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到底是要做什麼,修碉堡和俄軍對峙嗎?”
“別瞎猜,先集中精神,把吊車裝配好,過兩天你就全清楚了。”
七月十四日,兩部天鼎吊車矗立在共和軍的工地上,如同絞架的兩根支柱。是不是天罰將從這裏開始?
七月十四日下午,又一列火車來到了,這列火車隻帶了四個車皮,一列客車。兩節車皮上用帆布包裹著圓筒狀的物品,兩節車皮則是搭載著活動倉庫。
客車上跳下一名大校和其他幾名軍官,吳佩孚的軍銜較低,於是過去行禮。
“第二十一師工兵營管帶右校尉吳佩孚。”
“第一實驗炮兵營管帶大校尉張紹曾。”
第一實驗炮兵營,常年駐守白城子靶場,承擔各種口徑武器的實驗、改進工作,他們到這裏來,隻有一個理由。
“吳管帶,請你協助我,立即組裝這兩門大炮。”
兩節車皮,各裝載了一根十七米長的20倍徑888毫米炮管,另外兩節車皮則搭載著炮座零件。
下午半天按照張孝淮的指導,兩個炮座被安裝到了卷揚機旁邊,張孝淮對吳佩孚說:“好好休息,明天一鼓作氣,爭取大功告成。”
七月十五日,北亞的太陽如同往常一樣早早的就爬起來了,早上八點,工兵營全體和第一實驗炮兵營的先遣隊,如同出席什麼神聖的儀式。
天鼎吊車上的鏈條卡卡作響,半環狀的固定把手順著索道移到鋼管的正上方,然後向下,壓在鋼管的中部,半環狀的把手合攏,在吳佩孚打了個手勢之後,鏈條和絞盤再次哢哢作響,一下子把炮管提了起來,然後把手帶著炮管,移向了炮座。
天鼎吊車先把炮管放在五個支架吊車的吊鉤上,然後六部吊車同步協調,讓炮管和炮座契合,一切穩妥之後,天鼎吊車鬆開了把手。整個大炮安裝完成。以後,五部支架吊車將擔負起調節大炮射界的任務。
“888毫米,20倍徑,最大射程50公裏,單發炮彈重三點一噸。”吳佩孚一字一頓的對張紹曾說,“前所未有的大炮,它一定有個好名字。”
“名字挺土的,最開始,從火車站運送炮管到我們的試驗場,沒有鐵路,也沒有拖拉機,用了很多的牛來拉它,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大多拉。”
“多拉大炮,真是好名字。明天,它就可以發出第一發炮彈了吧。”吳佩孚覺得這個名字有一種神話的曆史感。
“還不行,要等我的人來,安裝一個音速計時器,利用炮彈爆炸聲傳來的速度,測算炮彈的落點。”
吳佩孚聽得不太明白,正想細問之時,聽見方出守的聲音,
“大炮修好了,就別耽誤功夫了,子玉,把炮兵陣地交給張管帶,你集合你的工兵營,到三公裏以外,修個機場。”
PS:請大家溫習第一章第五節《五子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