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經常說:“新幹部不參加勞動就不能明確樹立階級觀點、群眾觀點;老幹部長期不參加勞動,思想就要起變化,要變顏色。”生前,焦裕祿常常身體力行。無論工作多忙,他總要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他經常脫去外衣、卷起褲腿和群眾一起幹活。群眾身上有多少泥,他的身上就有多少泥。他還經常和群眾一起翻地、封沙丘、種泡桐、挖河渠……
就在縣委決定焦裕祿住院治療的前幾天,他還揮舞鐵鍁在紅廟公社葡萄架大隊和群眾一起勞動。焦裕祿經常要求下鄉的幹部一要帶毛主席著作,二要帶勞動工具和行李。焦裕祿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的身體長期患病,家裏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他卻堅決拒絕政府的幫助。他說:“蘭考是個重災縣,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很困難,我們應該首先想到他們,要把這些錢用到改變蘭考麵貌的偉大事業上去,用到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焦裕祿還經常教育子女做髒活、累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穿衣要樸素,生活要節儉,不要與他人盲目攀比。有一次,焦裕祿發現大兒子去看戲了,就問他:“戲票是從哪弄來的?”
孩子說:“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說沒有。叔叔問我是誰?我說焦書記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沒有收票就讓我進去了。”焦裕祿聽了非常生氣,當即把一家人叫來“訓”了一頓,然後命令兒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後來,他又專門起草了一個《幹部十不準》的文件,其中規定,任何幹部都不準特殊化。
這個“十不準”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說它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都是每一位共產黨員、革命幹部時刻應該想到、做到的起碼準則;說它不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準則,都閃耀著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對特權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祿把職位看做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職權看做是肩負人民的委托,為革命掌權。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現。
焦裕祿去世後,在他的遺物中,他的辦公桌、文件櫃都是原蘭考縣委初建時買的,有不少地方破損。當時有人勸焦裕祿換個新的,他沒答應,而是修了修繼續用。他用過的一條被子上縫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同誌們都勸他換床新的,他說:“我的被子破了,是需要更換新的,但應該看到,災區的群眾比我更需要。其實,我這就很好,比我要飯時披著麻包片,住在
房簷底下避雪強多啦!”焦裕祿的衣、帽、鞋、襪也都是拆洗過很多次,每件都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雖然破舊得很曆害,但焦裕祿總是舍不得換。他的愛人徐俊雅最後生氣了,不給他補,他就自己動手補。有一次,有位幹部提出要裝璜一下領導幹部的辦公室,焦裕祿嚴肅地說:“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蘭考的災區麵貌還沒有改變,群眾生活還有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
焦裕祿同誌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在艱難中創業,在困苦中與群眾一起戰鬥,心裏永遠裝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一個冬天的黃昏,天刮著大風、下著大雪。焦裕祿望著風雪,心裏十分惦記群眾,於是,他就讓辦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雪天六項工作:第一,所有公社幹部必須深入到戶,安排好群眾生活;第二,所有公社和大隊幹部必須深入牛棚檢查,保證不凍壞一頭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內副業生產;第四,對於參加運輸的人、畜,凡是被風雪阻在途中的,在哪個大隊由哪個大隊熱情接待,保證吃得飽、住得暖;第五,教育全體黨員,大雪封門的時候,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最後一條,把檢查執行情況迅速報告縣委。
這天,風整整刮了一夜,焦裕祿屋裏的電燈也亮了一夜。第二天天剛亮,他就把大家叫起來開會。焦裕祿說:“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裏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共產黨員要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麵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說罷,就領著大家頂風冒雪出發了。
這天,焦裕祿冒著風雪,忍著劇烈的肝痛,一連走訪了九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群眾,但卻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
第八節 李潤五為人民鞠躬盡瘁
李潤五(1939—1995年),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共北京市委第六、第七屆委員,北京市第九、第十屆人大代表,曾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黨員。李潤五同誌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他關心群眾疾苦,滿腔熱情地為群眾排憂解難;他一身正氣,廉潔奉公,嚴於律己,始終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為黨和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被譽為“人民的好幹部”。
1985年11月,北京市東城區的一位老人訂的冬煤沒送到,當時任市經委副主任的李潤五聞訊後,馬上找來煤炭總公司副經理,兩人一起趕到老人住家附近的煤場,裝了一平板車的煤球,蹬著車給老人送到家裏。“不關心群眾的疾苦算什麼共產黨員?”這是李潤五經常說的一句話。
在北京市東城區當區長時,為了改造好區裏24所小學的校舍,李潤五幾乎每天都要騎著自行車到各個學校工地去察看。光為了史家胡同小學的校舍改造,他就騎車跑了100多趟。學校的老師們都回憶說:“那時每天一大早,就有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啃著油餅往學校趕。我們以為是工地的人,一打聽才知道是李區長。”憑著這股勁,李潤五在當區長期間,硬是把東城區所有小學的校舍都統統改造了一遍。
1995年5月,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村的一個小煤窯滲水,15個農民被堵在礦井中,生命垂危。李潤五得知這一消息後,當晚就趕到事故現場,指揮救出農民。
有一次,李潤五在農貿市場看到一個市場管理員正在刁難一個個體商販當即喝止。那個市場管理人員瞥著眼問:“你是誰?你算老幾?”李潤五說:“我是李潤五!”那個人一聽嚇壞了,連聲認錯,一溜煙跑了。個體商販急得滿頭大汗,說:“今天是沒事了,可明天他再來這找茬咋辦?”李潤五遞給他一張自己的名片,說:“他敢再來為難你,你就來找我!”
李潤五當了副市長後,依然處處想著群眾。1994年11月的一天,李潤五參加完下午的市政府常務會,一直忙到晚上8點多,接著又驅車兩個多小時趕到唐山,參加京唐兩市協作項目的簽約,近零點才休息。此時,他的心裏還惦記著北京市民冬季取暖的問題,因此早晨5點又趕回北京,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秘書說,李潤五每天工作時間不少於14個小時。逢到節假日,李潤五也從沒在家休息過。每年的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節,他一大早都要去燕化、焦化廠等企業走一趟。
李潤五一直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他關心群眾疾苦,滿腔熱情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始終保持著人民公仆的本色,為黨和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被譽為“人民的好幹部”。1995年11月,李潤五終因積勞成疾而過早地去世了。
不論是在基層工作,還是當上了高級幹部,李潤五都吃苦耐勞、關心群眾,與廣大群眾打成一片,急人民群眾所急,想人民群眾所想,辦人民群眾所需。為了黨和群眾的事業,李潤五同誌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