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季文子居高位自儉樸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公元前601—前568年執政。姬姓,季氏,諡文,史稱“季文子”。季文子出身於一個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期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三十多年。
季文子一生儉樸,以節儉作為立身的根本,並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他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季文子如此節儉,有個名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裏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麵,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裏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良馬,這哪裏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隻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
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同時內心對季文子也更加敬重了。此後,仲孫它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也隻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裏的馬匹也隻是用穀糠、雜草來喂養。
季文子身居高位,不謀私利,自甘儉樸,用度從簡,這樣的品德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事跡教育和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
第二節 張儉一件舊袍三十年
張儉(962—1053),宛平人,性格中正謹慎,不喜歡打扮自己。統和十四年,張儉中進士第一名,被委派到雲州做幕僚。他在相位二十餘年,對國家貢獻很大,做了很多好事。
張儉性格中正謹慎,不喜歡打扮自己。統和十四年(996年),張儉中進士第一名,被委派到雲州做幕僚。按照舊規矩,皇上的車隊經過某處時,當地的小吏們都要有所表示才行,其實也就是送禮。遼聖宗在雲中打獵,有節度使就對他說:“下官的管轄境內沒有什麼特產,隻有一個幕僚張儉是一代人之寶貝,願將他獻給皇上。”於是遼聖宗召見了張儉。遼聖宗見他容貌樸質、舉止放達,問到國家大事時,他很快就對30多件大事提出了正確的見解。由此,張儉得到遼聖宗重用,待遇得到了提高,職位清高顯貴,號稱明幹。
遼聖宗開泰年間,張儉多次擔任同知樞密院事。太平五年,他又被任為武定軍節度使,轉到了大同。太平六年,被提升為南院樞密使。遼聖宗駕崩後,張儉受遺詔輔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興宗皇帝,之後張儉又被賜為貞亮弘靖保義守節耆德功臣,拜太師、中書令,加尚父,徙王陳。重熙五年,興宗到禮部貢院親自視察,看到張儉辦事勤勉,特賜詩誇讚他。
張儉平時生活十分簡樸,衣服僅僅穿帛,吃飯也不吃葷,每月要是有餘錢,分給親戚或舊友。
這年冬天,張儉在殿上奏事,皇上見他的衣袍很舊很爛,就悄悄命令身邊侍衛用火夾子在張儉的衣服上燒一個小洞作上記號,結果事後卻不見他換下這件衣服。皇上就問他為什麼,張儉回答說:“微臣穿這件衣服已經穿了30多年了。”當時崇尚奢靡的人也經常以這個原因嘲笑張儉,但皇上憐愛其清貧,命他可以隨便取走皇上內府的東西。張儉奉詔,隻選了三匹粗布就走了。從這以後,他也日益受到重視。
一件衣服穿了30年,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代,都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皇上愛惜張儉,讓他從內府任選東西,而他隻選了三匹粗布,足以看出張儉骨子裏那股質樸簡約的精神,著實讓人欽佩!
第三節 漢文帝龍袍打補丁
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79—前156年)諡號“孝文皇帝”。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崩,呂後分立劉恭、劉弘為帝。呂後死,齊王兄弟興兵伐呂,周勃、陳平見勢亦響應,夷滅呂氏一族,史稱“蕩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之。公元前179年劉恒登基為帝,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之在位的23年成為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後世將這一時期與其子景帝執政的時期統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即位後,生活十分簡樸,他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說,還要求後宮都要穿樸素的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漢文帝為了節約布料,即使自己最寵幸的夫人,也不準衣服長得下擺拖到地上。宮裏的帳幕、帷子全都沒有刺繡,也不帶花邊。
古代帝王所住的宮殿,大都修建又大又漂亮的露台,以便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台,他找來了工匠,讓他們先算算要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金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金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是搖頭又是擺手,說:“快不要造什麼露台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漢文帝“即位23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的動物,服禦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古代帝王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因此帝王們也都十分重視。然而,漢文帝當了23年的皇帝,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不僅如此,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剛即位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90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春耕時,漢文帝親自帶著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後也率宮女采桑、養蠶。
在臨去世前,漢文帝最後安排了一次節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理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製宜,建一座簡陋的陵墓,不要因為給自己建墓而大興土木,改變了山川原來的模樣。像這樣一生為民、儉樸勤政,並不斷改進政策,為強國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曆史上實在是不多見。由於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據曆史記載,文帝和景帝時期,國庫裏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麵來了。因此,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說:“德至盛焉”,“豈不仁哉”!
單從漢文帝的衣著來看,就知道他是一個樸實、愛民的好皇帝。他不鋪張浪費,不講究排場,即使在死前也告誡太子國喪期間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飲酒,不要萬民哭。可見文帝的賢明,不愧史學家評價其為“功莫大於高祖,德莫厚於漢文”。
第四節 殷仲堪為官反鋪張
殷仲堪(?—399年),陳郡人。殷融之孫。能清言,與韓康伯齊名。調補佐著作郎,謝玄請為參軍。又為長史,領晉陵太守。父病,仲堪衣不解帶,執藥揮淚,遂眇一目。父喪服終,孝武帝召為太子中庶子,甚相親愛。授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鎮江陵。在州綱目不舉,而好行小惠,夷夏頗安附之。安帝時,與桓玄戰。兵敗,為玄追兵所獲,逼令自殺,死於柞溪。仲堪與從兄覬均以擅文學著名,各有著述。《隋書誌》纂有雜論95卷,並行於世。撰有《殷荊州要方》,已佚。
殷仲堪在做荊州刺史時,上任期間正趕上水澇歉收,每餐隻能吃五碗菜,再沒有別的佳肴,飯粒掉在餐桌上,總要撿起來吃掉。他這樣做,雖然是有心要為人們做表率,卻也是由於生性樸素所致。他常常對弟子們說:“不要因為我出任一州長官,就認為我會把平素的意願操守丟棄。如今,我處在這個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貧是讀書人的本分,怎麼能夠登上高枝就拋棄它的根本呢?你們要記住這個道理。”
殷仲堪對自己要求很嚴,生活非常儉樸,衣食也很簡單,反對鋪張浪費。他的這種精神在以奢靡著稱的南朝時期是很不容易的,表現了他一不隨波逐流,二注意自己操守的良好道德素養。
第五節 郭延卿不慕權貴
錢惟演(約977—1034年),字希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吳越忠懿王錢俶第十四子。少時好學,曾賦《遠出》詩,有“高為天一柱,秀作海山峰”句。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隨父降宋,任右屯衛將軍。真宗時,招入學士院。在朝會上,以笏起草詔令,迅即而就,甚得真宗讚賞。鹹平初,任太仆少卿,進《鹹平聖政錄》。因博學能文辭,景德中,入直秘閣,修《冊府元龜》,並與楊億分纂部門序,常在編書餘暇與楊億、劉筠等人唱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為翰林學士。仁宗時,拜樞密使。初附丁謂,排斥寇準,及丁謂將得罪,又擠謂自解。明道初降為崇信軍節度使,曆官工部尚書等。真宗朝曆任直秘閣、知製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仁宗即位,為樞密使,以同平章事(宰相)的頭銜出任許(今河南許昌)、陳(今河南淮陽)等州。
北宋時期,有一位叫郭延卿的老翁,素來不慕權貴、不求榮華。年輕時,他與張方平、呂蒙正是交往甚密的好朋友,後來張、呂兩位都做了宰相,他們幾次想將他推薦給朝廷,可是他卻一再推辭。有一次,西京留守錢惟演帶著一班文武前往郭延卿家做客。郭延卿沒有提前準備,於是身著樸素無華的道士裝束來接待客人。錢惟演等人都交口稱讚郭延卿為人可欽可敬,是當今為數不多的淡泊之士。郭延卿笑著說:“我在這簡陋的住所很少與外界交往,偶爾接待來客也不是像諸位這樣的俊雅之士。我願請各位在我這裏對著花一起喝酒。”於是取出裝酒的陶樽,拿出簡單的果肴菜蔬,一起對飲起來。
過了一會兒,有小吏來報告時辰,緊接著衙門的小吏、親隨的警衛士兵都陸續來到,很規矩地排列在庭前。郭延卿一看這場麵,知道這些來客並非常人便問道:“諸位先生是什麼官員?怎麼有這麼多的隨從?”掌書記尹洙用手指著錢惟演說:“這位就是住西京留守的錢惟演相公。”老人大笑著說:“想不到貴為相公,還肯光顧我這草野之民的家宅。”在知道來客的身份後,郭延卿招待的禮節也沒有發生變化,也沒額外再添加什麼果菜食品,依舊談笑風生、神態自若。直到太陽落山,客人們才告辭返城。老人把客人送到門口,說:“謝謝各位盛情光臨,我因年老體弱,不能按禮節回訪,請各位不要見怪呀。”
錢惟演親身感受到這位淡泊清貧的飽學之士的超凡脫俗,他不慕權貴,又不求榮華,因為無求於人,所以很少有人打擾他。而自己雖位極人臣,卻整日奔波於名利之場,心勞日拙,想到這裏,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郭延卿的不慕權貴,不求榮華,淡泊清貧為人,讓我們感受到古代知識分子的樸實與無華,恬淡而超脫。
第六節 懷冰談虛淡之心修身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年),晉朝的開國皇帝,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昭長子,在位二十五年。曹魏末年,祖司馬懿、伯司馬師、父司馬昭相繼控製朝政。魏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為相國、晉王,同年十二月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分潤租調而不治吏民,希望互相維係、拱衛中央。滅吳後,裁減州郡士兵。但諸王擁有軍隊,有的又出鎮州郡,總管軍民,以致司馬炎死後形成割據局麵,爆發八王之亂,而少數民族上層分子乘機起兵,全國重又分裂。
在晉朝,有一位懷冰先生,文采流溢,胸藏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卻鄙薄君王思慕賢士的焦苦,輕視遊說列國的忙碌,視榮華為糞土,視顯耀為不幸。他讓出肥沃的良田,去耕種偏遠的鹽堿地,在那裏搭起簡陋的茅屋,白天出耕,夜晚秉燭讀書著述。在平和而自適的生活中,他任神誌飄到九天之外,外界的爭伐囂鬧都不能擾亂他的一顆“冰”心。
一天,有一個赴京趕考求取功名的公子路過那裏,聽說了懷冰先生的故事,很是詫異和惋惜,歎道:“絕世的駿馬棲息在空曠的山穀中,這是伯樂的恥辱;太平盛世,蓋世的人才被遺忘在野外深山,這是選拔人才的官員的過失。怎麼能讓他獨善其身,而使朝廷失去棟梁之才呢?我一定要去勸說他。”公子一路向西,直到日暮黃昏,才找到了懷冰先生的茅屋。懷冰先生剛好肩扛鋤頭,身披晚霞,踏歌而歸。公子走上前去向懷冰施禮,說道:“聽說先生是世外高士,我特意來拜訪您。”又說道:“先生雖是人中騏驥,但是隱蔽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就隻能像美玉沉入淵底,像蟲子在盛夏冬眠一樣,無人了解,又何談讓百姓受惠益,在皇帝麵前立功勳呢?過去孔子曾站在岸邊感歎:時間就像這流水一樣滾滾逝去啊!所以善於烹飪的伊尹背著鍋去投奔商湯王,正在牧牛的寧戚望見齊桓公就叩擊牛角唱歌來求取官職。何必都要等像周文王那樣的國君親自來延請呢?再說,像齊桓公、周文王這樣的國君,如果沒有大批賢能之士作羽翼,又怎麼能創立盛世,流芳百世呢?如果都不過問世事,我們現在可能還處在蒙昧不化的時代呢。先生還是聽從我的勸告,出仕立功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