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認真的想了想,慢慢地說:“夫差為了征越而銳意練兵,越王勾踐肯定會有所防備。勾踐年少氣盛,又在三年前擊敗了吳軍,一定心驕氣傲,不以為意,不過越國的大夫文種、將軍範蠡卻都是一些聰明絕頂的人物,他們又一定會阻止勾踐輕舉妄動而以固守為其策略。現在最重要的問題的關鍵是要千方百計地激怒勾踐,使文種、範蠡的約束失敗。我有一個辦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繼續說:“我們可以派出一支輕騎兵,人數不要很多,五六千名即可,先從太湖渡船南下,在越的西北方登岸,不斷地向越軍挑釁,轉戰南北,靈活機動,意在惹惱勾踐,即使文種、範蠡諫止,他也會出擊的。隻要勾踐離開越都會稽,我軍主力則由東直驅南麵,輕取會稽。不管勾踐是否回師來救越都,我軍那支輕騎隊伍都要不斷地擾亂他們,當雙方主力接觸的時候,騎兵隊可在敵人後方鼓噪呐喊,使他們驚慌失措,並不斷地突擊,這樣,越軍首尾受敵,加上吳軍本來就比較強大,勝利是有把握的。注意不要堵住越兵的退路,不要把他們逼到絕路作困獸之鬥,而是讓他大敗而逃,然後趁機追趕,務必全殲敵軍,以絕後患。”
孫武喝了一口茶,最後又強調說:“這次戰役有三個要點,其一為首先以騎兵隊為誘餌,其二為不塞住敵軍退路,其三為窮追不舍。我的這些策略,隻是紙上談兵,僅供吳王和您參考吧。”
而在後來的戰爭進程,果如孫武所料,吳軍取得全麵勝利,越王勾踐夫婦被作為人質帶到吳國為奴。不過隻是由於伯嚭受越人賄賂,沒有對越“窮追不舍”,並說服夫差放越國—馬,以致十年後越又滅吳並稱霸於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夫差獲得大勝,凱旋回國後,派伍子胥前往富春酬謝孫武,然而孫武已不知去向。空留一座縹緲的山莊,靜靜地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
對於孫武的一生,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寫過這樣的話:“吳王闔廬深知孫武能用兵,終於任命他為大將。在孫武的指揮下,吳軍西向擊敗強楚,五戰克郢,北向威震齊、晉兩大中原強國,使吳國稱霸於列國諸侯。這一切都同孫武的功勞有直接的聯係!”“吳國任用孫武為將,申明軍法,嚴格賞罰,軍力強大,終於稱霸諸侯。”
孫武之所以享謄中外,主要並不是因為他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軍功,而是由於他送給後人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一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古代軍事名著。它的問世為我國軍事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孫武把與戰爭有關的軍事問題,分作十三篇加以論述,全書有完整的體係,新穎獨特的論述形式。各篇既能獨立成章,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係,上下呼應,前後銜接,渾然一體,所以古人說:“其義各主於題篇之名,未嚐泛濫而為言也。”直到今天我們閱讀這些篇章,仍然為其精遂的軍事思想體係驚歎不已。
《孫子兵法》雖然包括了軍事學的各個方麵,但是關於進行和指導戰爭的論述,則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其他各個方麵,幾乎都是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的。
孫武研究軍事是從研究戰爭著手的。《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指出:戰爭是“國之大事,它關係到國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須慎重對待,不可輕而視之,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這就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孫武的“慎戰”思想。
孫武的“慎戰”思想,反映在戰爭指導上則體現在“全勝”的理論,這是《孫子兵法》的精華所在。在“慎戰”思想的指導下,孫武要求當權者不可輕易地進行戰爭,要進行戰爭就必須要有勝利的把握;隻有一般的勝利把握還不行,必須要有“全勝”的把握才能采取行動。因此,他要求戰爭指導者盡最大的努力,創造最好的條件,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完全的勝利。
一、“先勝而後求戰”是達到“全勝”的先決條件
孫武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在戰前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作全麵的分析比較,隻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而也才能依據所了解的情況,製訂奪取戰爭勝利的方略。所以他說:“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就是孫武“知彼和己”,綜合分析對比敵我力量的“妙算”知勝的思想。
孫武認為,為了做到“知彼和己”,除了善於通過各種征候“相敵”(即分析觀察有關敵軍的各種現象和動向)外,還要獲得可靠的信息,派遣各種間諜潛入敵軍內部,進行各種偵察,而且不被敵人發現。孫武十分重視依靠間諜了解敵情,把“用間”提到了“三軍所恃而動”的重要性。
孫武在其“先勝而後求戰”的思想指引下,要求戰爭指導者在戰前要千方百計地克服自己的弱點,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懈可擊,立於不敗之地,做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謂“先為不可勝”,就是要樹立隨時應戰的思想,對敵人不能存有僥幸的心理,要做好一切準備,使敵人的進攻無法得逞,並且以自己的充分備戰措施,挫敗敵人的銳氣。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常備不懈之後,還要在軍事部署上,擬訂詳細而嚴密的作戰計劃,考慮各種擊敗敵人所的作戰方案,這樣就不怕敵人的突然襲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