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正直樸素為官(2 / 3)

鄭板橋熱心地幫助別人,但他自己卻從來不肯收別人的東西。他任濰縣縣令時,有一年,全國各地紛紛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尤其是山東一帶,幹旱使得田地幹裂,顆粒無收。災民們紛紛拉家帶口,背井離鄉,流落四方。有許多流民跑到濰縣一帶,把大路堵塞了,夜裏就露宿在路邊。成千上萬的流民饑寒交迫,破衣爛衫,那情景確實是慘極了。當時,鄭板橋可謂心急如焚。按常理說,此時應開倉賑濟災民,可是上麵卻不允,就連地方豪紳也反對開倉賑災。豪紳們還給鄭板橋送來了厚禮,希望他不要開倉賑民。但鄭板橋堅決退回了厚禮。為了救民眾於水火,鄭板橋作了一幅畫送給山東巡撫,並題詩曰: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然而,巡撫仍不許鄭板橋開倉放糧。這一天,鄭板橋到郊外體察民情,看到滿目淒涼的場麵,猶如萬箭穿心,再也不願顧及上麵不讓開倉賑民的命令了,毅然對災民們宣布:開倉賑民!災民們簇擁著他向縣糧倉走去。這次賑濟災民得罪了當地豪紳,當地豪紳聯名告鄭板橋。巡撫下文斥責他,並最終解除了他的縣令職務。鄭板橋對此淡然處之,他沒有為自己申辯,帶上屬於自己的行裝就歸居揚州了。揚州這個地方可謂是人傑地靈,山水秀麗,正合了鄭板橋養性修身的願望,於是,他在這裏以賣畫教書為生,自得其樂。鄭板橋52歲時始得一子,他非常喜愛,但他更疼愛仆人的孩子。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樣愛惜,不可使吾兒淩虐他,凡魚食果餅,宜均分散給,使大家都歡喜跳躍。”有這樣的仁慈之心、厚愛之意,可謂養性之果呀!

晚年,鄭板橋不僅以賣字畫為生,更進一步自耕謀食,真正過起了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這時候的鄭板橋,對一切都看得很開。他常常覺得,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夢一樣,不必過於苛求。所以他時常離開人群,獨自在荒無人煙的野外散步,覺得清靜極了。他曾寫下了著名的座右銘《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為糊塗更難……”

鄭板橋大事清楚,小事糊塗,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立誌不做那種爭功求利的小人。他習字作畫,一身之力集毫端,煩惱往事化雲煙,心底無私天地寬,最終悠閑自得地度過了古稀之年。

清代部分道教學者偏重於發揚道教的養生之道,鄭板橋雖然不是道士、道學家,然而,他受道教的影響很深,完全可稱得上是一位道教養性觀的實踐者。尤其是“難得糊塗”,可謂是集道學養性修身之大成了。

第五節 王暢自謙樸實無華

王暢少年時期便以樸實著稱,不喜歡與他人結交。起初,他被舉為孝廉,以有病為由而不接受。大將軍梁商特地征召他為茂才,四次遷升至尚書令,出為齊相。後來,王暢又被拜為司隸校尉,轉漁陽太守,他所在之處都以嚴明著稱。後因事被免官。

當時,國家的政務多由尚書處理,漢桓帝特命三公挑選有功勞和有才能之人。太尉陳蕃便推薦王暢,認為他清明公正,有不可侵犯的本色,因此王暢又重新擔任尚書。不久,王暢又被拜為南陽太守。此前的幾任太守都懼怕帝鄉貴戚,因此多不稱職。王暢對此十分痛恨,到任後奮起威猛,那些豪強有罪行的,沒有不被追查揭露的。由於正趕上大赦,事情也多不了了之。王暢對此事感到悔恨,便又重新製定法令:貪贓達兩千萬貫以上而不自首的,沒收全部財物;如果隱藏贓物,便要派吏掘屋伐樹,填井平灶。豪門大戶頗為震動。

功曹張敞上奏記勸諫說:“五教在寬,著在經典之中。商湯去網開三麵,八方歸順。武王進入殷都,先除去炮烙之刑。高祖以秦為鑒,隻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被緹縈感動,去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等人,都痛恨嚴刑苛法,極力崇尚溫和寬厚。仁賢之政,流傳後世。明哲之君,魚網可漏吞舟之魚,然後日月星三光照耀於上,人物喜悅於下。說起來很遠,但其效應很近。掘屋伐樹,將十分激烈,雖是要懲惡,卻難以遠聞。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明,施仁惠之政,則海內改觀,確實如同折一樹枝般容易,並無挾山之難。郡為舊都侯甸之國,園廟出於章陵,三後生自新野,士女沾染教化,百姓敬仰風流,自中興以來,功臣將相,世代隆盛。我以為急於用刑罰,不如施恩於民;不停地追查犯人,不如禮賢下士。舜用皋陶,不仁之人便遠遠離開。隨會執政,晉盜逃往秦。虞、芮入境,謙讓之心自生。教化在於德,不在於用刑。”王暢完全接受了張敞的勸諫,崇尚寬和政治,簡省刑罰,於是教化得以施行。

當時,郡中的豪族多以奢侈互相攀比,而王暢卻常常使用布衣皮褥,乘坐破舊的車馬,以此糾正奢侈之風。同郡劉表當時17歲,跟從王暢學習。他進諫說:“奢侈不超過上司,儉樸不接近下等,遵道行禮,貴在可與不可之間。蘧伯玉以獨為君子為恥。府君不迎合孔子之明訓,而仰慕伯夷、叔齊的小操行,恐怕是把自己放在世俗之上了吧?”王暢說:“昔日公儀休在魯,拔除園中葵,趕走織婦;孫叔敖做楚相,他的孩子披著毛皮砍柴。因儉約而有過失的很少。聽到伯夷之風尚的,貪婪者變得廉潔,懦夫有了誌氣。雖然我德行不高,但也仰慕先人的遺風。”

王暢自謙自己德行不高,時刻向先人看齊,時常布衣皮褥遮體,破舊車馬出行,別人提出的好的建議也會欣然接納。他為人簡簡單單,樸實無華,從來不炫耀自己,值得後人學習。

第六節 王通為國獻策拒仕途

王通(584—617年),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後,門弟子私諡為“文中子”。

隋朝年間,山西龍門縣有個名叫王通的人,曾寫了一部《太平十二策》,特地到京城獻給皇帝。可是,皇帝卻沒有理睬他,王通隻好又回老家了。回家後,王通做了教書先生,門下有很多弟子,其中許多都是從很遠的地方慕名而來的。此事被當時朝廷重臣楊素聽說後,楊素非常看重王通,便勸他出來任職,為國效力。王通說:“我不願意做官。為什麼呢?我的祖先留下的破草屋足以遮風擋雨,幾畝薄田收獲的糧食足夠喝粥充饑。讀讀書,和弟子們議論議論治國之道,我自己感到很快樂。希望你能剛直、公正地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祥和,豐衣足食,這就是對我最大的恩惠了。”

王通寫《太平十二策》送予皇帝,皇帝並沒有理睬,而他做了教書先生之後,很多遠方的人都慕名而來。當別人勸其為國家效力時,王通表現得很直率。他不顧及自己的感受,隻求國家太平、人民豐衣足食即可,從中可以看出他樸實的品質與忠厚的性格。

第七節 焦裕祿一生艱苦樸素

焦裕祿(1922—1964年),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今屬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鎮北崮山村)人。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麵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