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新疆好地方(1)(1 / 3)

出關,出關

清軍開進肅州時,白彥虎已經跑到了哈密。

烏魯木齊都統景廉看見白彥虎的旗幟,立馬慌了,一個勁向朝廷告急。慈禧立刻想到金順。不是說金順仲秋就可以出關嗎?中秋節已過,金順必須馬上出關!叫左宗棠在玉門設立轉運糧台。

其實景廉是虛驚一場。白彥虎不想跟他交手,跑到巴裏坤騷擾了一通,就奔紅廟子而去。紅廟子是烏魯木齊的別稱。該城東南三裏處有一座紅山,名字是紅的,山色也是紅的。山上有一座玉皇廟,壁上也是紅土白堊。紅廟子就成了烏魯木齊的代稱。白彥虎到了這裏,就跟新疆南路安集延的勢力勾結起來。

金順接到聖旨,非常為難。部隊在肅州戰役中疲勞不堪,戰死和傷殘者甚多,必須修整一段,實在難以開拔。左宗棠看在眼裏,替他說話了。1873年11月26日,上了一道折子。

金順存在實際困難,一時走不了。廣東陸路提督張曜的嵩武軍,有十二營步兵和兩營騎兵,士飽馬騰,是一支勁旅,又未經大的戰爭創傷,可以先行開拔。涼州副都統額爾慶額有一支騎兵,可以調歸金順指揮,作為前鋒,與嵩武軍一起開拔。

至於轉運糧台,請戶部派堂官來做總經理,並選派得力人選,帶著銀子出關辦理。

慈禧批複:這是什麼話?難道我還信不過你左卿嗎?部裏不必派人了,一切都由左卿總管,有利於統一調度指揮。

為了保證肅州的安定,左宗棠將肅州的兩千多名外地和本地回民遷到蘭州,準備安插。自古以來,將西部少數民族遷徙,都是從內地遷往邊疆。左宗棠將邊界回民遷往腹地,實為創舉。他知道難免有人提出非議,但是為了安定邊疆,也隻好如此了。

12月21日,左宗棠巡視嘉峪關等地,然後返回蘭州。

按照左宗棠的安排,張曜的嵩武軍從鎮番開抵肅州。肅州養不起這麼多軍隊,左宗棠令宋慶所部轉移到涼州駐紮,在那裏接受供給。肅州的部隊都要分批出關。各部設立後勤機構,從甘、涼二州采買糧食和草料,運到肅州儲存。再從肅州運輸出關,一站接一站,運到玉門和安西。按照原議,決定派張曜所部先行,金順所部與額爾慶額的騎兵稍後跟進。

向新疆進軍,朝廷和左宗棠一樣熱情。不過,慈禧有急迫的心情,左宗棠卻有冷靜的考慮。北京的指揮意圖,根本不顧實際,恨不得立刻把一支支大軍送往關外。而左宗棠卻要計算新糧在什麼時候上市,把糧食運往部隊前進處所有多少裏程,需要多少運力。有了精確的計算,才能製訂合理的進兵計劃。

慈禧要吃燙豆腐,左宗棠卻要涼一涼再吃。不同的意見在春節之前發生了衝突。

1874年1月27日,左宗棠向朝廷提出軍隊出關的計劃,以及籌運糧食的辦法。

官軍出關,必須分批起程,陸續開拔,不能一哄而出。出關的部隊,要經過審查和挑選。病弱傷殘的兵丁必須淘汰,補充健壯的兵員,還要增配新製的槍炮。金順、張曜和額爾慶額三支兵馬,有步兵和騎兵一萬幾千人,兵力已不算少,可以分批出關。以後還可調撥勁旅陸續開進。

部隊出關,必須有能力供給軍糧。軍糧的采買和運輸,要經過嚴格的計算。肅州、安西和玉門,土地貧瘠多沙,糧食產量很少,多年來被軍隊搜括一空。百姓流落到外地,土地都已荒廢。必須籌集銀兩,勸百姓回家耕種,以後才會有餘糧出售,各軍可以就近購買,節省運輸費用。

目前的辦法,隻有從涼州、甘州和肅州采購糧食,運往部隊前進處所。購買一石糧食,重三百多斤,要花四兩銀子。如今已訂購軍糧十六萬三千多石,供金順等部一萬多人馬食用,一直要堅持到明年六月新糧成熟。如此一算,還短缺糧料二萬多石!何況新糧要到八月才會上市,所以陳糧的籌備,還要多算兩個月。

至於轉運,那就更難了,從涼州經肅州,再過嘉峪關,運到玉門、安西,路程有一千四百多裏,都是沙石路,隻適合用駱駝載運。可是駱駝很難買到啊。若是雇用民間車輛,每百斤糧食運輸一百裏,就要花去四兩銀子,按規定征用的公差車,也要支付二兩。來回四十多天,民車和差車運送的糧食還不滿三千石。千裏迢迢的運輸,每走一步都費銀子!各種費用攤算進來,每百斤糧食,花費的銀子約為十一兩七錢。

運價高於糧價,供給真是難啊。費力,費時,費財,還難保源源不斷,部隊還是有饑潰的危險。漢朝名將趙充國深有體會,駐軍酒泉,治理敦煌,大力推行屯田,裁撤騎兵,隻留一萬步兵,節省了大筆開銷,終於取得成效。本朝乾隆時代的先臣兆惠,苦守伊犁幾個月,隻盼來幾百精兵,也就解了圍。自古關塞用兵,在精不在多,籌甲兵等於籌軍糧。無糧就無兵啊。如此看來,先期出關的一萬多人,還隻能讓張曜先行,金順與額爾慶額稍後推進。其餘部隊,必須等到明年秋後才能繼發。

這份折子還沒送到北京,北京的上諭先到了蘭州。

現在關內肅清,隴右大兵雲集,自應乘此聲威,分路西征。景廉駐紮古城,兵力單薄,金順二十營即著克日馳赴古城進剿,以期規複烏魯木齊。額爾慶額馬隊即著令隨同金順西進,張曜、宋慶所部兵力較厚,著即馳往哈密駐紮,會同文麟明春相機防剿。穆圖善所部馬步各隊久駐涇州,徒置無用之地,即著飭令該統領等分起前赴安、敦、玉一帶駐紮,以為諸軍後繼。該將軍現在奏請陛見,著將各隊分派起程後再行來見。

以上各軍經朕分派後,該將軍等即行奮迅前進,不得托詞耽延。倘有玩泄從事,朕必當按律懲辦,決不寬貸。

至各軍糧餉轉運事宜,必須先事預籌,帶兵大員其勢難於兼顧。左宗棠身任兼圻,責無旁貸。著即統籌各軍所需糧餉、軍火等項,每月若幹,寬為預備,陸續轉運,毋令稍有缺乏。如果各該軍逗留不前,則罪在主將;倘因糧餉不繼,致誤戎機,惟左宗棠是問。

這道諭旨,是逼著左宗棠去為無米之炊。明明知道籌兵難於籌餉,籌餉難於籌轉運,卻要大軍一齊出關,稍有延擱,罪責都在左宗棠一身。湖南人霸蠻,現在碰到了更霸蠻的。從古至今,從未聽說有誰從甘州、涼州和肅州,把軍糧運到哈密以西。三千裏漫漫路途,盡是沙鹵之地,沿途無處未遭兵燹,付出如此昂貴的代價,糧食運到之後,顆顆都貴如金子了。

左宗棠不得不把實際的困難再細細陳述一遍。從肅州出嘉峪關向西,本是漢唐行軍大道,安西、玉門、敦煌,隻要帶足了糧食,有足夠的駱駝和車輛來運輸,也不難抵達。出關確實不算很難,但是從安西到哈密,路途千裏,共有十一站,要穿越茫茫戈壁,沒有服務區,沒有水草,還有匪徒襲擾。這些困難,也許還可以克服。但是到了哈密,再往西去,微臣就真是力所不及了。部隊到了哈密以後,必須自己想辦法籌糧。穆圖善的步兵從來沒有打過勝仗,而且微臣實在無法為他的部隊籌糧,請將這些部隊裁撤。

慈禧看得出來,左宗棠不是有意推諉責任,而是願盡全力,辦不到的事情,也無法勉強。於是準了他的折子。

楊乃武與小白菜

左宗棠籌備西征軍糧,筋疲力盡,但他還牽掛著遙遠的東南。

同治十二年冬天,福州船政局造船的任務已經完成。原計劃製造一百五十匹馬力的輪船十一艘,八十匹馬力的輪船五艘。後來閩浙總督英桂修改計劃,將第七艘改為二百五十匹馬力,費用增加了一倍,所以一艘抵兩艘。第十五號輪船即將下水,任務就要完成了。

這些輪船中,鎮海號駐天津,湄雲號駐牛莊,海鏡號歸招商局駕駛。其餘十二艘,揚武號、飛雲號、安瀾號、靖遠號、振威號、伏波號都是戰艦,左宗棠請求將這六艘軍艦常駐澎湖,操練陣式。此外,請求將福星號駐台北,萬年青號駐廈門,清安號駐福州,以鞏固東南門戶。永保號、琛航號與大雅號,本是商船,正在裝運淮軍和軍火,南北往來,十分繁忙。

輪船都派上了大用,左宗棠甚感欣慰。他與沈葆楨聯合上奏,請求繼續造船,並派遣學生奔赴英國和法國的船廠深造,進一步鑽研造船技術和駕駛技術。左宗棠認為普魯士的槍炮造得格外精密,該國的水雷新產品足以炸毀輪船,應該派人過去,學習製造方法,以備以後使用。哪個國家有好技術,就派人到那裏去學習,而不要局限於英法兩國。

這時浙江發生了一個案件,引起左宗棠的關注。他的死黨楊昌浚,麵臨一場嚴峻的曆史考驗。他在此案中墮落為一名汙點官員。文藝作品將他塑造為昏官的典型,無論在官場還是在民間,他都變得臭名昭著。

這樁冤案,中國人家喻戶曉。有一出傳統劇目,演繹冤案的經過始末。這個劇目名叫《楊乃武與小白菜》。

楊乃武和小白菜都是涉案人員,一樁人命案的男女被告。

被害者名叫葛品蓮,男性,浙江餘杭縣的縣民,生前在一家豆腐店當夥計,身材長相,和《金瓶梅》裏的武大郎有幾分相似。他的妻子就是小白菜。當然這是綽號,她真名叫畢秀姑。生得白淨水靈,貌美如花,又有個外號叫“畢金蓮”。平時愛穿白色上衣和綠色褲子,“小白菜”之名由此而來。

被告楊乃武是個男子,浙江餘杭人氏,舉人出身,人也長得帥。此人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看到地方上有不平之事,總愛出頭,給官府找麻煩,得罪了知縣劉錫彤,被視為眼中釘,種下了禍根。

話說小白菜嫁給葛品連以後,丈夫擔心她招蜂惹蝶,看得很緊,得了個疑神疑鬼的心病。偏生隔壁就住著一個帥哥楊乃武,還是有頭有臉的讀書人,條件強過豆腐店的夥計何止百倍!葛品蓮更不放心,生怕妻子看上他,和他勾搭成奸。葛品蓮常跟母親說:我好不容易娶了個俊俏媳婦,隔壁楊秀才競爭力太強,您老得幫我看緊點!

葛品蓮的擔心並非多餘。這個小白菜,是個思想行為超前的新女性,結交異性朋友不少,楊乃武這個帥哥,也是她結識的社會名流。她與縣令劉錫彤的兒子也有交往。

葛品蓮娶了如花美貌的嬌妻,仍是無福消受,忽一日得暴病身亡。他的死,確實太過突然。母親喻氏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我兒子身體好得很啊,怎麼可能突然病死呢?莫非是媳婦小白菜與楊乃武勾搭成奸,合謀毒害親夫?不行,此事必須告官,好歹弄個明白。於是請人寫好狀紙,將楊乃武和小白菜告到縣衙。

知縣劉錫彤升堂審案。帶被告!哦?原來是楊乃武這個臭小子!本縣早就知道這不是個好東西,平日處處跟本縣過不去。原來你滿口仁義道德,竟與有夫之婦通奸,殺人害命!今天既然落到本縣手裏,看你還如何抵賴!

楊乃武與小白菜比鄰而居,見麵容易,關係曖昧。關於兩人的風言風語,早已在街坊中傳播。劉錫彤絲毫不覺得此案有什麼疑點,再加上兒子也是小白菜的追求者,早就不滿小白菜跟楊乃武交往,於是在父親耳邊說了楊乃武的許多壞話。劉知縣一上來就給楊乃武定了個“奪婦謀夫”的罪名。楊乃武和小白菜的關係雖然說不清楚,但確實沒有合謀殺人,自然不肯認罪。劉錫彤哪裏會肯放過,動用酷刑逼供,終於屈打成招。小白菜被判“謀殺親夫”,淩遲處死。楊乃武則是“通奸殺人”,判處斬首示眾。

一案處死兩名人犯,必須上報杭州知府審核。知府看不出什麼疑點,維持原判,上報浙江按察使署。省級官府草率從事,上報刑部備案。

人頭快要落地了,楊乃武的親屬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幾次進京上訪。江浙朝野人士同聲支援。外國人辦的報紙刊載了此案。英國外交人員的一句話,驚動了慈禧太後。他們說:“貴國的司法公正,如果就像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那樣的水平,我們可不敢恭維。”慈禧說:這究竟是個什麼案件?一定要給我查明了。朝廷將此案下發給浙江巡撫,令他會同有關衙門,親自審案。這個巡撫,就是左宗棠格外器重的楊昌浚。

朝廷還不放心,又派出以清廉公正而聞名的刑部胡侍郎,作為督察員,前往案發現場調查,提審犯罪嫌疑人。

此案的複審,成為一場馬拉鬆,曆時四年多。在這個漫長的過程裏,楊昌浚輕信下級,無視輿論,一意袒護州縣官員,企圖維持原判。但是,輿論壓力和上級的幹預使他無法草草結案,楊昌浚不得不將該案人犯、案卷和死者屍棺,押解到京城,由刑部等衙門三堂會審。

光緒三年,案情大白於天下,楊乃武和小白菜確實是冤枉的。楊乃武人雖未亡,家庭已破,連回家的路費都是胡雪岩資助的。他在酷刑下傷筋折骨,幾乎成了殘廢,回到家鄉後心灰意冷,輕易不與外界交往,專心研究孵育蠶種。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年之後,他培育出一個蠶種品牌:“風采牡丹,楊乃武記”,家道中興。

小白菜出家為尼,在青燈古佛旁了卻餘生。

冤獄必須有人承擔責任,浙江官場發生大地震。二十多名官員被摘掉頂戴花翎,永不敘用。因軍功而步入官場的湘係軍閥,受到沉重打擊。

楊昌浚用重金向刑部尚書皂保行賄,企圖阻撓楊乃武與小白菜平反。他竭力維持這樁冤案的原判,不僅是受了下屬蒙騙,而且也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為了籌餉的順利進行,他必須維護浙江官場中湘軍集團的利益。對於案情本身,他沒有花心思去研究。案情大白的最後關頭,他為了保住關係網,仍然要做最後一搏,才出了行賄的下策。

左宗棠對楊昌浚的清正為官,始終深信不疑。此案發生前,朝廷裏就有不少大員攻擊過楊昌浚。左宗棠給他打氣。

閣下偉量宏才,朝論翕然,斷非蚍蜉所能撼。

石泉怎麼會官官相護,妨礙司法公正呢?一定是浙江和京城有人妒忌他,故意跟他過不去。我一定要鼓勵他渡過難關!

石泉的去留,關係到西征軍餉啊。石泉不能倒,老夫需要他,國家也需要他。

老夫遠在甘肅,無法了解此案細節,但對石泉其人,老夫知之甚深啊。

石泉一直無意於仕途高進,他可不是官迷,何至於為了保住頂戴而胡亂判案?他在浙江為官,頗有建樹,為西征籌餉不遺餘力,鞠躬盡瘁。得罪浙江的一些官紳,在所難免啊。有人想借機整治一下石泉,也在情理之中。

石泉不想在浙江呆了,他想到甘肅來幫老夫辦事,憋了一肚子委屈啊。那些新聞紙,老夫早就看不慣。洋人出錢,國人辦報,盡替洋人說話,混淆我國人視聽。楊乃武一案,報紙炒得沸沸揚揚,這不是抹殺公論,為奸人喊冤麼?朝廷居然也信報紙傳聞,真是莫名其妙!石泉有什麼事情對不起浙江?偏偏浙江人就不服他的教誨!石泉性氣寬和,人們都不怕他啊。唉,真是世風日下,竟然會有人為奸夫奸婦劣屬雪冤。

此案終究如何了結,老夫拭目以待吧。

海防,海防

蘭州天氣苦寒,湖南來的總督天天拉肚子。腦子裏總是浮現出那些瘦弱的身影,揮之不去。從肅州返回蘭州的路上,老人婦女拉著孩子跪在路邊,求軍爺們暫時不要采買糧食,那是他們僅存的口糧啊。

不能再向百姓購糧了。可是部隊必須出關啊。阿古柏賴在新疆,向外國出賣不屬於他的資源。一個賊跑進你家裏,趁你不在家,出售你的家產,還有什麼道理可講?英國人在幕後給他撐腰,去年派出三百人的龐大使團,送給他六萬枝步槍和小炮等武器,外加彈藥和維修設備。

阿古柏投桃報李,於1874年2月2日與英國訂立通商條約十二條,讓英國享有自由通商和領事裁判的特權。許諾給英國的權益,比他許諾給俄國的還要多。

阿古柏將中亞地區中世紀的封建製度完全移植到新疆,大量集中土地,分封給爪牙,盤剝百姓,索取財物,強征勞役,稅收繁多。新疆人民苦不堪言。

對於大清而言,一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從實際的版圖上消失了。

新疆各族人民,強烈渴望擺脫苦難,盼望得到本國政府和內地人民的支援和幫助。毛拉木抄在《伊米善史》一書中有如下記載:

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在街頭巷尾成群結夥地在一起議論著“漢人就要來了”的消息,不知這些稍息是真還是假,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心願編織出許多故事,以悅人心,更悅己心。

左宗棠越想越氣:必須趕緊把這個賊趕出家門,否則還會鬧出更多的亂子。

2月4日,張曜所部開拔出關。

事情真是千頭萬緒啊。科舉考試也要盡快恢複,不然讀書人還有什麼盼頭!不如將甘肅的鄉試與陝西合並舉行吧,改為甘肅分闈鄉試,分設學政,增加錄取名額,由二十一名增加到四十二名。還要在蘭州創建貢院。相信西北學子們會受到鼓舞。

天氣這麼冷,還有那麼多人衣不蔽體。必須堅決拔除罌粟,種植草棉,紡紗織布。不適宜種棉花的土地,都要種植雜糧。《種棉十要》和《棉書》,農民都用得上,趕快印刷,發下去。陝甘兩省,各地都要設立專門機構,傳授紡織技術。

內戰這麼多年,甘肅百姓怎麼交得起錢糧啊?同治十三年以前所欠的錢糧,請朝廷全部豁免了吧。甘肅的茶務也要變通辦理,添設南茶櫃,向南方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