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王安石臉色發黑,門人擔心他患了病,就去問醫生。醫生說,荊公麵黑不是病,而是垢汙。並告訴家人一個治療方法,每日用藻豆搓洗麵部,久之,臉會由黑變白。王安石聽後,仰天大笑說:“心赤何憂麵黑。”說著把藻豆撒了一地。
王安石在京為官時,東京城內下圍棋成風。王安石有時候讀書讀累了也下一盤,換換腦筋。別人下棋都喜歡贏,他卻從來不計較輸贏,也不願意多用腦子,隨便下子兒,輸了就算。別人笑話他一手臭棋,他卻說:“我下棋不過是消遣,休息休息。要是為了一盤棋、一個子苦思冥想,反而更傷精神,還不如不下呢。”傷神勞心的消遣王安石是不做的。王安石的養性修身以清心為本也反映在生活中,反映在吃穿上。
有一天,仆人對王安石夫人說:“大人好像特別愛吃獐子肉呢!”王安石夫人聽了很奇怪,就問道:“你們怎麼知道的?”“這些天吃飯,別的菜大人一口也沒動,可獐子肉每回都吃得精光。”仆人答道。王安石夫人又問道:“盛獐子肉的碗怎麼放的?”“就放在大人麵前。”翌日,王安石夫人又特意讓廚師做了同樣的菜,可是把那碗獐子肉放在桌子中間,在王安石麵前放了一碗青菜。這一回王安石卻沒吃一塊獐子肉,倒把那碗青菜吃得幹幹淨淨。大家這才知道,原來王安石並不是特別愛吃獐子肉,隻不過看哪個菜吃起來方便,就吃哪個菜罷了。
至於穿著上王安石就更不講究了。43歲那年,王安石的母親去世了。他對母親的感情很深,為了表示對母親的哀悼,他在回老家辦喪事期間不在臥室裏睡,而在客廳的地上鋪了一堆柴草,天天睡在上麵,加上他的衣服一向不講究,弄得身上異常邋遢,可他卻不在乎。這就鬧出了笑話。一天,從湖北來了個信差,給王安石送信。那信差走進王家的客廳,隻見一個麵容枯瘦、衣服破舊的老頭兒正坐在地下的草堆上。他想,這準是一個看門的,就把信交給他,請他送給王大人。誰知道這老頭二話沒說,拿起信就拆。信差急得嚷了起來:“這是王大人的信,你怎麼敢亂拆?”旁邊的仆人聽見了,就過來對他說:“你嚷嚷什麼?這就是我們王大人。”那信差嚇了一大跳,連忙賠罪。後來,沈括寫的《夢溪筆談》曾記載了王安石清心治本養性的故事。
“性之造化係乎心”,“性受心役”。王安石清心治本,正可謂得養性之道呀!金代著名道教家王重陽曾提出“心本是道”的觀點,把“道”規定為“性命”,認為要保全性命之真,就得“洗心”,“心清意靜天堂路,意亂心慌地獄門”。這與王安石的清心治本之道可謂異曲同工。
第十一節 李大釗作風儉樸
李大釗(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戰亂動蕩的年代,艱辛備嚐的生活使李大釗從小養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沉穩堅強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鬥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也因此成為著名的愛國誌士。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具有很高的曆史地位。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李大釗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後就積極開始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組織馬克思主義小組,進行有組織的革命活動。留學歸國後,李大釗便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當時,他的薪俸不少,但除養家糊口外,剩餘的大部分他都拿出來接濟革命青年了。李大釗有許多親朋都是河北農村人。有一次,一位遠房堂叔來北京,見到李大釗後就對他說:“大侄子,你要積攢些錢啊!”李大釗納悶就問:“大叔,您什麼意思?”那堂叔悄悄地說:“自古以來,賺錢就要買房買地,那可是根本啊!”李大釗笑了,說:“我不買田,也不買房。我的錢除了吃飯,就買書,誰缺錢就給誰用。您要手頭緊,您就說話,多了沒有,少了還接濟得起。”李大釗說的是實話,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極其嚴格,從不奢侈鋪張,一年總是那套衣服。每當家人說要給他添置新衣時,他總是說:“可以了,不必太講究!”
李大釗的妻子是位農村婦女,年齡比他大七八歲,模樣也不出眾,但是李大釗從不因為這些而嫌棄她。每年妻子都親手為他縫製鞋襪,手縫鞋襪當然沒有機器製造的漂亮,但當妻子將親手做的鞋襪捧給他的時候,他總是高高興興地說:“好極了,好極了,真是謝謝你啦!”
李大釗還經常穿著這並不十分美觀的布鞋布襪走進北京大學,登上講台,一點寒酸的感覺也沒有。講課是需要掌握好時間的,李大釗有一塊普通的懷表,但由於使用的年月久了,走得總是不太準。他的一位學生看到老師的懷表很破舊了,就在課間休息時對李大釗說:“先生,您的懷表不大好使吧?”李大釗回答說:“還可以。”學生勸李太釗說:“先生,我有一位遠親是做鍾表生意的,他的表我都看過,有一種金表,漂亮極了,您買一塊吧。”李大釗瞧了瞧學生,說:“感謝你關照我,可是,我哪有那麼多錢來買金表呢?”學生解釋說:“先生,我已經問過了,我那親戚說可以減價賣給您。”李大釗搖搖頭說:“不,在我這塊看起來不起眼的懷表還能走動之前,我是不會去買金表或是銀表的。”在家裏,李大釗還經常幫助妻子做家務,照顧孩子。他常常對妻子說:“你很辛苦,我應該多幫幫你。”每當有客人來時,李大釗都將自己的妻子介紹給客人。每到妻子生日那一天,他就對孩子們說:“今天是你們娘的生日,我們都來動手幹活。”家裏的飯食都是妻子做,做的方法和口味都極普通,但李大釗從來沒有挑剔過。
李大釗儉樸的作風、高尚的品德以及他的崇高的犧牲精神,使他成為中華民族美德的代表。
第十二節 彭雪楓不換新衣
部隊在發衣服時,本來給彭雪楓發了一套新衣服,可他堅決不要,硬是叫通訊員送回供給處去了,並再三叮囑說:“告訴供給處的同誌,不要過於照顧我。在困難的情況下,一切應先從戰士出發。他們在冰天雪地裏行軍、打仗、站崗、值勤,比我們辛苦多了。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幹部,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有這些情況在先,現在叫政委換衣服估計困難,但又不能看著首長穿著水淋淋的衣服工作,於是,通訊員就到供給處想要套衣服給政委換上。供給處的同誌也熟悉彭政委的脾氣,就對通訊員說:“衣服倒還有,可都是新的,你要勸得咱們政委穿上一套新衣服,就算你有本事。”通訊員說:“好,咱們試試看!”通訊員拿著一套新軍衣,飛快地跑到彭雪楓的屋子,彭雪楓彎著腰在擰褲腳上的水呢!發現通訊員進來,就馬上又停下了。通訊員趕緊走向前,把衣服遞上去,說:“政委同誌,你先把濕衣服換換用火烤幹再穿!”彭雪楓見狀,連忙搖頭說:“不要緊,馬上就會幹的。”通訊員堅定地說:“不行,還是換換吧!”他還是拒絕說:“你自己換了嗎?”通訊員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換了,你不是看見了嗎?”彭雪楓又問:“你們班的其他同誌都換了嗎?”通訊員肯定地回答說:“都換了!”
他手向門外一指,又說:“好,那你拿到夥房去,叫炊事員同誌換換,他們和大家一樣行軍,住下來還要給大家做飯,起早貪黑,真夠他們苦的了!”叫政委這麼一說,通訊員就急了,一時答不出話來。這時,彭雪楓的警衛員來了,看到這種情景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於是趕忙說:“大家都換了,沒換的也用火烤幹了,現在就剩下你一個還穿著濕衣服。政委同誌,還是把你的濕衣服脫下來,讓我拿去烤烤吧!”看到大家似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樣子,彭雪楓笑了笑,然後輕快地說:“嗬!據你們這樣一說,那我落後啦!好吧,謝謝你們,我就換換吧。”聽政委這麼一說,大家心裏真像放下了千斤重擔那樣輕鬆愉快,就頑皮地對政委說:“你要再不換,我們就要到特派員同誌那兒去彙報了!說你不愛護自己的身體!”彭雪楓又哈哈大笑,說:“真厲害!一彙報,那問題就嚴重囉!”
彭雪楓同誌一生儉樸,直到犧牲時,陳列在靈堂裏的還是他那床補了補丁的破被子。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這種作風,新時代的我們應永記心中!
第十三節 張學思質樸厚道
張學思(1916—1970年),又名張昉,字述卿,原籍遼寧海城縣,生於奉天(今沈陽),係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之弟。張學思曾任遼寧省政府主席、遼寧軍區司令員、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遼東辦事處主任等職,參加了創建鞏固南滿根據地的鬥爭和四保臨江等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任海軍參謀長,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張學思生活上樸素、清廉,律己嚴格,在海軍是出了名的。無論是擔任大連海軍學校的領導時,還是在擔任海軍司令部的首長時,莫不如此。20世紀50年代初,大連海軍學校管理科的同誌見張學思經常穿著雙大頭鞋同蘇聯駐軍接觸往來,覺得有失體麵,就給他買了一雙皮鞋。張學思不但未收,還批評他們說:“為什麼單給我買皮鞋,把我搞特殊了就叫體麵嗎?其他人穿得不好,我這個當領導的穿得再好也不體麵。”
有一天,張學思發現警衛人員從蘇聯專家食堂買回兩斤他愛吃的裏脊肉,就嚴肅地批評說:“別人不準到專家食堂去買東西,我校長就可以去嗎?我有什麼了不起的,可以帶頭破壞規矩?跟你說過多少次,不準打著我的名義搞特殊,為什麼還要這樣做?”然後非叫警衛員把肉退回去不可。營房科的同誌看到張學思的住房破舊灰暗,就派人前去維修粉刷。張學思知道後,生氣地說:“學校的舊房子很多,為什麼單單粉刷我住的一幢?特殊就是從這些地方搞起來的,不能開這個例。”結果,剛剛刷完第一遍灰的走廊,牆上還白一道黑一道的,就被張學思下令停止了。
在被調到海軍機關工作後,張學思作為一名首長,按規定可以住上一套條件較好的住房。但當他看到機關幹部住房都很緊張時,便主動提出不要公家房子,而是搬進了市區母親住的一座古老陳舊的平房。營房部門派人去給修繕了一下,張學思還非堅持付修繕費不可,說:“按規定,私人的住房要自己維修的,我不能破壞這條規定,去占公家的便宜。”由於住地離機關較遠,為了節省來回的汽油錢和減少工作人員的麻煩,張學思的中午飯都是從家帶的,常常是吃幾片饅頭幹和普通的小菜湊合。管理部門提出在招待所給他安排一個房間解決中午就餐和休息問題,他卻說:“機關那麼多的人,都去招待所嗎?我不能帶這個頭!”每次下部隊,張學思也總是和工作人員吃一樣標準,從不許對他搞特殊照顧,甚至連結算的賬單也要親自過目,發現超了標準,就自己掏錢補上。
質樸的人是受人尊重的,而一個有質樸道德的人,尤其受人尊重。這是自古以來被無數事例證明了的。
第十四節 彭紹輝保持艱苦本色
彭紹輝(1906—1978年),湖南省湘潭市楊林鄉(屬今韶山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首任軍長。
全國解放以後,曾在舊社會當過放牛娃做過長工的彭紹輝將軍,始終沒有忘記過去,生活上一直保持著戰爭年代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員都知道,他的襯衣和鞋、襪,穿破了總是補了又補;他使用的枕巾和毛巾等生活用品,都是用到實在不能再用了才更換。
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員看到彭紹輝的一雙襪子因穿的時間太久了,前邊和後邊都打了補丁,便勸說道:“首長,這襪子太破了,買一雙新的吧,您又不缺這點錢。”彭紹輝聽了,馬上既親切又嚴肅地說:“是啊,我是不缺這點錢,但這不單純是個錢的問題。現在能穿上襪子就已經很好了,我小時候給大地主刮皮青當長工,整天打著赤腳,連雙草鞋都穿不上。這襪子補補不是還能穿嗎?”這位同誌聽了,深受教育。
彭紹輝蓋的一床被子的被麵從 50年代初一直蓋到 70年代末,用了20多年,已經非常破了。夫人不知補過了多少次,整個被麵就隻剩下中間一小塊還能看出原來的樣子。為此,夫人不隻一次地要給他換床新的,可每次都遭到彭紹輝的否決。後來,夫人趁彭紹輝不在家的時候,把這個被麵給換掉了。彭紹輝回來發現後很不高興,當即讓把那個舊被麵重新換上,說:“這不是挺好嗎?在長征的時候,有個破毯子蓋就不錯了,現在有被子蓋,還挑什麼,可不能忘記老傳統啊!”
出生在舊社會的彭紹輝將軍深知生活的艱辛,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也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隻要東西可以使用,他會一直留著,從不浪費。這種質樸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