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屋裝飾篇(3)(1 / 3)

內簷

內簷裝修是外簷裝修相對的稱呼。各類門窗,都是作為建築物內部與外部之間隔物而設立的,其作用、功能略與簷牆、山牆相仿,都是外簷裝修。內簷裝修或是作為建築物內部間隔,或是作為建築物內部的陳設。

內簷格扇

內簷格扇,也叫碧紗櫥。內簷格扇在分間的隔斷上,有的滿裝格扇,可用六扇、八扇,或者更多,依間深大小而定。每塊格扇的結構做法,框架仍用邊挺抹頭,上下仍依格心裙板布局。由於格心每每在宮殿及講究的住宅中糊以綠紗,所以有“碧紗櫥”之稱。

內簷裝修中的罩有幾腿罩、欄杆罩、落地罩、炕罩、花罩等多種式樣。在房屋內兩種不同地方之間,而這兩種不同地方又無太大的不同,又不必顯著地隔斷開來,便可以裝修罩。如是三間大廳,即可在左右兩排柱上順著梁枋安裝欄杆罩或花罩,這樣中間的明間可作為較正式的會客場所,左右兩間便可作為隨便漫談的地方。

幾腿罩。幾腿罩是帶有裝飾性的隔斷物,下端不著地,隻在裝飾物的兩端用小垂柱收住。幾腿罩的花樣很多,有的用欞條卷曲盤繞成各種紋樣,有的雕刻花草植物或動物。

欄杆罩。欄杆罩是依房屋進深方向分為三段,用兩根立柱間隔,邊側兩端較窄的設欄杆隔截,中間較寬的一段走人。

落地罩。落地罩,也叫地帳。落地罩做法是在開間的左右柱上安裝格扇各一道,格扇上有橫披,橫披與格扇轉角的地方安裝花牙子。月洞式落地罩也叫圓光罩。

炕罩。在北方,習慣在火炕的邊沿上做帶裝飾性的隔斷物,這就形成獨特的炕罩。

內簷裝修用料多為硬木,如紫檀、紅木等。雕刻精致是內簷裝修的特點,有鑲嵌景泰藍花朵和青玉花朵等各種做法。

廊的起源

廊是中國建築的一大特色,曆史悠久,從原始社會晚期就已經出現。到了商周時期,廊的規模已經相當宏大,從考古發掘的建築遺址中常常可以發現它的遺跡。如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建築遺址中的長屋遺跡,進深約有七米,長屋前麵有一點三米寬的前廊遺跡。河南偃師二裏頭商代早期宮殿遺址中,不僅主要宮殿建築前麵或周圍有寬大的廊子遺跡,而且在整個宮殿的外圍用巨大的廊子圍成了一個方形的廣場,構成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庭院布局形式。其他如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宮殿遺址,陝西岐山鳳雛和扶風召陳的西周早期宮殿遺址中,都有寬大整齊的廊。以後每個朝代的宮殿、壇廟、園林、寺觀、王府、宅第等建築中,都少不了廊這種建築物。

相傳在春秋時期有這樣一個故事。吳王夫差專門為西施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宮殿,名叫館娃宮。宮裏樓台亭閣十分精美,然而最為奇特的是宮中的一條廊。由於西施能歌善舞,吳王夫差為了使西施能在宮內隨處起舞,特地叫工匠們設計了一條廊,環繞於宮中。廊下麵是空心的,裏麵擺著按照不同音響而製成的大小不同的空缸。當西施在廊內穿上硬底鞋翩翩起舞時,足下便發出悅耳的音樂聲。

廊,據宋李明仲所著《營造法式》的解釋:“步簷謂之廊。”也就是屋簷下的過道,或是獨立有頂的走道。由於廊特別適宜於人們漫步遊走或徘徊觀賞,所以又稱“走廊”、“遊廊”、“過廊”等等。

在古建築中,還常常看到“廡”“副階”等名稱,它們與廊有時很難區別,所以又稱之為“廊廡”“周圍廊”的,其功用也和廊一樣,上有房簷,供人行步之用。一般地說,“廡”和“副階”指的是殿堂、樓閣前或周圍的簷廊,不包括獨立的、淩空的、飛跨的廊。

廊不僅可以避雨遮陽,而且那亭台樓閣、殿堂館榭用一線長廊貫穿,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用錦鏈串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們遊來曲折有致,再加上廊本身建築形式的豐富多彩,更倍增情趣。

廊的種類和形式非常豐富,按照所處的位置有宮殿廊廡、壇廟寺觀廊廡、橋廊、爬山遊廊、臨水遊廊、跨水遊廊、飛廊覆道等;按照建築形式有半壁廊、淩空廊、雙麵廊、長廊、千步廊等。

宮殿、寺廟廊廡

宮殿、寺廟中的廊廡有兩種,一種是殿閣門堂本身的廊廡,有前簷廊、前後廊、三麵廊、周圍廊等,如北京故宮中的太和殿、保和殿、文淵閣、頤和園的勤政殿等建築中的廊廡,都屬於前簷廊的形式。故宮中的太和門、坤寧宮,碧雲寺中的菩薩殿等殿閣本身的廊子,都是前後廊的形式。周圍廊的殿閣很多,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國子監的辟雍、頤和園的佛香閣、山西應縣木塔、杭州六和塔等等。

另一種是在宮殿、寺廟中的中軸線上的門、殿兩旁,還有圍繞的廊廡,稱做兩廡或東西廡。這種廊廡一般都是廊子向裏,與配殿、配樓相結合,構成層層的庭院。如北京故宮從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乾清宮直到禦花園為止,每一進庭院都有長大的廊廡,把主體建築襯托得更為雄偉壯麗。

長廊

我國古代建築中的長廊很多,現在保存下來的則首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它位於萬壽山的南麓、昆明湖的北岸,好像一條華麗的項鏈,裝飾在萬壽山與昆明湖之間。長廊東起邀月門,西達石丈亭,全長七百二十八米,共二百七十三間,有五百米多的路程。

頤和園長廊不僅長,而且在建築設計的藝術處理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長廊沿著昆明湖北岸的自然地形,隨形而彎,依勢而曲。為了避免廊子過長顯得單調,在長廊的中部自東而西建造了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個風格不同的亭子。這四個亭子的位置正處在地形起伏轉折的地點,雖然地勢略有高下,遊人也感覺不出來。

一七五○年,乾隆在修建清漪園的時候,還特地派了畫師到江南搜集描繪了蘇州、揚州、杭州等地的自然風景、園林名勝,並將這些景致畫在長廊的梁枋上,這樣遊人在廊內就可欣賞到江南的美景。所以,頤和園長廊又稱得上是一個特殊的藝術畫廊。長廊內外,一步一景,景隨步轉,顯示了我國高超的園林藝術。自金朝到明清,在北京的皇宮前麵也有一個很長的千步廊。據記載,這個千步廊從天安門到前門內,東西各有一百四十四間,共二百八十八間,比頤和園長廊的間數還要多。

半麵廊

半麵廊一麵透空,另一麵為牆壁,故又稱半壁廊。這種形式的廊子很多,僅以北京北海公園來說就有不少處,在靜心齋和畫舫齋中都有美觀的半壁廊,靜心齋的半壁廊還是爬山遊廊,富有起伏曲折的變化。然而,堪稱佳作的還要數北海公園瓊島北山的看畫廊。兩旁山石嶙峋,洞路幽深。看畫廊依山環轉,一麵淩空,一麵是漏窗。人行廊內向外觀看,水色山光宛如圖畫,而廊外的人看廊內行人,也宛如在畫中。在江南園林中,半壁廊也非常多,無論園子大小,幾乎都有這樣的廊子。

兩麵廊(覆廊)

兩麵廊的設計別具匠心,即是把一道牆的兩麵都做成廊子,使園子的內外區隔之處兩麵都是遊廊,既增加了遊覽路線的長度,又擴大了園林的景界。

在江南園林中兩麵廊不少。蘇州滄浪亭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距今已有千年曆史。它的特點就是將園內外的景色隔開。設計人把園外葑溪之水借入園景之中,擴大了園子的範圍,增添了景色。在營建技巧上,運用了一彎“漏窗覆廊”(即兩麵廊),把一道臨水牆做成兩麵廊子,從園裏園外都可觀賞到廊子,在內外廊漫步,就好像在兩個園子裏一般。

北京北海團城上北側的兩麵廊也設計得獨具匠心。其形式有如雙麵廊廡,中間不是牆而是室。它的內側是團城上承光殿後院的回廊,構成團城的內部庭院,從內院可以漫步觀賞。它的外麵則與北海融為一體,與瓊島相對,互增景色,堪稱古典園林建築中的佳作。

飛廊

在《營造法式》的小木作中,有一種名叫天宮樓閣的佛道帳,用一道道的高空飛廊把許多座高大樓閣聯係起來,氣勢非常壯觀。“複道行空,不霽何虹”,所描寫的就是這種高空飛廊的形式。高空飛廊一般都是兩麵有較高的欄杆和窗戶,不能做成低欄透空的形式,以保護遊人的安全。

現存的實物以北京雍和宮的飛廊為代表。當人們參觀雍和宮的時候,轉過了法輪殿,從一條夾道中可以看見在高大的萬福閣的左右兩邊,有飛廊兩道,懸跨於空中,把三座獨立的高閣聯係起來,氣勢非常壯觀。

橋廊

我國許多地方的橋梁上都建有廊,稱為橋廊。帶有廊的橋也就稱為廊橋。橋廊的作用很大,它可以遮風避雨,遮擋烈日陽光,可供過往行人休息,還可在廊內觀賞風景。橋廊美化了橋身,使橋梁的藝術造型更加美觀。

現存橋廊的實物很多,尤其在我國南方,橋廊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風雨橋可以說是廊橋中的佼佼者,廊橋與村寨結合,構成了特殊的村寨風光。在三江縣北二十公裏有一座風雨橋名叫程陽橋,規模很大,橋廊的形式也極優美。橋跨於山溪之上,全長七十六米,它的結構是在五個石橋墩上建起通長的廊子,廊內當中為走道,在走道的兩旁還安設了坐凳,以供行人在廊內坐歇。為了使橋廊美觀,在廊的兩頭和中部共建了五個不同樣式的亭閣。橋的造型可以稱得上是一件成功的建築藝術品。廊,雖然不是古建築中的主體建築,但它卻是重要建築群和風景名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

概述

在中國房屋建築的發展進程中,柱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最早的房屋,如在陝西西安半坡村原始房屋的建造中,柱主要是立在屋內,起支撐屋頂的作用。

隨著房屋建造技術的進步,柱逐漸由房內移至屋簷之下,與鬥拱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房屋。

隨著房柱延伸至簷下,出於美化的需要,柱出現了多種形式的變化。在漢代,柱的形狀有八角形、圓形、方形和長方形四種。八角形柱的柱身短而肥,有顯著的收分。崖墓柱的柱身表麵刻束竹紋和凹槽紋。房屋轉角處立方柱一個,承受一方麵的梁架,這是後代建築所少見的。

在南北朝時期,八角柱和方柱多數具有收分。此外,出現了梭柱,使圓柱的柔和效果得到更多地發揮,如河北定興石柱上小殿簷柱的卷殺,就是以前未曾見過的梭柱形式。在唐代,房屋建築大量使用柱,如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八五七年)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有內外兩周的柱網,形成麵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周外槽。宋代的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是一組帶有園林韻味的祠廟建築,在聖母殿正門的前廊采用了八根龍柱,給聖母殿增添了莊嚴的氣氛。

中國古代的龍柱可分兩類,一類雕飾較為簡單,柱身除上下兩端略飾雲彩水波外,隻刻一條長龍盤繞;另一類雕飾繁複多姿,柱身除長龍外,還刻意加上花鳥人物走獸,十分熱鬧複雜。龍柱一般隻限用於殿簷下,以表莊嚴。

在宋代,《營造法式》對梭柱製作規定了明確的比例,規定凡立柱都有“側腳”,柱頭向內微傾約百分之一。對柱的“升起”,就是柱的高度由中間向兩端逐漸加高也有明確的規定,使房屋構架增加了穩定性。宋代柱形趨向多樣化,除圓形、方形、八角形外,還出現了瓜楞柱,而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麵往往鏤刻各種花紋。自宋代以後,中國傳統建築的柱式大致定型,或方形,或圓形,或八角形,或龍柱,均視具體房屋建築的性質而選用。

柱礎

柱礎就是柱下的石基礎,它主要的功用是將柱身中的荷重載布於地上較大的麵積。我國的建築以木構為主,木材容易腐爛,所以接觸地麵部分用石柱礎,既可防潮,又可免除柱腳腐蝕或者碰損,在建築的結構上有一定的作用。

最早的柱礎柱礎在文獻上最早的記載見於《淮南子》:“山雲蒸,柱礎潤。”在考古發掘上,發現最早的柱礎遺址是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柱下雖無礎石,但已有較堅硬的夯土層,有柱礎的作用。

漢柱礎。漢代的柱礎,根據漢畫像石和墓磚畫,可以得知有三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形式作石卵狀,礎石向上凸起,插入柱的下部。這種形式的柱礎,會因柱上重量在超過柱的斷麵所能擔負的範圍時,或柱上方的重心有偏,則柱下部一定會破裂發生危險,後來逐漸被淘汰。第二種形式像一個倒置的“櫨鬥”(鬥拱下最大的一隻鬥),看上去有些像明清的“柱頂石”(柱礎名),不過它的“欹”(四周向下斜殺的部分)部很高,而且“欹”部下還有一部分方座,露出在地麵,所以與明清的柱頂石有所不同。第三種形式作“覆盆”狀,顯然比第一、第二種柱礎形式進步。覆盆形式的柱礎,底口寬大,因而座很穩居上的低盆邊緣圓滑,既減少碰撞,又分力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