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柱礎到了六朝時期,佛教昌盛,傳入了許多外來的建築藝術形式,尤其在裝飾的花紋方麵,使柱礎發生了變化。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石刻中,可以看到有人物獅獸形狀、須彌座式、覆盆式、蓮瓣式等不同裝飾形式的柱礎。六朝的覆盆和蓮瓣形式的柱礎一直沿用至唐代。如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正殿等的實物及陝西西安大雁塔門楣石刻、敦煌壁畫等所示,都有覆盆柱礎和蓮瓣柱礎。
唐柱礎唐代柱礎構圖已臻複雜,權衡比較低矮,覆盆柱礎上已有了“盆唇”,以寶裝蓮花為裝飾,“覆盆”的高約為礎方的十分之一,與宋代《營造法式》所規定的相近。蓮瓣寶裝之法,每瓣中間起脊,脊兩側突起橢圓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形,是唐代最流行的風格。
宋柱礎。《營造法式》是北宋建築官書,所載形式是以當時開封建築為主。隨著宋室南渡,《營造法式》便傳到南方。今日江南及北方各地所存的實物,大致與該書所載相符。這些柱礎的雕刻,所表現的手法,技術非常工整,構圖十分嚴謹,將當時通行的藝術形式,如寫生花、如意圖案等,都巧妙適當地結合,與其他的藝術相諧調,表現了同一步驟同一作風,一望便知是宋人的風格。
清柱礎。清代稱柱礎為“柱頂石”,“頂”字大約是“碇”字的訛音。明清以後,北京主要官式建築,都用古鏡柱頂石。根據《營造算例》第七章所記載清式柱礎的尺寸是“柱頂見方按柱徑加倍,厚同柱徑。古鏡按柱頂厚十分之二”。清式柱礎古鏡四麵的曲線像拋物線形,以古鏡上麵作頂點,徐殺至柱頂石的邊緣。為什麼柱礎由覆盆式漸漸變為古鏡式呢?大約是覆盆的外緣線條是凸線,施工較難,而古鏡的線條是向內顄,施工時較為簡易的緣故。
在清代還流行寶裝蓮瓣式柱礎,而且做法已臻程式化,形成了所謂的清式“八大滿”。在清代,四川和蘇南地區還流行鼓形柱礎。到了近現代,柱礎仍有發展,類別有六角形、八角形、圓柱形、鼓形、花瓣形、四角亭形、四方盤形、蒜頭形、四方雙螭形等多種。圓形柱礎將腹部分成四個畫麵,六角形柱礎有六個麵,八角形柱礎則有八個麵,每一個畫麵都雕刻成各種圖形,大致有富貴的牡丹、清雅的竹梅、吉祥的石榴等花卉,或是喜鵲、麒麟、馬等吉利禽獸,還有人物、書卷等。
除了以上所述曆代各式幾何形柱礎外,在漢代還看到一種動物形柱礎,如在徐州青山泉白集東漢畫像墓所見的綿羊形柱礎和在河南淮陽漢墓中出土的一件石天祿承盤。徐州綿羊形柱礎羊作蹲伏狀,卷角,垂須,緊嘴微露齒,形態生動。河南天祿承盤是將一天祿立於圓形底座之上,昂首,四肢微屈,頭頂生角,尖圓耳,圓眼,獅鼻,張口露齒,頦下垂長須,肩生雙翼,長尾卷曲。天祿背上立一圓柱,柱頂出鬥拱,呈圓形盤。
曆經數千年的發展,柱礎不但成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而且已成了融石刻、造型、信仰等多種文化內涵於一體的藝術奇葩。
鬥拱
鬥拱的形成
鬥拱,也寫作鬥栱。在漢代,鬥拱分稱,鬥還稱“枦”、“栭”,(音而)、“楶”(音節)、“節”等,拱又稱“欂”(音薄)、“枅”(音研)、“槉”(音疾)、“欒”,等。鬥拱是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構件,用於殿堂建築。鬥拱在屋頂的出簷下麵,位於柱與梁之間。由方形的木塊“鬥”、弓形的短木“拱”和斜置的長方枋“昂”組成。鬥拱的作用是支撐巨大的屋頂出簷,以減少室內大梁的跨度,分散梁柱對大屋頂的負荷。鬥拱還是等級製度的象征,鬥拱的大小與出挑的層數有關,層數越多,等級越高。
漢代鬥拱多見於石祠、石闕及墓中,或見於畫像磚石、壁畫與明器。從漢代鬥拱所處的位置來看,當時已經有了柱頭鬥拱、補間鬥拱和轉角鬥拱。它們的形式和變化很多,有的有拱無鬥,有的有鬥無拱,有的拱、鬥、升俱全,以一鬥二升或一鬥三升為多見。角部除正出九十度或斜出四十五度挑梁(或華拱)上加鬥拱外,還有使用交手拱、斜撐或角神的。拱的單體有全拱和半拱之分,在使用中也初具了華拱、泥道拱、瓜子拱、令拱和實拍拱的功能。拱的外形有矩形拱、折線拱、曲線拱、人字拱、交手拱、曲尺拱、龍首翼身拱等。鬥和升既有較簡單的矩形與梯形式樣,也有鬥身和鬥欹都較完備的(又可分為平盤式和槽口式)。此外,鬥拱還有單拱與重拱的區別。漢代鬥拱在百花齊放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在結構功能和造型藝術上更加完善並趨於統一,由此奠定了我國古代建築鬥拱的基本形式,為後代鬥拱的完全成熟開辟了道路。
從南北朝到隋唐,鬥拱在類型與數量上雖不及兩漢豐富,但甘肅敦煌二百五十一窟及二百五十四窟中的北魏單抄插拱,卻是我國現知最早的木拱實例。現存最早的完整木構架建築及鬥拱始見於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鬥拱,在結構功能、構造形式和造型比例方麵,都已臻於完善,可認為是我國古代木建築鬥拱成熟的代表,後代的鬥拱基本上都遵循這一形製。
從漢代文物來看,鬥可能是由拱變化而來的,端部呈斜麵的拱大概是鬥的最早形式。後來,它的體形逐漸增高與變窄,成為名副其實的鬥形,隻有在出現了鬥身和鬥欹以後,鬥的形象才接近於完成。漢代鬥的平麵均為方形或矩形,未見有圓形、訛角和多瓣形的。在外形上,石祠與石墓中的櫨鬥體積較大,鬥底徑常大於柱的上徑,柱高與鬥高之比在二點五倍至七倍之間。
早期的櫨鬥應是平盤式而不開槽口,其上部寬度略等於擱置構件的寬度,其他各部尺寸比例也不嚴格。鬥上開槽口是為了防止擱置其上的構件產生水平位移,對保持構件體係的穩定性起了良好的作用。由於槽口嵌容構件須有一定的深廣,因此鬥身也要有相應的尺度,其趨勢是鬥身漸高於鬥欹,二者的比例也漸固定,後來到北宋已規定為六比四,沿襲至清代基本不變。
拱身
就拱身而言,目前所見大多都是全拱,其位置和功能與《營造法式》中的泥道拱或令拱相似。半拱見於建築明器,位於端跨邊柱內側,實際上是插拱式的半個實拍拱。由兩個半拱互為九十度組成的曲尺形拱,亦見於建築明器。
鬥拱在漢代遺物中表現很不典型,看不到直接由櫨鬥中出跳的例子。在明器中多為自牆內或柱中伸出的挑梁式樣。在漢畫像石可見到曲拱和疊澀拱。
拱體外形除初期其端部為平直矩形或多層疊澀以及收殺為單斜麵外,在一鬥二升和一鬥三升式鬥拱中,又出現了折線拱和曲線拱。山東沂南漢墓前室擎天柱上的拱身,除承櫨鬥、散鬥處為平直外,兩端至下緣作斜殺的二折線,上緣則為顄入弧線。曲線拱是古代利用天然的產物,以沂南漢墓後室的龍首翼身拱為例,其中央的一鬥二升鬥拱拱身曲線較緩和,與四川漢闕及石墓中拱身曲線變化大者迥異。曲線拱其他地區少見,龍首翼身拱僅見於沂南漢墓。交手拱見於四川渠縣無名闕和沈府君闕。
鬥拱的早期式樣
我國古代地麵建築大多是木梁柱結構,圍以夯土、磚、石的牆壁,出跳形式除在柱或牆內伸出挑梁式構件外,還采用了在柱端伸出一層或多層矩形短木——拱材來解決。由於我國木構架建築的結構構件主要承受垂直方向的重力,因此,拱材得到了較多的應用,並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建築鬥拱的通用形式。
多層實疊拱雖然增加了出跳距離,又有較強的抗彎抗剪能力,但自重較大,材料耗費多,外觀也欠靈巧。山東日照兩城山畫像石,其鬥拱最上麵的三層拱,拱材已為兩組短木所代替。這表明當時的勞動人民從實踐中已經了解到在同等荷載下可適當減小拱身的承壓麵積。這就更有效與更節約地使用了材料,並減輕了結構本身的自重。從對材料性能的認識,對構件受力情況和建築外觀的改善來看,這都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同時,又使得拱與鬥、升的區別逐漸明顯,從而引起了鬥拱更多與更複雜的變化。
一鬥二升拱
一鬥二升式鬥拱在已見的漢代文物中出現最多,大概是使用時期較長和應用較廣的一種式樣。
從力學上來看,一鬥二升拱以端部兩個較小的支承麵來代替整個拱背承載荷重,已是很簡潔的手法了。然而,缺點是兩端的支點距櫨鬥邊緣不能太遠,否則拱身就會因彎距過大而產生破壞。增加拱身的橫斷麵積雖可彌補這一缺陷,但由於拱身的比例尺度及立麵藝術處理的限製,往往難以滿足。
山東沂南漢墓前室擎天柱鬥拱、四川雅安高頤闕鬥拱和平陽府君闕鬥拱都在一鬥二升的拱身中間添加了一個“小柱”,看來是一種合理的解決方法。由於增加了這一支點,相應地減小了拱端的應力,並使構件所承受的相當大一部分外力成為軸心壓力,這是在鬥拱結構上的又一次重大的改進,在形式上則成為後來一鬥三升式鬥拱的濫觴。
一鬥三升拱
由於一鬥二升式鬥拱在結構上存在著較大的弱點,最後逐漸為一鬥三升式所取代。一鬥三升式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我國鬥拱中的典型單元式樣。一鬥三升式鬥拱在漢墓、明器及畫像磚石中都可看到。它們的形式不一致,與後代的一鬥三升鬥拱比較,有的差距較大,有的則頗為相似。山東沂南漢墓中的龍首翼身拱,雖是一鬥四升的變體,但仍可看出是在一鬥二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人字形拱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在一鬥三升拱形成的同時,又形成了一種人字形拱。
人字拱的形製,或直腳,或曲腳,或單獨使用,或在人字拱中加柱,或將人字拱和一鬥三升拱相結合。人字形拱的出現,使鬥拱的組合形式更為多樣。
鬥拱的作用
所謂“鬥拱”,簡言之,就是在方形座鬥上用若幹方形小鬥與若幹弓形的拱層疊裝而成。鬥拱最初用以承托梁頭、枋頭,還用於外簷支承出簷的重量,後來才用於構架的節點上,而出簷的深度越大,鬥拱的層數也越多。
中國古代的匠師早就發現鬥拱具有結構和裝飾的雙重作用。帝王君侯也以鬥拱層數的多少來表示建築物的重要性,作為製定建築等級的標準之一。
在鬥拱發展的過程中,至遲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座鬥以承載橫枋的方法。到漢朝,成組鬥拱已大量用於重要建築中,鬥與拱的形式也不止一種。經過兩晉南北朝到唐朝,鬥拱式樣漸趨統一,並用拱的高度作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後來匠師們將這種基本尺度逐步發展為周密的模數製,就是宋《營造法式》所稱的“材”。這種方法由唐宋沿襲到明清,前後千餘年,由此可見鬥拱在中國古代較高級建築中所居的重要地位。
宋朝木構架的開間開始加大,柱身加高,房屋空間隨之擴大,木構架節點上所用的鬥拱逐步減少,這種趨向到明清兩代更為顯著。這就是高級抬梁式木構架結構及其藝術形象,由簡單到複雜,再由複雜趨於簡練的一個重要發展過程。明清兩代的柱梁較唐宋大,而鬥較唐宋小,而且排列較叢密,幾乎喪失原來的結構功能成為裝飾化構件了。
照壁
照壁種類
照壁,又稱影壁、照牆、屏、樹,是中國古代房屋庭院的一種附屬建築中國古代照壁可以按所立位置和製作材料進行分類按所立位置,中國傳統照壁分為門外照壁、門內照壁、門旁照壁和獨立照壁等四種。
門外照壁。在中國古代,較大規模的建築群往往建有門外照壁。照壁正對大門,和大門外左右牌坊或建築組成門前廣場。北京頤和園東宮門最前麵有一座牌坊作為入口的前導,然後迎麵有一座照壁作為入口的一道屏障,自照壁兩邊進到東宮門前,照壁、東宮門和左右配殿,組成了門前廣場。北京北海九龍壁、山西大同九龍壁和南京夫子廟照壁等,都屬於這一類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