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屋裝飾篇(1)(3 / 3)

秦瓦當

秦瓦當的題材相當廣泛。戰國初期,以鹿、獾、羊、鳥、狗等鳥獸紋樣為主。在秦的獸紋瓦當中,還發現有極為罕見的“奔獸逐雁”瓦當和“獵人鬥獸”瓦當。到了戰國的中晚期,秦瓦當出現了前所少有的魚、龜、蟬、蝴蝶等紋樣。秦國的植物紋樣有花瓣紋、菊花紋、葵紋,或變形的植物紋,也有一部分動物與植物相結合的紋樣。戰國中晚期,秦國以雲紋為主題的瓦當也大量出現,而且種類繁多,如有單線卷雲紋、雙線卷雲紋、連雲紋等。秦國雲紋瓦當在發展中,紋樣漸趨於圖案化,即在瓦當麵中心內圓裏,用單線或雙線做界格,並在內圓裏飾以各種繩紋、方格紋、卷雲紋、斜格紋、花蒂紋、曲尺紋、樹紋。在當時,秦國還流行一種以相反相成的S線為主題,圍繞一個中心回旋不息的輪紋瓦當。秦統一後的瓦當圖案,繼續承襲戰國晚期的題材,除了以植物為題材的各種變化葵紋瓦當外,主要是以各種變化雲紋為主題。變形夔紋瓦當在阿房宮遺址和秦始皇陵發現過,有大有小但數量不多。

秦統一後,以文字作為裝飾的瓦當開始出現,有“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等吉祥用語瓦當和“蘄年宮當”、“蘭沱宮當”、鴻台等宮殿建築瓦當。秦瓦當,就圖案的題材內容而言,從初期的動物題材逐步擴大為植物、雲紋、文字,所以,秦是我國瓦當圖案發展史上,題材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時期。

漢瓦當

兩漢時期是瓦當發展的興盛階段。瓦當在戰國開始從半圓形向整圓形演化,至東漢時全部為圓形。漢代瓦當圖案很豐富,並有很多文字瓦當。西漢的文字瓦當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吉語瓦當,如常見有“千秋萬歲”、“樂未央”、“長生無極”、“長生未央”等。二是宮殿、官署和墳塚的名稱瓦當。

漢代的宮殿和官署,包括邊關要塞駐所的門樓建築,都燒製有專用的瓦當。漢墳塚的文字瓦當也可分為求吉和墓主姓名兩種。

由於讖緯神學的盛行,從西漢末到東漢初,還出現了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或稱四靈)作為紋飾的瓦當,以鎮守四方,驅除邪惡。一般東門用青龍瓦當,西門用白虎瓦當,南門用朱雀瓦當,北門用玄武瓦當。

隋唐宋瓦當

中國瓦當的發展,在南北朝以後由於受佛教藝術的影響,有了寺廟瓦當和采用蓮花紋飾的瓦當。在唐長安城遺址,發現的蓮花紋瓦當種類多達七十三種。明清兩代,瓦當的使用更為普遍,突出的特點是使用琉璃瓦當,而且釉彩日臻精美。明清兩代還嚴格規定了琉璃瓦當的釉色等級,黃色僅限於皇宮、陵寢、廟宇使用,王宮府第以綠色為貴,民間建築仍是使用灰陶瓦當。

馬背

在中國閩南一帶,以及台灣北部地區的房屋建築中,有將屋頂的中間聳起而呈圓角,形狀似馬的背部,民間俗稱“馬背”。馬背為閩南係建築所獨有。馬背的建築沒有章服典製的限製,一般的民宅均可用。

單一馬背

依照馬背形態的差異,可分為單一馬背和相連馬背兩種。單一馬背,係指單獨一個垂脊的馬背。單一馬背又可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圓角馬背,其曲脊作圓角狀,而垂脊則緩慢下斜,向兩麵伸展而出,是馬背中最常見,也是最古老的形態。第二種是豪華馬背。此種馬背往往經過一番刻意的裝飾而造成變形的現象。其曲脊或起或伏,或造成星狀。因此,豪華馬背又可細分為起伏馬背與星形馬背兩種。起伏馬背是指曲脊作多次圓形彎角,以中央為最高。星形馬背的曲脊作三次向外的彎角,而成星星的光芒一般,向外放射。這兩種馬背都是富裕人家所喜好采用的形式,在豪華中仍不失雄壯的氣勢。

相連馬背

相連馬背是指兩個馬背垂脊相連,形成整片山牆以及馬背如波如浪的起伏之狀,相當壯觀。此種別致而特殊的馬背構造,一則方便過長的屋頂,再則強調了外觀的力與美。馬背在匠人的精心發揮下,融合了中國式屋頂的氣概與古典美。

中國民間房屋牆體的建築,除閩南的馬背造型外,還有一顆印牆、拉弓牆、牌坊行牆等多種形式。

懸魚

懸魚是我國民間房屋山牆上的一種牆飾。懸魚的形式為兩條魚懸空,串連在一起,並飾以雲紋。據佛經上說,懸魚堅固活潑,可解脫壞劫。俗話說“懸魚排青瓷,行馬護朱欄”,即是取此意。懸魚通常以剪貼方式做成半浮雕狀,魚似鯉魚,魚口張開成洞口,可以作為房屋高處的通風設備。

磬形瑞雲懸魚

有些民居以磬形代替懸魚,一般仍以懸魚相稱。這種懸魚形式以三個綠釉的菱形窗格,排成磬形。磬音與慶同,取其吉慶之意。磬形常伴以瑞雲,瑞雲將磬形包住,好像在騰雲駕霧一般。在磬形之下,還有象征垂須的吊飾。

獅頭懸魚

懸魚的形式,由於築屋者的巧思設計,衍生出了許多種類,如獅頭、花籃、彩帶、還魂扇、雙龍、葫蘆、瑞雲、書卷,甚至人物樓台等,其寓意除了美觀外,仍離不開辟邪、鎮宅、吉慶等民間俗念。

我國民間房屋建築上的懸魚沒有固定的造型,幾乎一幢建築就有一種懸魚,其種類不知幾千,非常有趣。如在陝西和四川兩省,就可看到魚形、蝴蝶形、蝙蝠形、花卉形等四大類懸魚。

牆飾

我國民間的房屋建築,為追求房屋的藝術美,還有將書畫裝飾在牆體上。通常的做法,直接以石灰為底作畫,繪以花鳥、人物和吉祥的走獸等,或者施以文字、詩詞、對聯等。也有以石灰或黏土為材料,將圖畫做成半浮雕式,再加以彩繪。也有運用剪貼的技法,以陶瓷片或玻璃片為原料,拚貼成畫。這些牆飾都是民間喜愛的各式圖畫,表現了民間追求吉祥的信念。

藻井

由來

藻井,古代建築屋頂的一種裝飾。每當我們走進古代的宮殿或者古寺院的殿堂,常常能夠在寶座或廟宇正殿的佛像上方,看到一種特殊的裝飾。這種裝飾位於天花板的中央,造型上呈四角形、八角形、圓形或橢圓形等多種的凹麵,而且常有各種各樣的花紋、彩畫,或者許多小型的木雕飾物,並由層層的小拱鬥向中心彙疊。這種精致複雜的屋頂裝飾,就是藻井。

藻井,又稱“綺井”。在我國,藻井最遲在漢代就已經在宮殿上出現了。除了作為一種裝飾之外,還含有避火消災的意思。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說:“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並(星宿名)之像也;藻,水中之物,取以壓火災也。”

在我國古代,人們非常注意裝飾在建築物上的彩畫,它既防護了建築物不被侵蝕,又加強了整體建築的美感,同時還融入了曆代建築者的不同希冀。因此,曆代殿堂的藻井,無論是在建築形式上,還是在繪製的方法上,都不盡相同。

漢代藻井

現今對漢代起居生活的了解,大多通過考古的發掘資料。在四川樂山崖墓上,我們認識了漢代的覆鬥形藻井形式,在沂南漢古畫像石墓中認識了鬥四藻井形式,這些都屬於中國傳統藻井的早期形式。

漢代的藻井已經施以彩繪,有人物紋、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等多種圖案,構圖相當秀麗,線條也趨於流暢,達到了建築結構與裝飾的有機結合。

南北朝藻井

在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傳入和推廣,漢代藻井中那些忠臣、孝子、東王公、西王母,以及四神、四靈配合雲氣為內容的圖案,漸次減少,而佛教中普遍用做表號的蓮花、飛天和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則被廣泛地采用。如現存北魏時期雲岡石窟中的藻井的彩繪,就以蓮花、飛天之類的裝飾為多。

隋唐藻井

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繪畫技巧、建築水平的提高,藻井的圖畫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彩畫的繪製程序而言,據北宋《營造法式》一書記載,大體上要分“襯地”、“襯色”、“細色”、“貼金”四個步驟,也就是說,先要塗上底色,然後畫上花紋的大塊顏色,再其次是勾畫細部,最後再點綴以泥金或金箔。正因為當時采用了這樣一個步驟,所以隋唐時期殿堂藻井的彩畫或雕刻上的顏色,大多是多層次的,富麗而和諧。

宋遼金藻井

宋遼金時期是我國傳統建築藻井裝飾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藻井的數量大量增加,而且形式多種多樣,有圓形藻井、八角形藻井、菱形覆鬥藻井等式樣。

這一時期的藻井,從構圖和色彩而言,以山西應縣淨土寺大雄寶殿的藻井最為華麗,藻井模仿木構建築形式而雕刻華美細致,在梁枋底部和天花板上畫有飛天、卷草、鳳凰等圖案。同一時期的山西侯馬董氏磚墓頂的八角藻並,也極盡華麗的裝飾。

這一時期具有特殊意義的藻並是河北宣化遼墓墓頂的星象圖藻井,既反映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又說明古代藻井圖案的豐富內容。

清藻井

在清代,藻井的彩畫有了較大的變化,規模上,它遠不如北魏時期那樣宏大,一般麵積不超過零點五平方米。布局上也不如唐宋的分層描繪繁豐的幾何紋、飛天、珍禽異獸和花卉,而隻畫團龍、白鶴、雙夔龍、壽字、梵文字等單層圖案。這些藻井的固定名稱為“瀝粉金琢墨升降龍”、“團龍”、“雙夔龍”、“三清花”、“合雲環壽”、“煙琢墨團鶴”等等,這些彩畫多不加底紋及其他花飾。有的由四個單獨藻井合並為一組,每一組分界的井口處,繪燕尾車輪,以之起聯結作用。用色多深綠、靛青、朱紅、橘黃及金粉幾種。極個別的也采用“退暈畫法”,即描繪花紋時采用由深漸淺的繪畫方法,以襯托出浮雕式的主花。

在北京故宮大殿上有個與眾不同、“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藻井,藻井中央是一條巨大的“雕龍蟠龍”,龍的嘴裏銜著一個銅胎中空、外塗水銀的圓球。此球就是人們常說的“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的軒轅皇帝製造的。古代皇宮之上的藻井把懸球與蟠龍聯係在一起,構成“遊龍戲珠”的美妙形式,高掛在帝王禦座的上方,是帝王們用來表明自己是軒轅氏的後裔子孫,是黃帝的正統繼承人。當然,這一用心,在今天看來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但這精細的藻井與地麵上的寶座上下呼應,互相襯托,極成功地創造了一種特定的至高無上的氣氛,給人一種雍容華貴、威嚴雄偉的感覺。

門的意義

在中國古代住宅建築中,門的名稱很有講究。一般地說,雙扇稱“門”,單扇叫“戶”。《說文》:“門,聞也,從二戶,象形。”在古代,門與戶的名稱還根據所處的位置而定。《六書精蘊》說:“凡室之口曰戶,堂之口曰門。內曰戶,外日門。”室戶開在室之東,東房之戶偏西,西房之戶偏東。這是春秋時代貴族住宅門的大略布局。

在一幢住宅建築中,門首當其衝,給人以第一印象。仕貴家庭的門,豪華壯麗;一般民宅的門,親切迎人;官府的衙門,門禁森嚴;宮廟的大門,肅穆堂皇。門或平實自成天趣,或英姿煥發,或高貴而含書卷氣,或樸拙有力,每一扇門都圈畫出一個不同的世界,展現出不同的韻味。

門的類型

一般住宅大門。一般住宅大門的位置均設在正中軸線上,也有為了遷就風水或地形,而改在靠右側或左側邊上。我國傳統民居的大門,多由兩扇木門組成,在兩扇門的上半部,各裝有銅製的門鈸一對。出門時,穿上木棍或竹棍,防止被風吹開。進門後,則在門背上穿上厚實的木閂。

門扇的上下裏端,各留有圓狀凸出的木榫,套在門楣與門檻後邊的凹形器裏,以便自由轉動。這凹形的容器,可分上下兩部,上部將木鋸出圓洞以便套上木榫,下部則用磚土或石製成臼齒狀,穩固地埋在地裏。

衡門

在中國古代住宅建築中,早期的院門稱為“衡門”。古代鄉間普通住宅的衡門十分簡單,即是在兩根直立的木柱子上,加一橫木組成。所以古代將簡陋的房屋稱為“衡門茅屋”。晉代陶淵明有詩寫道:“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描述了自己隱居鄉間陋室與世隔絕的情景。為了給這種簡單的衡門擋雨雪和防腐蝕,後來的衡門便在橫木上加一木板頂,再發展就是在門頂出簷的下麵用上鬥拱構件。這種簡單的院門形式在如今的農村中仍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