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性格之動物世界(2 / 3)

在前文《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一詞中,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李煜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堪稱景抒情的典範之作。

此外,在李煜另外一首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感傷物是人非的淒涼之情。李煜被宋主抓為俘虜,感歎自己曾經的皇宮繁華仍在,然而主人卻不再是自己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總結“孔雀型”的人所具備的人際風格特點及曆史上典型的代表人物——

2.性格類型:“貓頭鷹型”(分析型)

從上麵關於競選“森林之王”的辯論會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貓頭鷹型”的人既理性又間接,因此他們往往客觀冷靜,內心理性堅定。他們在做事時堅信自己內心的價值觀和標準,做自己認為對和喜歡的事情,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往往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刺激,不喜歡冒險。通過他們做事的行為方式,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嚴謹的思維和邏輯判斷。曆朝曆代的忠臣明相不乏此類性格的人。他們即使在寫文章時,我們亦能感受到其中的理性分析,頗有“心隨境轉”的修為。還記得這幾句話嗎?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這出自《前出師表》,作者即是被杜甫盛讚“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蜀國明相諸葛亮。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從《前出師表》的開篇幾句話中,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諸葛亮處事中的嚴謹。短短幾句話既分析了蜀國當前的形勢,又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而且還簡要說明了自己下一步的工作計劃,此點就足見其有著超強的分析能力。

但是,如果性格特征過於極致的發揮,則會使事物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帶來不利。比如:諸葛亮自建興六年(228)春第一次出祁山攻打魏國失利開始,此後的一共六次與魏軍的大規模交戰均由於各種原因以失敗告終。其間,大將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穀奇謀”,但遭到向來謹慎的諸葛亮反對。當時,魏延隨諸葛亮出征北伐,進獻“子午穀奇謀”,即讓諸葛亮分撥自己一萬軍隊出子午穀,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後異道會於潼關。然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風險過大,並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歎息悔恨自己的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情,可以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采用此計策,即使蜀漢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並入蜀地。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係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當分析型的人過於謹慎的時候,是會貽誤戰機的。

此外在中國曆史上還有一個不算是明君的皇帝,但在一項手工藝上是個奇才,而且怎麼也想不到,這項手工藝竟然是木工。他就是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光宗長子,明朝第15代皇帝。明熹宗時,外有金兵侵擾,內有明末起義,正是國難當頭、內憂外患的時期。明熹宗卻不務正業,不聽先賢教誨去“祖法堯舜,憲章文武”,而是對木匠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隻知道製作木器,蓋小宮殿,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不顧,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

明熹宗不僅貪玩,而且還玩得很有“水平”,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份,他不僅經常沉迷於刀鋸斧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嫻熟,一般的能工巧匠也隻能望塵莫及。據說,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台樓榭,都能夠做出來。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出人意料。據《先撥誌》載:“斧斤之屬,皆躬自操之。雖巧匠,不能過焉。”文獻載其“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