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新疆好地方(2)(1 / 3)

大臣們說東說西,朝廷應該如何決斷呢?

暫緩西征,把軍餉節省下來籌備海防,從財政來說輕鬆了許多。但是中國不圖收複烏魯木齊,則西北兩路都有危險。而且關外一撤藩籬,難保回民不會再次起事,近關一帶和關外存在強盛的敵對勢力,你想閉關自守,也無法自守啊。西北的事情究竟應該如何辦?你要從全局著眼,拿出妥善的方案!關外現有的統帥和現有的兵力,能不能夠消滅敵軍?是不是還不協調,應該如何改組,才能奏效?是不是要有個強有力的人物進行遙控,讓關外各部隊服從調配,隻管作戰?你都要通盤籌劃,寫一份詳細的秘密報告。

攻克肅州以後,左卿就決定將所部各營裁並遣撤,指望節約軍餉,以備出關之需。現在能不能繼續裁撤,勻出一些餉需?這件事,也要一並報告。

西路用兵,不能不以肅州一帶為後路糧台,朝廷不另派戶部堂官辦理,一再令你駐紮肅州,專辦這件事,但又擔心你公務紛繁,無法兼顧,所以令袁保恒來協助你。此人以前經理西征糧台,幾年過去了,沒有跟左卿鬧不團結的跡象啊。所以任命他為戶部侍郎,指望他能當好你的助手。沒想到近來他會跟左卿鬧矛盾,這樣怎麼合作啊?

左卿閱曆深,心術正,辦事精細紮實,哪裏是袁保恒比得上的?既然袁保恒不能與左卿平心靜氣地商量公務,朝廷非常擔心會貽誤事機。既然意見不同,兩人合作,還不如一人獨辦,可免掣肘。左卿老成謀國,素著公忠,關外餉糧轉運事宜,應該如何辦理,想必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計劃。而鎮西、迪化各廳州,都歸左卿管轄,左卿更應該獨立負起責任。左卿以前不是說過嗎?哪怕你不在肅州,也可以隨時調配自如,這副重擔你就一肩挑起吧。如果需要助手,又覺得袁保恒不合適,那你就挑選一個滿意的人選,不必跟朝廷講客氣!朝廷可以降下特旨,將袁保恒撤回。朝廷用人,毫無成見,隻求能把事情辦好。左卿應該體諒朝廷的這一片苦衷啊。

另外,據錢鼎銘報告,中原沒有大部隊鎮撫,打算將宋慶所部調回潼關駐紮,西顧秦隴,北蔽晉燕,河南也有保障,而且可以省出軍糧,供應出關的部隊。這個建議能不能采納?也請左卿考慮。

左宗棠一看這道上諭,就知道慈禧的確是急了,而且這位老佛爺真是很想三朝老臣出來力挑重擔。既然如此,左宗棠也就顧不得自己的身體了。特別難得的是,慈禧在撤西補東的一片叫喊聲中,還能如此看重西北的塞防,左宗棠作為一個臣子,怎能不鼎力而為呢?於是,他趕緊提筆起草奏章。

依臣之見,如今應該立即籌劃並做出決議的事情,就是東邊的海防和西邊的塞防,必須二者並重。大臣分為兩派,海防論者說,目前沒有力量兼顧西域,所以隻要嚴守邊界,不必急圖進取,把西北部隊停的停撤的撤,勻出軍餉供給海防;塞防論者說,俄國人對我國有所圖謀,應該傾注全力供給西征,西北安定了,東南自然就鞏固了。這兩種觀點,都有失於偏頗。

西防列強聯手對付我們,目的在於通商取利,沒有別的打算。這些國家的收入從商業而來,所以他們每到一個國家,專門占領碼頭,爭奪海口,而不占土地,不管人民。他們知道,占了土地就得增兵駐防,管轄人民就必須設立官府。想要得利,反而先要支出。從商人的智慧來看,這樣並不值得。但是為了通商,他們就用軍艦來加以保護。到了占碼頭爭海口的時候,就由公司召集商人開會討論。大家拿出軍費,然後開始行動。自從通商條約簽訂以後,碼頭口岸已經形成,各國作為長期的利源,懂得違約就會妨礙本國的利益。商人們每天都要贏利,也知道違約就會影響生計,若非迫不得已,怎敢輕易發難?

自從我國開始製造輪船,西洋人發現,他們引以為傲的事情,我們也能辦到,而我國正在奮發圖強,廣泛探索先進技術,充實力量,如果說西洋人另外還有什麼企圖,似乎不在情理之中。

有人提出撤銷已經出塞的部隊,以增加海防的軍餉。海防究竟應該籌備多少軍餉呢?起步的時候,需要購買和製造輪船與槍炮,修建炮台。日常費用,需要供養正規的陸軍和水軍,訓練新軍,養護船隻。福建船政局製造輪船,已經有了頭緒,以後推廣精進,成船漸多,可以節省購船的費用,雇船的費用可以改為養船的費用,這就是開辦費用與日常費用,不需要另外找錢了。

海防計劃中,最緊急的事情,就是訓練新的水軍和陸軍。沿海各個口岸,民風剛勁,商船和漁船上的水手,都是兵員所在。陸軍可在各省合適的地方募補,如廣東的廣州、惠州、潮州、嘉應,福建的泉州、永安、漳州,浙江的台州、處州、寧波,兩江的淮陽、徐州、鳳陽、泗州、潁州、亳州諸處,都可以訓練成軍。浙江的辦法可以借鑒,他們不另外增加軍餉,部隊都能打仗。海防如此籌劃,就比較穩妥了。

停撤出關部隊的軍餉,用來供給海防,必須有所依據。如果海防比塞防更為緊急,如果甘肅的軍餉比海防更加充裕,那麼這個問題是可以提出來的。可是甘肅的軍餉實在少得可憐啊,還要用於撤遣冗兵潰卒,撫輯土匪,安插回民。每年實收不滿五百萬兩,支出卻不下八百多萬兩。每到年關,我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帳篷裏走個不停,不知從哪裏弄錢來給大家發餉,沒有一天不是勒緊褲帶過日子啊。

那些提出撤銷出關兵餉的人,應該想一想。烏魯木齊還沒有收複,哪裏有撤兵的道理?就算收複了烏魯木齊,決定畫地而守,將作戰部隊改為駐防部隊,需要防守的關隘猶如星羅棋布,土地是縮減了,兵力仍然不能減少,還得靠東南各省提供軍餉。所以說,塞防可以因時製宜,但兵餉卻難以立刻裁減。

乾隆爺先平準部,次平回部,拓地二萬裏,北路之西,以伊犁為軍府,南路之西,以喀什噶爾為軍府。當時滿朝大臣都認為邊疆難以開拓,消耗實在太多。但高宗眼光高遠,不為所動,因為立國就要有治理疆域的方案。天山南北兩路,過去有富八城、窮八城的說法。北自烏魯木齊向西延伸,南自阿克蘇向西延伸,土地肥沃,泉水甘甜,物產豐富,過去就是各部的腴疆,這就是所謂的富八城。烏魯木齊以東的四城,地勢高寒,山溪多而平川少,加上哈密西南直達阿克蘇的四城,地勢偏陋,中多戈壁,這就是所謂的窮八城。以南北兩路而言,北八城廣而南八城狹,北可製南,南不能製北,故當準部強盛時,回部被其侵削,後為所並。

高宗用兵準部,是為了救助回部。準部平定以後,回部降臣又公然背叛,所以高宗一並取得了回部。得到了豐腴的疆土之後,部署軍營駐防。

如今,我們如果畫地自守,不收複烏魯木齊,就無法扼守樞紐。就算很快地收複了烏魯木齊,有了駐守之地,而烏魯木齊以南的巴裏坤、哈密,以及以北的塔爾巴哈台各路,都應增設重兵,以便互相援應。精選良將,興辦兵屯和民屯,招徠本地和外地百姓,以充實邊塞,然後就可以逐漸停撤部隊,也就可以節省軍餉了。到時候,戶部按照實際需求撥給經費,嚴格訂立規章,恢複道光年間的舊製,關內關外就可以相庇以安。如果現在就打算停兵節餉,自撤藩籬,那麼我們後退一寸,敵人前進一尺,不但隴右危險,就連北路的科布多和烏裏雅蘇台等處,恐怕也難保平安。所以停兵節餉,對海防未必有益,對邊塞卻大為有害。

另一派意見,認為海疆不會無緣無故遭到侵略,西部邊陲的成敗,會決定海疆的安危。俄國人侵占我國伊犁,一定長久不會歸還。大軍出關,糧食轉運艱難,很難深入。我軍推進慢了,俄國人就會逐步推進,所以我們要拚全力注重西征。隻要俄國人無法在西北得逞,列強就不會在東南各省構釁。這個觀點,對海防形勢分析得十分中肯,但對邊塞的情勢還不清晰。

俄國人竊踞伊犁,是趁著我國兵事紛繁,沒有精力遠顧,所以借口代守,企圖攫奪財利以自肥。他們在伊犁肇事,也是垂涎這裏土沃泉甘,川原平衍,物產豐饒,而且距俄國南疆稍近,可以伸縮自如。

自從肅州平定以後,我軍又收複了安西的州縣,分批進駐哈密、巴裏坤和濟木薩,關內外聲息漸通,中間隻有烏魯木齊、紅廟子為白彥虎占據。要打敗白彥虎,其實並不難。

俄羅斯是北方的名邦,並非野蠻國度,不至於越過烏魯木齊和紅廟子,挾持白彥虎與我國為難,冒天下之大不韙,來爭奪這一片沒有把握得到的貧瘠的土地。現在將已經出塞及尚未出塞的部隊全部停撤,確實沒有道理。

白彥虎從西寧和大通逃到關外時,除了老弱婦女以外,能夠作戰的至多不過幾千人。白彥虎此人,並非凶悍之徒,而是狡詐過人。他從陝西到甘肅,未曾占據城池,遇到官軍勁旅不敢戀戰,勁旅追到,他就叫別人斷後,自己拔腿便跑。所過之處,都不久留,專門鑽空子逃跑。他經過肅州時,馬四召見,他也不去。到了紅廟子,也不去占烏魯木齊,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他善於打埋伏,官軍稍不留心,就中了他的圈套。我告誡關外各部,白彥虎若向官軍示弱時,不要輕易上當。他一戰敗,一定會乘機逃走,隻有在陣前將他擊斃,才能一了百了。

南路辟展、吐魯番至阿克蘇,地狹民貧,回民軟弱,近來被浩罕的安集延統治。占據吐魯番的安集延頭人名叫帕夏,他欺騙回民,與白彥虎勾結,表裏不一,現在按兵不動,貌俟溫馴。如果官軍立刻發兵攻打,會分散官軍的兵力,不是上策。

現在我們駐軍哈密,興修水利,興辦屯田,一是為了召集百姓鞏固後方,二是為了在中央布子,杜絕敵人勾結。

甘州、涼州與肅州,曆來是豐饒之地,但因戰亂,人少地荒,物產銷耗,關外的安西、敦煌和玉門,情況更糟。現在采買的糧食多達十九萬石,抵得上和平時期全省一年征收的糧食,如果繼續采買,把百姓的口糧奪來供給軍隊,百姓都餓死了,以後的軍糧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