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企業的監督與控製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企業一般來說麵臨著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二是如何協調內部資源的有效利用。由於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是建立在內部協調性的基礎之上,因此,加強企業內部監督與控製,是企業最基礎性的工作,也是企業能夠生存和發展的保證。然而,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的內部控製還相當脆弱,主要體現為:客觀環境的局限性、投資者風險意識淡薄、對內部控製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企業內部缺乏製衡機製、對管理係統缺乏控製力等等。這就要求企業內部控製必須有所創新和發展。

美國政治學家T?潘恩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人監督,對國王是不能信任的。這句話指出了監督職能對於管理控製的重要性。所謂監督,是對公司發生的業務進行檢查,驗證其合法性、合理性的管理措施。如果缺乏必要的監督,企業內部就會產生員工權力的過度增大,在這種狀況下,會使掌握極度權力的員工依靠欺騙手段牟取個人私利,導致公司利益蒙受損失。為了防止企業內部部分崗位權力過大而導致的管理失控,企業需要建立健全內部控製製度,從會計核算和審計體係上建立完善的監督製度是比較有效的措施。

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很多屬於哲學的範疇。日本心理學家多湖惠認為:人們心底深處有一種犯罪意識,隻要在不被發覺的情況下,就很可能做出反社會規範的行動。該觀點在管理學中反映的是“經濟人理論”。經濟人理論是管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傳統管理理論就是建設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建立起來的。這一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就是為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為了得到經濟的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講,不能有效的解決人員的工作動力,其所有的美好設想都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對於民營企業,目前要解決員工的動力問題,關鍵的是企業所有者兼經營者改變自身的價值觀念,即如何判斷自己的企業價值創造機製問題。比如一個民營企業常常因為設備的問題而導致停產,很多訂單因此而失去了。而設備經常出問題的原因是該企業沒有一個好的設備技術人員來維護設備,而該企業沒有設備技術維護人員的原因又在於其公司負責人的這樣一個判斷:如果我的設備沒有問題的時候養著一個技術人員幹什麼?而正常的價值判斷邏輯是:花一些工資養一個技術人員的目的是為了使設備不出任何故障進而創造更大的問題。

韋裏克忠告告訴管理者:糾正錯誤的最好辦法就是避免錯誤。的確,如果當錯誤的決策做出後再進行糾正的話,可能企業不富裕的資源已經消耗,對企業經營的不良影響已經產生。比如:可能市場份額已經被競爭對手搶走,可能大量的殘次品已經下線,可能。那企業該如何更有效的糾正錯誤呢?答案正像韋裏克所說的那樣:避免錯誤!提前避免錯誤的思想可以說在管理學中有著十分普遍的意義:企業的管理控製職能目前已經或正在從事後控製轉向事前控製,企業為了避免決策的失誤越來越多的開展了諸如市場預測、市場環境分析等富有前瞻意義的工作。這些都對企業有效避免錯誤產生了很好的作用。

任何事情,隻要能往壞的方向發展,就一定往那個地方發展。這就像是考試,你沒有複習到、最怕出題的章節往往最容易出題。美國法學家摩菲的結論是:假如事情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不會像它看上去那麼容易;辦任何事情所要花費的時間比你想象的都長;問題往往出在你認為最不會出問題的地方。該定律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科學的管理非常重視過程的控製和管理。有好的過程管理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當然前提是過程設計一定符合科學。此外,該管理定律還啟發我們:在管理中,要特別注重細節,通過注重細節,減少細節發生差錯的可能性,進而減少企業經營出現波折的可能性。通過重視業務運轉的整個過程,關注細節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潛在失誤給組織造成實際損失的可能性,這必然最大限度的控製了企業運轉的全部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