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中國曆史上的儒將(7)(3 / 3)

但崇禎卻開始懷疑袁崇煥了,認為他是在擁兵自重,要挾製自己,甚至謀權篡位。至少也是要強迫自己采用他一貫與滿清議和的主張。這麼一想,崇禎那顆自負而又傲慢的心就受到了很大的損傷,心裏開始有了想法。

而此時,滿清軍隊在城外燒殺搶掠,而京郊的百姓也都大受其害,且崇禎身邊的幾名太監也多在京都存有田產,都深痛自己大破其財,想來想去.這怨憤就潑在了袁崇煥的身上,怨清兵是袁崇煥引來的,是想要萼挾皇上與清人議和的。一時之間,這些輿論不知怎麼就漫天而起,甚至大罵袁崇煥是“漢奸”,弄得人心惶惶,真假不分。竟有人站在北京城的城牆上往城下袁崇煥士兵的頭上扔石頭,一邊扔一邊罵“漢奸兵”,而且石頭還把士兵砸死砸傷。

而崇禎知道了這個消息,疑心就更大了,恐慌起來。恰好在這時候,皇太極依照《三國演義》上的“群英會蔣幹中計”一節,使起反間計來。就在這以前,清軍捉到了兩名明宮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在撤回途中,皇太極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成等人監守。這三人是歸降滿清的漢人。到了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成二人依照皇太極所授的密計,大聲“耳語”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看到麼?皇上單獨騎了馬逼近敵人。敵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商量了好久,那兩個軍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崇煥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了。”兩名太監正躺在旁邊,把這些話聽得十分清楚。第二天,姓楊的太監見敵人撤退時十分慌亂,便趁敵人的“疏忽”逃奔而歸,並馬上把這些話報告了崇禎。這些話被崇禎聽了以後,就像他那多疑而又忮刻的性格,肯定是馬上就相信了。

他便立刻召袁崇煥進了宮,在宮中將他逮捕下獄。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等人見狀,十分驚慌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沒事辦法隻好出城等候消息。

三天過後,聖旨下來,說袁崇煥和敵人謀反被捕,隻問袁崇煥一人,餘者不問。將士聞訊大哭,還有的將士破口大罵,頓足而號。如果在這個時候有人倡議.說不定在此時真會反了。

祖大壽當然十分悲憤,他即刻率軍回到錦州,就在途中遇到了馳援的袁軍主力,了解了北京的狀況後,也當即掉頭回京。

祖大壽也便掉頭而回,崇禎十分恐慌,他同時深怕清軍再來攻城,連忙派人去讓袁崇煥寫信,召回祖大壽。這實在是一個奇怪的邏輯,既不肯正式下詔讓袁崇煥寫信,又派各部官吏前往勸說。袁崇煥先是不肯寫,認為這種做法於情理不通,既不奉明詔,於獄寫發書召兵回京,無異於私人行為,但崇禎無論如何不肯向袁崇煥認錯。在群臣的勸說之下,袁崇煥“以國家為重”,寫信召回祖大壽。祖大壽本把崇禎派的使者看做敵人,但有袁崇煥的親筆信,他遲疑不決。這時,祖大壽的母親說:“如果您不回軍,隻能加重袁督師的罪名,如果您回去攻下一些地方,打一些勝仗,或許能救袁督師出獄。”祖大壽聽了母親的話,率師返回,沿途攻下了清軍占領的兩座城池,清軍的兩條歸路就這樣被斷了下來。

聽說袁崇煥下獄皇太極大喜過望。他本來已攻克了北京以南二十公裏處的良鄉,立刻回師盧溝橋,破了所謂的“車軍”,又大破明軍四萬多人,擒獲和斬殺了一些明軍的高級將領,京師大震。但聽說祖大壽率兵返回,因為怕歸路被截,所以就寫了幾封議和信,從山海關慢慢退了兵。

清兵這麼一退,崇禎又感覺心中平定了。是時,朝野上下、軍隊之中替袁崇煥辨冤求情的人,紛紛上書,連孫承宗也寫詩說:“東江千古英雄乎,淚灑黃龍半不平。”還有許多人情願以身代之。袁崇煥就在獄中給部下寫信,讓部下安心抗敵,半年之後,明軍便把清軍趕出了長城。

就在這半年之中,如果袁崇煥再有什麼樣的罪行也應試調查清楚了,殺與不殺也能做出決定了。但卻就在清兵退出長城以後殺了袁崇煥。一條反間計,可以滅亡一朝一國。由此看來,反間計的確可以毫不誇張地稱它為百計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