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吻
鴟尾的形狀,一般認為在中唐時期,最遲到晚唐已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四川樂山淩雲寺中唐時期摩崖中所刻外形輪廓與鴟尾一致,但前端改為獸首,張口吞脊,已經由“尾”變為“吻”。此種式樣習慣上稱為“鴟吻”。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的琉璃鴟吻,可能是元代仿晚唐式樣補配的,整體輪廓、鰭、寶珠仍保持唐代形象,唯其身內附加一條小龍顯示其為後配式樣。
四川成都市郊所發現的後蜀(九三四年)孟知祥夫婦墓,石造墓門的屋頂上雕刻著一對鴟吻,下部獸首銜脊,上部在尾尖部分刻一個完整的鳳鳥頭部,造型新穎,刻工精細,是不多見的佳作。宋代泰寧甘露寺的鴟吻也與之相類似。
宋代初期的實物中,絕大部分都是鴟吻的形象。敦煌石窟四百三十一窟窟簷屋頂上,倚崖塑造出鴟吻。窟簷建於宋太平興國五年(九八○年),鴟吻為同時塑造,它的造型下為獸首,上為魚頭形,與孟知祥夫婦墓中所見有異曲同工之妙。
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建於遼統和二年(九八四年),它的一對綠色琉璃鴟吻,張口銜脊,怒目前視,外緣突起兩道鰭,背凹進,安一枚背獸,身內刻鱗並飾以“火焰寶珠”一枚,高寬比例為十比八,與隋唐時期相近。此後,背獸已成為鴟吻中不可缺少的附屬構件之一。大同華嚴寺內遼重熙七年(一○三八年)所造的壁藏(大型的木製藏經櫥),它的木刻鴟吻,尾端似魚尾分叉,身內刻鱗,安背獸,比例瘦高,高寬比例約為十比五。
宋元符三年(一一○○年)李明仲編著的《營造法式》卷十三《瓦作製度》中,有“用鴟尾”條,對鴟吻的規製論述頗詳,唯缺乏圖樣。宋徽宗趙佶所繪《瑞鶴圖》中端門屋頂,對脊飾有細致的描繪,鰭上安“搶鐵”,與《營造法式》所述一致,比例瘦高與遼代壁藏相近。
龍吻
鴟吻的發展形式是龍吻。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和大殿的琉璃鴟吻,一般認為係金代遺物,與遼代不同的是在唇後添了一隻前爪。從總體看與遼代諸例區別不大,但增加前爪以後,使鴟吻的形象接近“龍”形。
在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屋頂上出現了龍形鴟吻,依《營造法式》應稱為“龍吻”,或稱為“螭吻”。彌陀殿建於金皇統三年(一一四三年),龍吻是同時期的遺物。外輪廓與鴟吻一樣,身內完全為一條蟠曲上彎的龍所占據,唇後出前爪,尾部出後爪抓住尾尖,留出一個空洞,打破了前期渾然整體的傳統式樣。高寬比約為十比八,與隋唐諸例相近。龍吻是鴟尾在演變中又一新型的創造,對以後脊飾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元代永樂宮三清殿的龍吻(一二六二年)與彌陀殿的造型相似,唯琉璃色彩更加豔麗,體形稍顯高:
龍吻在金、元時期的建築或繪畫的應用尚未普遍,但實例中已明顯地出現了尾部向後卷的式樣,如永樂宮重陽殿(一二六二年)和曲陽北嶽廟德寧殿(一二七○年)的龍吻:
明代宮殿廟宇中所見龍吻,尾部多向後卷,背上安“箭把”、“背獸”已成為習見的附屬構件,有些廟宇的建築中還加添鐵製“拒鵲”,如晉祠聖母殿龍吻:清代龍吻式樣與明代基本相似。清工部工程做法稱鴟吻、龍吻為“正吻”或“大吻”,規定高寬比例為十比七點五,避免了前代過肥過瘦的形象。明清時期在許多地方建築中,出現了各種雕飾華麗的正吻,造型雖然千變萬化,但大多數仍屬於龍形。
鴟尾的出現從晉代開始,至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曆史。南北朝時期已發現鴟尾的完善式樣,隋唐時期已比較普遍應用鴟尾。中唐至晚唐,已經創造出鴟吻的式樣,到了五代宋初已普遍應用。北宋末有了龍吻的名稱,金代發現了優美的龍吻式樣,明初已完全改為龍吻。清代許多地方建築中的龍吻式樣非常華麗,更加成為古代匠師在脊飾藝術創作中的重點構件。
魚吻
在脊飾中,與鴟尾同時的還有一種魚形吻。在四川樂山龍泓寺,一幅中唐時期的摩崖雕刻中的魚吻,是已知最早的魚形吻。
宋黃朝英著《靖康湘素雜記》引《倦遊雜錄》:“自唐以來,寺觀殿宇,尚有為飛魚形,尾上指者,不知何時易名鴟吻,狀亦不類魚尾。”說明飛魚形的鴟吻也是古代比較流行的一種式樣。明清時期,魚吻在許多地方建築中已成為習見的式樣。
除了以上諸種脊吻形式外,在宋畫《高閣焚香圖》中還看到一種別具一格的形式,與鴟吻、龍吻、魚吻都不相同。
獸頭
在宋畫中,許多建築的正脊兩端不用鴟吻而用“獸頭”。獸頭造型與垂獸相似,首向外,尾向內,獸角突起。明清城門樓上仍保留有獸頭裝飾。
金鳳
我國的傳統建築,除了對正脊兩端進行裝飾外,還注重對正脊中央的裝飾。古建築正脊正中的脊飾,最早可見於戰國,如前述戰國銅鑒所示。發展到漢代,不僅已出現了簡單的裝飾構件,如牧城驛漢代陶屋,還出現了鳥的造型,如四川漢代的高頤闕頂的正脊正中雕一鷹口銜綬帶:
在漢代的建築中,還可看到在屋頂上置“金鳳”,東漢畫像石中的函穀關就如此:
在東晉墓的壁畫中,也可見到屋頂中央置鳥的裝飾:
《三輔皇圖》記載的鑄銅鳳,高五丈,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鳳若翔。這裏記載的金鳳是一種觀測風向的科學儀器,不屬於脊飾,但它安放的位置,優美的形象,對後來的脊飾產生了影響。
火珠
火珠也是正脊中央的一種脊飾。據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最遲到隋代已開始出現火珠的脊飾,如隋李小孩石棺所示。在唐代的建築中已普遍可見。
宋《營造法式》規定在宗教建築的正脊正中用的“火珠”,分為兩焰、四焰、八焰等不同式樣。這樣的規定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在民居中火珠便演化成了太陽形。據說,這是借太陽光輝來驅除邪鬼的一種法器。
明清時期的宗教建築,大多數在正脊中央施雕繁複的琉璃龕、寶瓶、琉璃樓閣,有的還夾雜一些神仙故事。在現今的民居中,還可看到這一類的火珠脊飾,如“二龍搶珠”、“雙龍朝三星”,等。屋頂正脊上,兩龍相向,昂首擺尾,稱之為“二龍搶珠”,象征辟邪與祈福之意。
垂獸和戧獸
屋頂垂脊的脊飾是在盡端安垂獸。現今可見的最早垂獸,是渤海上京龍泉府出土的垂獸,整體很薄,僅雕出麵部,類似一個獸頭的麵具:大同華嚴寺大殿建於金天眷三年(一一四○年),它的垂獸為二首相聯,一首向前,昂頭怒目,一首向後,張口吐舌,是一種不多見的式樣。屋頂戧脊的盡端安戧獸,戧獸的式樣與垂獸相同。在五代後蜀四川孟知祥夫婦墓門所見的石刻戧獸,已是一個完整的獸頭。宋《瑞鶴圖》中的戧獸,形體較薄,畫出的麵部與渤海上京出土的垂獸相似。金代崇福寺彌陀殿、元代永樂宮重陽殿等處垂獸與戧獸都與宋畫相似。明清時期建築的垂獸和戧獸,大多數都雕出一個完整的獸頭,須向後卷,束起如火焰狀,首下刻出部分鱗身。
蹲 獸
戧脊一般分為前後兩段,前段俗稱岔脊。岔脊的脊飾為蹲獸,又俗稱跑獸。在岔脊上安蹲獸,唐代尚無例證,宋、遼實物中保存有三四件,但大多係後代補配的。在宋《營造法式》中不僅有安置蹲獸的規定,而且每一組多達八件。宋《清明上河圖》中所繪幾十座建築中很少施蹲獸的,說明當時應用範圍尚不普遍。一般估計宋《營造法式》頒布之前,蹲獸早已出現,至遲應在晚唐、五代、宋初時期。明清時期全部改為蹲獸。
清初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每個屋角用蹲獸可多達九個,而清太和殿則為十個,是古建築中使用走獸最多的,也是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威儀。
在屋脊上選擇安放這些蹲獸和仙人,完全出於求吉和表現封建帝王的獨尊。龍是傳說中一種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在中國封建社會被視為皇帝的象征。鳳,古代傳說中的鳥中之王,也用來比喻有聖德之人。獅子,百獸之王。狎魚是海中異獸,據說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能手”。獬豸也是傳說中的猛獸,能辨曲直,被看做勇猛與公正的象征。鬥牛,古代傳說中一種虯龍,也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動物。
關於騎鳳仙人,則有一個傳說。在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湣王在一次大戰中敗退下來,後邊追兵緊逼,前麵又遇波濤翻滾的大江阻路。正在齊湣王危急之中,忽見一隻大鳥飛落麵前,湣王匆匆騎上大鳥,渡過大江,逢凶化吉。騎鳳仙人排置垂脊端第一位,也表示前麵已無路可走,隻能騎鳳飛行。
總之,把這些動物獸像置於殿脊之上,用以象征封建帝王的聖德與尊貴地位,象征主持公道與剪除邪惡,象征消災滅禍與逢凶化吉。
瓦當
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築屋簷前麵筒瓦的瓦頭,是保護簷椽不受風雨侵蝕的屏障。瓦當麵上往往有豐富多彩的花紋、文字,這些花紋、文字隨著時代的遷移而變化。因此,瓦當不但是古代城市年代的指示物,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圖案藝術和文字變遷的極好資料。
春秋戰國瓦當
瓦是重要的屋麵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於西周早期。一九七六年,在陝西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組大型建築遺址,遺址中有很多類型的板瓦、筒瓦和半瓦當。在《金石索》中收錄了周豐都宮瓦當拓片,這是目前所見文獻記載中最早的中國古代瓦當紋飾。
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瓦的使用增多。在列國城市遺址中都遺存著很多瓦件,其中有許多帶圖案的瓦當。各國瓦當的圖案不同,反映出各國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如秦國流行各種動物圖案的圓瓦當,有奔鹿、立馬、四獸、三鶴等;趙國為三鹿紋與變形雲紋圓瓦當;燕國主要有饕餮、雙龍、雙鳥和雲山紋等半瓦當;齊國有素麵、花紋、文字等圓形和半圓形瓦當。
燕國半瓦當是燕文化遺存之一,在古代建築史上有它光輝的一頁,它不僅僅是戰國時期瓦當的新創造,而且影響到鄰邦的齊、趙等國。
以燕下都為例,燕國的半瓦當可分為六類。第一類為饕餮紋半瓦當,有起線雙獸紋饕餮半瓦當、雙獸饕餮紋半瓦當、三角紋地雙獸饕餮紋半瓦當、山形饕餮紋半瓦當、勾雲饕餮紋半瓦當、雲螭饕餮紋半瓦當、雲蝶饕餮紋半瓦當等。第二類為雙獸紋半瓦當,有雙龍紋半瓦當、雙鹿紋半瓦當、雙獸雙螭半瓦當、鹿山紋半瓦當等。
第三類為獨獸紋半瓦當。此類瓦當在燕下都隻見一件殘品,花紋是一長頸獸,曲頸垂首。燕下都獸紋瓦當大都成對,隻一獨獸,實屬少見。第四類為雙鳥紋半瓦當,有雙鳥紋半瓦當、雙鳥勾雲紋半瓦當等。
第五類為窗欞紋半瓦當。第六類為雲山紋半瓦當,有雲山紋半瓦當、雲山珠紋半瓦當、雲山三角紋半瓦當等。
齊國故都的瓦當,從外形看,可分為圓形和半圓形兩種。而從瓦當表麵的紋飾看,又可分為素麵瓦當、花紋瓦當和文字瓦當三種。齊國花紋瓦當的紋樣很豐富。半瓦當上的花紋有樹木雙獸紋、樹木單獸紋、樹木雙獸卷雲紋、樹木雙騎紋、樹木雙騎箭頭紋、樹木雙獸箭頭紋、樹木雙騎卷雲紋、樹木卷雲乳釘紋、樹木箭頭乳釘紋等各式各樣以樹木紋為主的花紋。此外,還有乳釘卷雲紋、乳釘S形紋、太陽乳釘紋等不帶樹木紋的半瓦當。圓瓦當上的花紋略少些,常見有卷雲乳釘紋、雲草乳釘三葉瓣紋、馬紋、樹木雙騎箭頭乳釘紋、圓網三角卷雲紋、卷雲內向連弧紋等。齊國樹木紋瓦當大多屬於中軸對稱型的,即以樹木為中軸,兩邊對稱排列獸、騎者、乳釘、卷雲、箭頭等花紋。
齊故都瓦當上的文字,往往是一些吉祥用語。半瓦當上的文字有“大齋”、“萬歲”、“延年”、“富貴”、“千萬”、“未央”、“漢道光明”、“億年長富”等。意思是上天的賜與。齊國之所以叫“齊”,就是因臨淄南郊山下有天齊淵,五泉並出。圓瓦當上的文字,常見的是“千秋萬歲”、“萬歲萬歲”、“萬歲未央”、“萬歲無極”、“長樂富貴”、“大吉宜官”、“君宜侯王”等吉祥用語。
齊故都瓦當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首先,半圓和全圓兩種瓦當共同流行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在其他諸侯國都是難以見到的。其次,從紋飾上看,樹木紋是各地不見或罕見的。齊故都和燕下都均有雙獸紋,然而,齊故都的雙獸紋多和樹木紋搭配,雙獸多是現實生活中的馬、驢、騾、鹿、虎等動物,而燕下都的雙獸紋卻是想象中的怪獸。齊故都瓦當雙獸上還有人騎坐,富於現實生活氣息,而燕下都的雙獸,卻給人以恐怖和神秘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