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起居書藝篇(3 / 3)

題款字數的多少不論,主要作用在於點明畫麵的內容。不管是片言隻字,還是長篇大論;不管是寫在顯著位置,還是落在邊角空隙之間,都由作者及畫麵的需要而定。恰當的題款位置,可以調節畫麵的布局,使之更具藝術性和欣賞價值。詩、書、畫共同陶鑄出中國畫的民族特色。

書畫的題款之後是落款。古人在書畫上落款,紀年的寫法是按當時習慣,用朝代(也有不用朝代的)、帝王年號及年數。年數有用數字、有用幹支或兩者並用等不同的形式。落款上的紀時紀日有三種方式,或用四季,如春、夏、秋、冬、孟春、仲夏、季秋等;或用農曆二十四節氣,如立春、清明、中秋、立冬等;或用朔(每月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每月最後一日)、弦(上半月叫上弦,下半月叫下弦)和浣(十日為一浣,上浣即上旬)等。

現今的書畫落款,除了不用朝代、帝王年號外,其他大多依古人之例,也有落款用公元紀年的,但為數很少。

中堂和立軸

中堂就是豎掛在壁上的書畫條幅。這種形式的產生可追溯到唐代之前,但自從明朝以來才見有這種名稱。中堂的畫幅在條幅中最大,一般大多張掛在廳堂的正中處,兩旁配掛以對聯。立軸的畫幅比中堂小,但比對聯大。立軸一般單獨張掛,張掛的位置沒有多大的講究。中堂和立軸在書畫中,是條幅的常見形式,各部分的名稱都相同。

條幅在裝裱中,常見有一色裱條幅、二色裱條幅、三色裱條幅和宋式裱條幅等四種形式。一色、二色、三色,是指裝裱條幅時所使用綾的顏色。一色指整個條幅上下用同一種顏色的綾裝裱,二色指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綾裝裱,三色指用三種不同顏色的綾裝裱。宋式裱,也稱宣和裱,因為這種樣式始於北宋徽宗趙佶的宣和年間。宋式裱是條幅裝裱中最複雜的一種,除需要多種顏色的材料外,還需按畫心(未經裝裱的畫家原作)大小刺古銅小邊,鑲在圈的上下,再備兩條長小邊鑲在通幅兩邊。

條幅的這四種裝裱形式中,都有天杆、天頭、畫心、距、地頭、地杆、軸頭等部分,其他以各自特點而有所增減。詳見如下圖解:

對聯

對聯即兩幅成對的條幅。這一成對的條幅興始自明末,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更加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都撰吉祥詞語懸於堂屋。現在,把對聯掛於中堂畫兩旁,已成為一種裝飾習慣。

在對聯的裝裱中,一般都是天地短,邊就窄;天地長,邊就寬。如果裱三十三厘米寬一百三十二厘米長的對聯,邊可用五厘米,天頭三十厘米,地頭二十厘米。裝裱對聯時,兩個條幅必須用一樣的材料。

掛屏

掛屏,據說是由屏風蛻化而來。掛屏的屏幅分獨景和通景兩類。張掛通景畫屏,必須顧及次序。獨景數條,有的在內容上也有聯係。例如,春、夏、秋、冬四景屏,雖各自獨立,但卻有固定次序。掛屏可用木板等材料拚製,也可用傳統的書畫裱製。就裱製而言,通景屏,即一幅完整的巨幅繪畫分成數條裝裱,按次序拚接懸掛,仍為完整的一幅畫。掛屏的條數常見為四條屏、六條屏、八條屏、十二條屏等四種,多則未曾見,少則不算屏。

獨景屏在裝裱時,所用的材料與對聯相似。通景屏的材料則是每條屏的天、地頭相同,第一條屏的右邊和最後一條屏的左邊各鑲邊一條。掛屏形式的出現,解決了巨幅畫作難以裝裱的問題,帶有靈巧組合的特點。

橫披

所謂橫披,就是可以懸掛的長短橫幅。橫披與手卷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能懸掛。例如,把一幅橫畫裝裱成上天杆或是月牙杆的,就稱為橫披。但如果是裝裱成手卷,就不能稱為橫披,因為手卷不能懸掛。橫披之名始於宋代。據宋趙希鵠說:“橫披始於米氏父子,非古製也。”宋以後的許多著作中也是如此記載。在裝裱中,橫披有一色綾鑲天杆橫披和兩色綾鑲月牙杆橫披兩種形式。上天杆的橫披,兩個立柱應一樣大,上邊稍比下邊寬一些較好。上月牙杆的,地頭要大於天頭六點六厘米,以備上天地杆後,兩個立柱一樣寬。

手卷

手卷是一種幅窄而長的書畫圖卷。手卷一般不張掛,欣賞時隨手展縮。

手卷可裝裱成大鑲套邊、大鑲轉邊、小鑲套邊和撞邊四種形式。大鑲手卷的結構有天頭、隔界、迎首、副隔界、邊、尾子。一般不太長的畫心和迎首都用綾絹挖嵌,凡用整幅綾絹挖嵌的一般通稱“圈”。

小鑲套邊手卷,迎首、畫心、尾子上下不鑲邊,其他部分與大鑲手卷比例一致。小鑲套邊手卷的天地、迎首、畫心、尾子之間,也可隻用三個隔界,分別連結成卷。

撞邊,無論大鑲、小鑲都可以撞邊。所謂撞邊,就是用古銅色絹或紙,鑲於裱件兩邊,包折於畫的前邊,其厚度必須減於畫的一半,寬為一點六五厘米。

畫片

在一幅畫上,四邊鑲綾絹,不上杆,不轉邊的叫“片”。一般都把片放在鏡框裏,所以也稱“鏡心”。片分立片和橫片。立片是指豎式畫心,橫片指橫式畫心。在裝裱時,畫心周圍的綾絹,也是按畫心的大小決定。總的基本形式是:立片分天地,比例為天六地四;橫片的是上下邊一樣寬,兩個立柱一樣大,但立柱要比邊寬些。畫片也有一色綾裱和二色綾裱的形式。

圓光圓光是指一種圓形的畫心。圓光的畫心,既可裝裱成畫片,裝入鏡框裏;也可以裝裱成條幅,張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