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正直樸素為官(1 / 3)

第一節 孫叔敖一生質樸

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孫叔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品德高尚,常被後人所稱道,認為他是聖賢之人。在狐丘這個地方,住著一位老者,人稱狐丘丈人。有一次,狐丘丈人對孫叔敖說:“一個人容易招來別人怨恨的原因有三種,你知道嗎?”孫叔敖恭敬地問:“它們是什麼呢?請說給我聽聽。”狐丘丈人道:“爵位高,令人妒忌;官位大,君主怨恨他;俸祿厚,使人疏遠他。”孫叔敖說:“你說得有理。我將這樣做:我的爵位越高,對人的態度就越卑下;我的官位越大,貪求之意就越減小;我的俸祿越厚,我就越加施舍給別人。倘若這樣就可以免去這三種怨恨了,你說對嗎?”狐丘丈人道:“說得好啊,這樣一來你的品德可比堯舜了。”從此,孫叔敖便恪守此言,在他一生為官的生涯中,總是謙卑、退讓、虛心利人。正因為這樣,他的生活也平安順利、舒暢自在。

孫叔敖也很有政績。他曾在河南商城附近興修水利工程,又開鑿了芍陂,蓄水灌田。這些事在古代都是極不容易的大事業,它們帶給了百姓巨大的利益,是澤及百世的。當時,天下紛亂,楚國和晉國常有交戰,在最後的一次決戰中,孫叔敖輔助楚莊王,大勝晉軍。楚莊王考慮到孫叔敖功勞卓著,就打算封一些土地給他。然而,孫叔敖卻對楚莊王說:“我雖然並不非常富有,但陛下現在給我的俸祿已經足夠了,我一家之人用不了那麼多的財物,況且,土地在陛下手中是可造福國家的,我怎敢為自己謀利呢?”

楚莊王聽完孫叔敖的話,也就沒有強求,不過他對孫叔敖卻更加讚賞、更加信任。孫叔敖對楚國不斷有功,非別人可比,莊王覺得不獎賞他於心不安,就幾次提出要封地給他,可孫叔敖每次都推辭了。孫叔敖對楚國鞠躬盡瘁,在他得病將死時,將兒子叫到身邊,告誡道:“過去楚王曾經多次要封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我死以後,楚王一定會封土地給你的,你不能再推辭了,但要牢記,千萬不要接受膏腴的土地。在楚越交界處,有一個地方叫寢丘,此地非常貧瘠是個不毛之地,沒有人願意到那裏生活。要想永久保持為自己所有的話,隻有要這一塊土地。”

孫叔敖的兒子點首稱是,表示不敢違命。

果然,孫叔敖死後,楚莊王就要把一塊膏腴的土地封給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再三推辭,說:“大王之心我已心領,不過父命難違,如大王非要賜予的話,別處我一概不要,隻要寢丘這個地方。”楚莊王接受了他的請求,便將寢丘封給了他。

其實,孫叔敖心中明白,莊王也愛寶地,封給別人自己會心疼,以後若遇著不高興,沒準找個借口就會要回去,並且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再加上別人的覬覦,那日子難免要戰戰兢兢!孫叔敖的後代得到寢丘後,便沒有再失去它。

孫叔敖一生質樸,他明白隻有質樸才是最真實的、最持久的。一個人具有質樸的品格,才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從而保持本真。這種品格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

第二節 叔向正直樸素

春秋時代,晉國的大夫叔向因欒盈之黨叛亂而受到株連。在被捕入獄後,有人對叔向說:“你之所以犯罪入獄,大概是因為你不聰明的原因吧。”叔向自我安慰地回答說:“雖然我被囚禁了,但總比死了好些。《詩經》上說得好,‘悠哉遊哉,聊以卒歲’。”叔向有個熟人名叫樂王鮒,也是晉國的大夫。這個人有些詭計多端,是晉國國君身邊的人。當他知道叔向入獄後,便去監獄看望叔向,並對叔向說:“我打算救你出獄。”叔向知道樂王鮒的為人,所以並沒有答應。樂王鮒走時,他也沒有表示感謝。人們都覺得奇怪,就責備叔向說:“樂王鮒是跟隨晉侯的人,他可在晉侯麵前為你說情呀!隻要他肯救你,就一定能行啊!你為何還不答應呢?”

叔向說:“我希望一個秉公正直的人來救我。”停了一下,叔向接著說:“這個人就是祁奚,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是個非常公正的人!如果他知道我的情況,一定會來救我。”樂王鮒被叔向拒絕之後,心中十分不滿,總想報複叔向。後來,晉侯問樂王鮒:“叔向究竟犯了什麼罪?”樂王鮒就回答說:“叔向是欒盈的同謀。”可是就在同時,叔向受到株連的事被祁奚知道了,祁溪馬上去找範宣子商量,希望他能把叔向救出來。範宣子也是晉國的大夫,並且為人公正,聽說叔向是受株連的,也很樂意出力相救。經過範宣子的營救,叔向終於出獄了。但是叔向認為,他們救他是為公而不是為私,所以也沒有去感謝他們。

質樸的叔向把一切看得很坦然,樂王鮒去監獄看他,他沒有絲毫的開心,卻一直相信祁奚會來救他。而獲救之後也並沒有因為得救而去感謝祁奚,因為他覺得他們這麼做純屬為公。叔向的正直樸素可見一斑!

第三節 裴諶居深山修身養性

隋煬帝楊廣(569—618年),隋朝的第二個皇帝,唐諡煬皇帝,洛陽王世充所立之隋恭帝楊侗諡為世祖明皇帝,夏主竇建德諡閔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楊堅次子,母文獻獨孤皇後。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登基後,在位期間曾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三征高麗等。

隋朝時期,由於兩代皇帝都篤信道教,就連隋文帝開皇年號都取自於道經,所以,社會上信道修身養性的人非常多。隋煬帝大業年間,裴諶、王敬伯、梁芳三人相約結成脫離塵世的方外之友,一起進入白鹿山修身養性學道。他們起初以為,黃金白銀都可以煉成,不死之藥也一定可以求得,至於騰雲駕霧、飛升成仙,無非是要長年累月地堅持苦學,最終總會如願以償的。於是就辛勤采煉,手掌腳底都生滿了老繭。然而,煉了十餘年,卻仍然沒有什麼結果。

後來,梁芳死了。王敬伯見梁芳一死,思想就產生了動搖,他對裴諶說:“我們去國忘家來到深山,是指望有朝一日能乘雲駕鶴,遊戲於蓬萊仙境,至少希望長生不死。如今仙海茫茫,長生不老又得不到,到頭來不免會像梁芳一樣,在默默無聞中死去。我想離開這荒涼境界,回到家鄉享樂、做官。我們不能白白死在這深山!”

裴諶潛居深山一心養性修身,並且不為榮華富貴所誘惑,正合了道教所提倡的去其名利欲望才能養性的思想。

第四節 鄭板橋“難得糊塗”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鄭燮做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所作書畫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鄭燮擅畫竹蘭,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鬆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清書畫家、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他在道學的影響下平生注意養性,生性仁慈,筆下的竹石名畫聞名於世。

鄭板橋年少時家境貧寒,並且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可他卻沒有因身處逆境而頹廢,相反,他發憤努力學習,終於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學問家,並在乾隆元年考中了進士。成年前的艱苦磨難,養成了鄭板橋品行敦謹但落拓不羈的處世風格。進士及第後,他更加刻意自己的品行修養,深感一個人養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當官以後,鄭板橋還經常把自己所作詩畫賣錢換米,救災扶危。他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勞苦之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而對於功名富貴,他看得極輕。他是一位愛善良、恨邪惡,“隻畫春風不畫寒”的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