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6條理由,聞仲才讚成何明的提議,於是何明交還俘虜和戰利品,當然,何明也不忘要聞仲發個誓,必須履行承諾,不得在交還俘虜和戰利品後四個月內攻擊木部落人。
就此整個脫獄之戰宣告結束,作者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聞仲的指揮是否存在失誤,整個河灘之戰,聞仲總共下達了五道命令。我們一一分析,第一道,部隊壓製射擊。但很明顯當弓矢飛到二十米外,箭勢已衰,別說對何明和青霜,就是普通工人拿一張盾也能輕易的躲開攻擊,於是他下達了第二道命令,全軍排成密集陣型覆蓋射擊其中第一排警戒。可沒有想到的是對方竟然在這個時候進攻,而且進攻速度如此之快,如此之狠,再加上何明的匕首的助力,輕易的突破了第一輛戰車,並造成商軍的輕微混亂(因隊形過密)。此時商國戰車部隊的警戒線已經出現了一個小缺口,當青霜到來後這個缺口進一步擴大,最終風門洞開,而此時,商軍後隊還在調整疏散,如果敵人進攻第二排戰車那麼必將造成第二排的混亂,(戰車在運動中如果受到攻擊危害比靜止時要大得多前文已經有過描述)於是,他命令第一排戰車中的劍手後退組成另一條警戒線,這是第三道命令,本來下這道命令的確有犧牲那些馬車夫和弓箭手的意思,就是用他們來拖延時間,這在軍事上是以犧牲小部隊換取整個戰局的勝利,這也是很常見的手段。那個抗日名將陳明仁不是組織過著名的“陳明仁防線”嗎?八路軍也有敢死隊。本書第二卷還會有日本武士單兵種對抗騎兵衝擊並取得勝利的戰鬥。但是在這些成功的戰例中,第一個是有督戰隊並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顯然聞仲沒有這個條件。第二個是有民族主義(共產主義是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上發展的),聞仲更談不上。第三個例子,日本武士以前麵數排傷亡的代價換取敵人騎兵的減速,然後不顧危險快速切入敵人密集的騎兵方陣並絞殺之,這需要強大的武士精神和精良的鐵質武器,而這一切聞仲都沒有。他下這道命令隻是因為對自己平時練兵的自信,但他低估了人類求生的本能。於是,第二道防線不攻自破,但是事情又有了轉機,第二排戰車有了黃飛虎這樣的勇士成功的擋住了青霜,這讓聞仲大為振奮(這也是他迫切想救黃飛虎的原因,如果再有一個黃飛虎,那麼戰局恐怕就要改寫)。但是另一個敵人何明卻穿透第二排戰車尾隨敗兵衝向主力張戰車群,當然如果下令無差別的攻擊固然可以殺死何明,但是,自己的部隊傷亡更大,而且部隊士氣,自己的威望都要一落千丈,聞仲是絕對不願這麼做,否則,他會內疚一輩子。所以,隻好下了最後一道命令:全軍後退3裏。總之,聞仲的每條命令都有充足的理由,這些理由往往是不得不考慮的。他輸在缺乏能扛得住的,像黃飛虎那樣的英雄,這就好比在打魔獸3c地圖時,如果沒有一個強力的英雄,兵再多也隻能給別人送錢送分。另外,戰車兵缺乏地利的條件,如果是在全平原,那何明早就被戰車撞死了,當然如果是在山地,何明也可以不戰而勝。地利的缺失帶來了人和的問題,雖然部隊士氣高,但由於地形狹窄,戰車無法展開形不成合力,結果隻能被何明和青霜各個擊破。最後就是缺乏一種支持的精神,完全靠平時的嚴格訓練還是不夠,一旦碰到這種生死關頭的情況,士兵很難抵禦的住死亡的恐懼。
作者分析這麼多,目的是想說聞仲並不是一無所獲,以上3條便是他的收獲。從此後聞仲努力改進,這才有後來對漢軍(何明這時已經建立了大漢帝國)的大勝。可以說聞仲的這次失敗是交了一次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