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中國曆史上的儒將(1)(2 / 3)

而孫武則是沉思片刻,說道:“依臣淺見,六卿之中,範氏、中行氏兩家會最先敗亡。”

“將軍憑什麼做出如此判斷?”吳王問道。

“臣下是憑借他們畝製的大小、收取租賦的多少以及士卒的眾寡、官吏的貪廉做出判斷的。以範氏、中行氏來說,他們以一百六十平方步為一畝。六卿之中,這兩家的田製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高達五分抽一。公家賦稅沉重,人民累死溝壑;官吏眾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眾叛親離,土崩瓦解!”孫武回答。

孫武給吳王分析切中兩家的要害,於是吳王十分接受,就又接著問道:“範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家呢?”

“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範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家族中的畝製,隻比範氏、中行氏的畝製稍大一點,以一百八十平方步為一畝,租稅卻一樣嚴苛,也是五分抽一。智氏與範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家富有,人民窮困,吏眾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隻能是步範氏、中行氏的後塵。”孫武認真的回答。

可是吳王還繼續追問:“智氏家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韓、魏兩家以二百平方步為一畝,稅率還是五分抽一。他們兩家仍是畝小,稅重,公家聚斂,人民生活艱難,吏兵眾多,急切好戰。隻是因為其畝製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維持幾天,亡在三家之後。”孫武回答。

孫武答吳王再問,接著說:“至於趙氏家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家不大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製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而且,趙氏收取的租賦向來較輕。畝大,稅輕,公家取民有度,吏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分奢侈,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正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會被趙氏纂取。”

吳王聽了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自己上了一堂治國平天下的課一樣。吳王聽了之後,深受了啟發,於是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愛民如子。”

在楚昭王即位以後,楚國江河日下。而內部由奸人專權,忠良被害。至於外部則兵禍連年,東困於吳。楚的附庸時有叛離,各國諸侯也紛紛打楚的主意。

在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九年)夏,晉國支持蔡國吞並楚的附庸沈國(在今河南汝南東南)。這年秋天,楚國發兵圍攻蔡國,為沈國雪恥。

當時蔡國同吳國交好,而吳王打算借此機會大舉伐楚,便去征詢伍子胥、孫武的意見。

吳王就問道:“當年寡人主張伐楚,而二位認為時機未到。但現在經過這五六年的準備,現在出兵,二位認為如何?”

而伍子胥、孫武則回答道:“楚將囊瓦貪婪無道,得罪了不少諸侯,唐、蔡二君對他疾惡如仇,君王如果想大舉攻楚,要得到唐、蔡二國的幫助才行。”

沒想到吳王非常讚同他們的意見,於是吳王便派伍子胥去聯合唐、蔡。而唐成公、蔡昭侯則一口答應,一致表示要鼎力相助。因為唐、蔡二國都是楚的屬國,歲歲朝貢,按時覲見。有一年,蔡昭侯帶著一雙晶瑩的玉珮和兩件華貴的皮襖去朝楚。蔡昭侯將一件皮襖和一塊玉珮奉獻給楚昭王,令尹子常見物眼開,向蔡昭侯索要剩下的玉珮和皮襖。蔡昭侯對子常的貪得無厭,十分憤恨,不肯答應,結果被軟禁起來。沒有多久,唐成公騎了兩匹名貴的寶馬,也去朝楚。子常又貪婪地向唐成公索要名馬,偏偏唐成公也是個倔性子,不吸取蔡昭侯的教訓,硬是不給,結果也被囚禁起來。但是畢竟不是對手。在三年之後,還是二君服軟,交出了名馬寶物之後才被釋放。歸國途中,蔡昭侯指著淮河發誓說:“寡人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在蔡侯歸國之後,曾經聯晉、宋、齊、魯、衛、陳等國,以晉國為首共同伐楚。可因其間因路遇大雨,而這大雨下一直下的不停,所以晉國首先班師歸國。而晉國一走,其他國家也無心戀戰了,都紛紛歸國,就這樣伐楚計劃不了了之。而在蔡侯失望之際,就想到了吳國,遂約會唐國,共同投靠吳國,希冀三國並力,共同破楚,以雪昔日之恥。

而這一年的冬天,吳王闔廬就親自出馬,拜孫武為將軍,而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征集全國兵力,並聯合唐、蔡二國,總計數百輛戰車,三萬多兵馬,數萬隨軍民夫,浩浩蕩蕩出師去伐楚。

其實孫武采取的是“攻其所必救”的戰略方針,大軍北上,溯淮河西進,而有意給楚軍造成吳軍救蔡的假象。當吳軍越過了蔡國,孫武傳令:“軍士登陸,徒步前進,將戰船盡留於淮水彎道。”伍子胥問其故,孫武道:“兵貴神速,戰船逆流而上,速度太慢。這樣會給楚軍充分的時間,讓其得到準備,如此,則楚不可破矣!”伍子胥覺得很對。所以吳軍舍舟登陸,人銜枚,馬摘鈴,晝夜兼程,向楚國東北邊境急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