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儒將,蓋指出身讀書人並具有儒雅風度的將帥。一部中國古代戰史,正可謂武將如雲,而儒將卻寥若晨星、屈指可數。儒將者,除出身文人、風度儒雅這兩條基本條件外,還須胸有韜略腹有文墨而戰績卓著……
(第一節)一代儒將之祖孫武
孫武以一部《孫子兵法》傳世,可謂世界級的軍事鼻祖人物,而《孫子兵法》已開全世界軍事理論之先河。而他的輝煌不止於此,他五戰五勝,直取郢都,更是讓後代無數軍事專家為之望塵莫及。
孫武所處的時代,大致與孔子同時,其生卒年月不詳,主要活動在吳王闔廬時期和吳王夫差的前期。
孫氏家族的祖先,是陳國的公族,本姓媯。
孫武生活在齊國的時候,正值齊國內部矛盾交錯,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錯綜複雜。當四大家族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愈演愈烈之時,田氏的支屬孫氏,擔心田氏宗族一旦失勢,會殃及自身,便離開齊國,投奔吳國去了。
吳國占有今天江蘇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它東臨大海,南同越國接壤,西與強楚為鄰,北與齊、晉各國相望。在東周列國中,它立國很早,但十分落後,直到公元前584年,晉國為了牽製楚國,在楚國後院點火,才派大夫巫臣出使吳國,教吳乘車,教吳戰陣,教吳叛楚。這樣,吳國才開始同中原各國有了交往。
春秋之際,封國林立,一些失意或是落難的士大夫,往往因故出走,離開自己的侯國,到他國去謀職。孫武來到吳國的前後,還有兩個楚國人,一個叫伍子胥,一個叫伯嚭(pi),因為祖父無辜被楚王殺害,都相繼逃到吳國,想憑借吳國的力量,替父輩雪恥。
這時候,孫武也在邊邑過著隱居的生活,他一麵灌園種地,一麵苦讀兵書,寫作兵法。孫武生活在一個戰爭頻繁兼並激烈的時代,身處有著悠久曆史的軍事傳統的齊國。他的父祖既是卿大夫,又是有名的將領,這些都是他能夠寫出兵法的有利條件。孫武是一個癡迷戰史的人。早在少年時代,每當遇見老一輩的人,他總是要打聽昔日的戰爭情形。如果遇到曾經親曆過戰爭的人,一定請他講一些實戰的經驗。久而久之,他漸漸認識到打勝仗有打勝仗的理由,打敗仗也有打敗仗的原因,並非像人們傳說的那樣,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個人無能為力。
孫武常常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在筆記簿上。此時離紙張的發明尚有六百多年。所謂筆記簿就是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書寫,然後串在一起。至於作戰地圖,他則繪在大張的帛布上,注明軍隊或車船的配置及移動情況,標出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有時還要加上自己的論斷。潛心研究的結果,漸漸形成了他獨特的軍事思想。
經過長時間的資料搜集,腦子裏有了初步概念之後,他又前往戰場實地考察。這項工作在交通條件相當落後的當時,是極為辛苦而麻煩的。然而他卻樂此不疲,前後竟持續了二十年之久。
孫武研究戰爭、戰略和戰術,目的不是去遊說諸侯從而獲取高官厚祿。他沒有名利之欲,完全出於個人的興趣。他隻希望自己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然而,許多事情並不像預料的那樣一帆風順,命運偏偏和孫武開了一個玩笑。早先來到吳國的伍子胥對孫武的才幹和學說十分欣賞,他認定孫武是個人才,遲早有一天會脫穎而出,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的。正所謂:“大鵬一日衝天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因此,他拜訪孫武,共同探討一些軍事問題,如此一來二往,時間一長,兩人竟成了莫逆之交。
就在伍子胥被吳王看重時,也連連誇孫武的才能,於是就請孫武出山。
在伍子胥、孫武的精心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依重二人,把他們視同自己的左右臂、股肱之臣,經常在一起商討經國治軍的大計,議論古來帝王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教訓,分析當時各國政事的利弊與得失。
吳王也挺喜歡軍事,對如何治軍,饒有興趣。他從《孫子兵法》上看到孫武治軍有道,便想作進一步的了解。
有一天,吳王同孫武講論起治軍之道的時候,孫武說:“遠古的時候,黃帝坐鎮中央,四方首領為非作歹。黃帝先是與民休息,廣積糧穀,赦免罪犯,取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麵的有利條件之後,再南伐赤帝,東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四戰四勝,天下平定。後來,商湯王(商朝開國君王)伐滅夏桀(夏朝末代君王,荒淫殘暴),據有九州;周武王鏟除商紂,一統天下。這一帝二王,都是因為據有天時、地利,順應民心,才得以一統天下。”
不過又有一次,吳王同孫武議論起晉國的政事的時候。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範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廣家世卿手中,他們各自掌管晉國的一塊地方,相互爭權奪利。依將軍看來,長此下去,六卿之中誰先滅亡,哪個家族能夠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