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不慕榮華富貴(2 / 3)

公子自以為一席話慷慨陳辭,合情合理,心中很是得意。懷冰先生肅然遠眺,神情幽遠得仿佛達到了天街,旁若無人地說道:“唉!到了最高境界的人是順其自然而無所作為的,不為了名祿役使自己的精神,也就沒有禍害了。俸祿豐厚,責任就更重大;地位顯赫,就更操心勞神。而且諂媚欺謊,殘忍歹毒都因爭名奪利而起。所以,陳賈自刎,為了證明弟弟的清白;侯贏伏屍劍上,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荊卿為了報答燕太子丹而被砍掉了臏骨;樊於期含悲獻出了自己的人頭。他們糊塗呀!現在的人們雖然懼怕盛極而衰,但是貪欲不絕,就仍然去拚爭。就好像厭惡水流卻又潛入淵底,憎恨影子卻又不站在背陰的地方,鑿透舟船卻又去堵小漏洞,拚命燒火卻又極力製止水沸。而且,富貴不在於財富,尊貴不在於權位。因此,柏成子與許由堅辭富貴,隱遁山林。他們藏起光芒,返璞歸真,寄情於筆墨之中,像風一樣暢快,像雲一樣優遊,比起戴上嚼子趴在廄裏的馬、披上綾羅準備作祭品的牛不是更好嗎?”

公子聽了也覺得有道理,但仍不服氣地說:“出仕還是隱居,應該根據時勢而定。現在的國君英明賢德,思賢若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呀!”懷冰先生回答道:“對於出仕還是隱居,人各有誌,不能勉強。所以堯舜時期,箕山潁水也有築巢而居的人。我的才能不適合輔君治國,我的誌向隻在於擁經著述,成全天性,這對教化也許有一些裨益。”公子聽了,突然感到若有所失,便鄭重其事地對懷冰說道:“我明白了,先生您著述輔助教化,討伐奸佞,抑製庸俗。沒有人出仕,誰來整肅國家?沒有人隱居,誰來教誨愚昧的人們?難道穿上官服才是對的,隱居閉戶的人就不對嗎?成群的人迷失在雲霧夢境中,需要有人指明方向呀!今天聽了先生的高論,才知道自己的愚蔽無知,我請求為您當奴做仆,求先生賜教點撥,不要嫌棄我呀!”

虛淡內心,排除雜念,返依本性,順性自然而為,這就是道家“無為”觀的主旨了。故事告訴人們,摒棄功名利祿的私心雜念是對的。

第七節 賀知章“寡欲則神逸”

賀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製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賀知章是唐朝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縣)人。幼時他發憤苦讀經書,博學強記,學問日漸增長,少年時就已在越州小有名氣了。他20多歲參加科舉考試,盡管充滿信心,可是屢試不中。一直到武則天證聖年間,才高中進士。賀知章中了進士以後,由張說舉薦,入麗正殿修書,又為太子賓客、秘書監,所以人稱賀監。賀知章入朝做事後,躊躇滿誌,一心一意想著繼續高升,以便能光宗耀祖,所以他整日裏苦幹,工於心計。經年累月如此,50歲出頭已感心力交瘁。

一天,賀知章在朝中忙完政務,筋疲力盡地返家,不期在路上遇到了通和先生。通和先生是遠近聞名的很有造詣的道士,過去和賀知章交情深厚,兩人很談得來。兩人見麵後,彼此都感驚異:賀知章感到奇怪的是,通和先生身體依然如舊,可謂駐顏有術;而通和感到奇怪的是,賀知章怎麼變得如此憔悴?雙方都從疑惑中回過味來,還是通和先生先開了口:“賀先生在朝中做得順心麼?”一聽到此話題,賀知章心中就湧上了一股難言的苦水,索性將肚中的憤懣和困惑完完全全地向老朋友倒了出來。通和聽後,大加感慨,對賀知章道:“先生為何不像我這樣超脫些呢?”賀知章一想也對,自己又為何不向通和學學呢,忙說:“有什麼辦法能使我也像你一樣呢?”

通和見賀知章真心想學道,就對他說:“學道也要循序漸進,不可以著急。”接著又說:“應以簡樸為先。生活簡樸了也就寡欲了;寡欲了精神也就安逸了;精神安逸了人也就‘無為而無不為’了。否則的話,就像騎馬追趕你的誌向一樣,欲速則不達呀!”賀知章聞聽此言,連說:“先生您說得太好了。”通和臨走前,還特別叮囑賀知章要切記“寡欲則神逸”這句話。自從這次見麵以後,賀知章的人生之路便發生了重大變化。他辭去了朝中的所有官職,再也不追求功名,一心求道。他每日裏與朋友品酒、談笑、練書法,自號“四明狂客”。如此清心寡欲,使得他的性格變得異常曠達,身體也非常健康。

開元年間,賀知章80歲返回家鄉,欣然寫下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成為千古絕唱。天寶初年,賀知章歸隱鏡湖,從此開始了徹底的隱遁生活。後來,賀知章死於鏡湖,終年85歲。這在古代可謂是高壽了。

賀知章為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許多詩句為廣大人民所傳頌。他一生所尊崇的“寡欲則神逸”,實為養性的關鍵。若欲望過重,則必然精神疲憊、傷己心性。

第八節 王曾儉樸榮歸故裏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人。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舉進士第一,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三元狀元。累官宰相,封沂國公。光緒《益都縣圖誌》卷十二《古跡誌》上載:“今鬆林書院,……王曾讀書處。”王曾在青少年時代曾在鬆林書院讀書,後位居宰執,故而成為鬆林書院所祀十三賢中的代表人物。

宋朝時期,青州府的王曾自幼聰穎好學,而且待人誠懇。十年苦讀後,他終於考中了進士,繼而又被點中狀元。王曾奪魁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京城內外,人們都紛紛前來祝賀。但是,王曾此時最思念的是故鄉、是父母。不久,朝廷允許他回鄉探親,於是他匆匆告別了汴京城,踏上了回鄉的旅途。經過幾天日夜兼程,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進入了青州地界。王曾正欣賞著家鄉美景,忽然,一陣熱鬧的鼓樂聲伴著清風傳來。王曾駐馬觀看,隻見大路不遠處的一個岔道口上聚集著一群人,有的在吹吹打打,有的在燃放鞭炮,有的在擺桌倒茶……

“他們在幹什麼?”王曾輕聲問一個過路人。過路人說:“客官,您不知道嗎?青州府出了個狀元,名叫王曾。他們是知府大人派來的,在此等候迎接狀元榮歸故裏。”王曾點了點頭,一邊感到高興,一邊又隱隱感到不安。他想:我寒窗苦讀,是為了能為國為民做些事情,現在剛剛中了狀元,還毫無貢獻,就驚動地方,實在不妥當。今日迎我,我若前去,必定會使地方更加興師動眾,驚擾鄉裏,這樣鋪張浪費,實在不可。王曾打定主意,便掉轉馬頭,從小路前行。他邊走邊想,今後為官,務必要注意節儉清廉。想到此處,他覺得自己穿朝服、跨大馬,必然會被人認出來。一旦認出,實難遮掩,消息也會不脛而走,到那時自己想回避鋪張浪費的迎送都困難了。於是,王曾停下來,脫了官服,找了一頭毛驢代替高頭大馬,然後又上路了。

進了青州城,王曾徑直去見知府。來到知府官邸,隻見門裏門外十分熱鬧,上下人都在忙碌。不用問,他一猜就知道這是為迎接狀元公在忙碌呢。他皺起眉頭,歎了口氣說:“小小狀元尚且如此,來了上司或朝廷官員,肯定更要鋪張,此風斷不可長。”門人通報以後,知府大吃一驚,忙迎了出來。他望著便服裝束的王曾說:“這是怎麼回事?狀元公怎麼獨自到了?聽說您榮歸故裏,我已派人在路上恭候,現在,怎麼就您一個人啊?”王曾笑著說:“晚生承蒙鄉親支持,皇上恩德,僥幸中了狀元,既無功,又未為家鄉出力,怎敢勞動各位,驚動鄉親呢?”知府搖頭說:“話雖這樣講,但狀元榮歸,理當迎候慶祝,這是曆來規矩。區區小事,您不必有什麼顧慮和不安。”王曾也搖了搖頭,說:“大人的話,晚生不敢苟同。晚生以為,不必要的事就不要去做,更不可虛誇,不能鋪張浪費。謝謝大人的好心,但晚生實不敢當,也打心眼兒裏不同意這樣做。”說罷,王曾便向知府告辭,回家拜見父母了。

王曾雖然考中狀元卻一直秉承質樸簡約的習慣,不浮誇、不鋪張。中華民族是推崇質樸、反對浮華鋪張的,特別是在物質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保持質樸的美德更能得到普遍的讚揚和尊敬。

第九節 劉瞻兄弟的差別

劉瞻(809—874年),字幾之,唐代連州人,父親劉景曾就教於詩人劉禹錫。劉景進士及第,開連州學子進士之先例。劉禹錫欣然寫詩以贈:“湘中才子是劉郎,望在長沙住桂陽。昨日鴻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讓青光。”劉瞻於唐大中年間登進士第,因“貌奇偉,有文學,才思豐敏”,大得當時宰相劉琢的賞識,薦為翰林大學士,拜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書,後為集賢殿大學士(即為宰相)。

劉睹是唐懿宗的宰相劉瞻的弟弟,小時候兩人一同讀書做文章,都十分聰明可愛。但劉睹熱衷於養性修身之術,追求脫俗;而劉瞻卻羨慕富貴榮達,榮光照祖。劉睹曾對哥哥說:“科舉我一定沒希望,我將在山林僻野中養性修身,以便於能脫俗得道。你能考上,但要為世俗之事奔波操勞,最終還是不及我。40年後,我的話就會應驗,你信嗎?”劉瞻雖然聽著不住地點頭,但仍說:“神仙的事太渺茫遙遠,無法追求,還是功名和事業現實些。咱們兄弟既然誌不同,就各自努力奮鬥吧!”自此以後,劉瞻埋頭於苦讀之中,而劉睹則全心致力於養性修身。

有一天,劉睹正在家院中潛心研究養性之道,恰好被一位四海雲遊的道士從門前路過看到。道士甚覺奇怪,於是信步來到劉睹麵前問他:“你年紀輕輕,也懂得養性修身之道嗎?”劉睹答道:“懂得一點。可惜我性格中還有很多世俗之氣,未能超脫,一時還不能勉強求成。”道士說:“你願意拜我為師嗎?”劉睹注視了一會兒道士,覺得道士身上暗含著一股俗人所沒有的仙氣,就欣然從命了。道士見劉睹答應了,也非常高興,吩咐劉睹說:“在山間學道不必裹頭巾。”於是,劉睹就向上紮起兩束頭發,身穿粗布衣服,告別了家人,跟著道士進了羅浮山。

進了羅浮山後,劉睹在道士的指導下專心養性修身,道性日漸增長。而劉瞻則從進士連連升官,一直做到了宰相,並以能協調和順地治理國家而著稱。但對於劉瞻來說,好景不長。鹹通年間,因為懿宗的愛女同昌公主病故,懿宗怒殺太醫官20餘人,還逮捕了他們的300多名親屬。劉瞻諫爭觸犯了皇帝,被遠貶到在今越南境內的州。這可真是伴君如伴虎呀!一朝的榮華富

貴瞬間就煙消雲散了。劉瞻被迫踏上了通往州的旅程。

這一日,劉瞻來到了廣州朝台,由於旅途勞累,劉瞻就讓船夫將船停在江濱。忽然,有一個紮著丫角頭發、身穿粗布衣服的少年前來,說是要見劉瞻。當時天下起了暴雨,但少年的衣服鞋子卻一點沒打濕。劉瞻的隨行人員都很驚訝,一再盤問,那少年隻說是“宜哥來了”。劉瞻一聽,大吃一驚,馬上迎接入內,因為劉睹的小名叫宜哥。兄弟兩人見麵後,十分歡喜。這時劉瞻已經老態龍鍾,而劉睹的容貌看上去卻才20來歲的模樣。劉瞻見了,真是悲喜交加。劉睹說:“你我兄弟情同手足,過去我曾對你說過的一番話,至今已有40年了。”劉瞻更是感歎不已,問劉睹自己能否從此開始學習養性修身。劉睹說:“你得到了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但用心太勤,操勞過度,身體已有損傷。我們雖是兄弟,但我已成仙,隻能來與你道別,不能夠救你。”劉瞻見有此說,也深感自己這些年的確太勞心了,與養性修身之道相去甚遠。他隻好默默無語,再也不談養性修身之事了。

於是兄弟兩人坐船同行,敘談闊別後各自的遭遇。一天夜裏,劉睹忽然銷聲匿跡。不久,劉瞻就終死在了貶官的地方。而後來在羅浮山中,仍有人經常看到劉睹。

道教曆來主張養性必須脫俗。所謂俗,是指人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等。這種養性的指導思想的核心仍是老子倡導的“無為”。今日,我們應辯證地看待其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廢其糟粕。

第十節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性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王安石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

王安石為推行新政,屢遭保守派反對,曾先後兩辭相位,表現出了報國無私、寧折不屈的人格。在道家的影響下,他對養性修身的態度同他的從政主張一樣,都是以清心治本為準繩。

有一年,王安石患了哮喘病,配藥時,缺少一味紫團人參,一時在東京城裏買不到。這時,有一個叫薛師政的人,自河東回來,正好帶來此參。他聽說王安石宰相需要紫團參,忙把山參送去。王安石拒不收賄。親友勸他收下,說:“您的病非得用這種藥才能治好,收點藥算不得什麼大事!”王安石卻說:“平日無紫團參,我亦活到今日。”他寧可不治病,也不收他人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