻下長安城,3日黃昏又攻破皇宮。一個城裏的商人——杜吳,衝進王莽藏身的房間,一刀把王莽給砍死了。杜吳當時並不知道他殺死的人是王莽,可是有一個名叫公孫賓的校尉,認出杜吳手中拿的是皇帝綬帶,問明來源後,跑到屋子裏割下了王莽的首級,其餘士兵一擁而上,把王莽的屍身斫成了肉醬。六十八歲的王莽,到這個時候走完了他複雜而罪惡的一生。
王莽的頭顱被送到義軍總部宛城,更始皇帝劉玄下令將之懸掛在城門上示眾。士兵和百姓提起王莽的頭顱拋來拋去當球玩,更有幾個人為了發泄怒氣,竟然割下王莽的舌頭,剁碎吃了,終於應了相麵先生“終被人食”的預言。為什麼人們單單吃他的舌頭呢?可能是由於這條長舌頭騙了太多的人吧!
(第四節)嚴嵩
嚴嵩是曆史上一位很有名的“奸”臣,主要是奸在排除異己上無所不用其極,嚴嵩之奸,固然與其個人品性有關。也是當時封建政治體製發展的必然產物。明朝是一個可悲的朝代,除了開國時期的幾個帝王還像樣以外,整個王朝幾百年間,所出的帝王,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曆代昏君的旁邊都會出現奸臣,如果沒有他們的話,在當時就政治下,無論怎麼也是說不過去的。
在嚴嵩之奸的生平中,也就是奸出了曆史的必然性。
嚴嵩(1480~1565年),生於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江西分宜人,字惟中,號介溪,嘉靖時期專擅朝政達二十餘年。奉道教神仙,政事荒怠。嚴嵩侍奉虔誠,善寫應製文詞,頗受寵信,被擢為首輔。他握權久,通引私人居要職。嘉靖末年禦史鄒應龍、林潤相繼彈劾嚴世蕃,嚴世蕃被殺,嚴嵩革職,就此失勢。查抄其家產,得黃金三十萬兩、銀二百萬兩、良田美宅數十所,可見其貪汙之甚。
明代弘治十八年進士的嚴嵩,由庶吉士授編修。久之進為南京翰林院侍讀、國子監祭酒。受到世宗皇帝朱厚熄的寵信,在內閣二十年,專擅國事,貪鄙奸橫,是明代有名的奸臣。諂媚阿諛以圖高官嚴嵩並無特殊才幹,唯能諂諛媚上,以圖高官厚祿。嘉靖七年,嚴嵩為禮部右侍郎,奉世宗朱厚熄命祭告顯陵。事後,嚴嵩向世宗朱厚熄獻媚說:“臣恭上寶冊和奉安神床時,應時雨止。又產石地棗陽,有許多鸛鳥繞集;碑運入漢江,河流突然水漲。這些都是上天眷愛之意,請命輔臣撰文刻石予以記載。”世宗朱厚熄聽後十分歡喜。不久,嚴嵩便改任吏部左侍郎,後又升倒南京禮部尚書,繼改為吏部。世宗朱厚熄是武宗皇帝朱厚照的堂弟,封國在湖廣安陸。武宗朱厚照沒有兒子,死後由皇太後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定策,以遺詔的名義由世宗朱厚熄弟繼兄嗣皇帝位。世宗朱厚熄登上皇帝位後,即追尊生父興獻王朱祜杭為興獻帝。
嘉靖的第十七年,世宗朱厚熄又準備將興獻帝廟號追尊為睿宗,並將神主入太廟,躋在武宗朱厚照之上。一開始,嚴嵩與群臣一起表示反對,世宗朱厚熄聽後很不高興,著《明堂或問》給眾廷臣看,意在責問群臣。同時,將力言不可之吏部侍郎唐胄下獄。嚴嵩看到此情勢,驚恐不已,盡改前說,並精心籌劃興獻帝朱佑撫神主人太廟禮儀。禮成後,深合世宗朱厚熄心意,得到了金幣等物的賞賜。從此以後,嚴嵩越加鑽務巧言媚上,阿諛逢迎。世宗朱厚熄追尊太祖朱元璋高皇帝諡號時,大學士夏言、顧鼎臣等奏稱見五色吉祥雲,嚴嵩便奏請皇上受群臣賀拜,並仗著曆年學問,撰著了《慶雲賦》及《大禮告成頌》阿諛皇上。世宗朱厚熄讀後大喜。同一年,嚴嵩便晉升為太子太保,賞賜也與輔臣同等對待。
明代冠製,皇帝與皇太子是用烏紗折上巾,即唐朝所稱翼善冠。世宗朱厚熄崇尚道教;不戴翼善冠而戴香葉巾冠,並將五頂香葉巾冠賜夏言、嚴嵩等大臣。夏言認為這種香葉巾不是大臣應戴之冠,有違祖製而不戴。但嚴嵩卻不放過這一逢迎皇上的機會,他在世宗朱厚熄召見時不僅頭戴香葉巾冠,而且還特地用輕紗籠住以示鄭重。世宗朱厚熄見狀,越喜嚴嵩而漸嫌夏言。陰險的嚴嵩趁機在世宗朱厚熄麵前讒言夏言傲慢犯上,世宗朱厚熄勃然大怒,當即罷了夏言的大學士職。而嚴嵩也就在這一年八月,補了夏言去職後的空缺,以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開始掌握內閣重權。當時這個時候的嚴嵩已達六十餘歲的高齡,但精神溢發,神采飛揚,也不亞少壯,朝夕在西苑侍奉世宗朱厚熄,越發得到世宗朱厚熄的寵眷,不久,又晉升為太子太傅。排斥同僚結黨固權嚴嵩雖然入閣,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又千方百計打擊和排斥同僚,以獨攬朝政。大學士翟鑾資曆、名望都在嚴嵩之上。嚴嵩為了排擠翟鑾,便暗中唆使給事中王交以翟鑾二子同舉進士為由,疏論翟鑾二子在科舉上有作弊行為。結果,在嚴嵩的誣陷下,翟鑾父子均被世宗朱厚熄削職為民,而嚴嵩越發得誌。吏部尚書許讚、禮部尚書張璧亦入閣與嚴嵩一同參與機務。但世宗朱厚熄遇事隻召嚴嵩商討,嚴嵩遂不把他二人放在眼裏,凡事獨斷專行。對這一行為,許讚略露不滿之詞,居心叵測的嚴嵩便上奏世宗朱厚熄說:“臣子一同侍奉皇上,應當協力同心,不應互相嫌惡。以前,夏言與郭勳同為朝中大臣,卻互相猜忌,有失做臣子之道之本分。臣嚴嵩屢次蒙皇上單獨召見,於理未安,恐怕同僚生疑,致重蹈前轍。以後就請照祖宗朝蹇(義)夏(原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故事,凡蒙召對,應閣臣一同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