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晏子居高位生活儉樸
晏嬰(公元前578—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是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卿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剛好派使者到他家,晏子就把食物的一半分給使者吃,結果晏子和使者沒有吃飽。使者回朝後就把這一情況告訴了齊景公。景公感慨地說:“唉!老先生的家境這樣貧窮,我一點也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啊!”於是,齊景公下令把一千戶縣邑的俸祿賜給晏子。但晏子卻再三謝絕,說:“我家並不貧窮,由於君王的賞賜,使我三族得到恩澤,並且連帶我的朋友和百姓都得到了好處。我晏嬰隻要有八升(古代布八十縷為升)之布,一豆(古代量器)之食,有穿有吃,就心滿意足了。”使者往返三次,晏子最終也不肯接受齊景公的賞賜。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晏子雖位居高官,但生活極其儉樸,而且對生活的要求也不高,這是晏嬰做官的宗旨。他認為人隻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就心滿意足了,對其他的是無所求的。晏嬰的這種思想和這樣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
第二節 丞相蕭何不慕奢華
蕭何在追隨劉邦起兵反秦、兵入鹹陽以後,眾將們都紛紛爭奪金銀財物,而蕭何卻分文未動,隻是在城裏到處收集秦朝廷的律令圖籍,從而幫助劉邦對天下各處的關隘險要、戶口多少、風俗民情等了如指掌。劉邦做了漢中王後,蕭何便被任命為丞相。他也是西漢的第一位丞相,與張良、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蕭何親手規劃和組織了都城長安的營建工程,並提倡節儉利用,不得浪費各種建築材料。他還參與了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製定,減輕了勞動人民的負擔。
蕭何一共擔任了 14年的丞相。在這 14年裏,蕭何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從不穿戴華貴的服飾,更很少食用山珍海味。
有一次,由於他的朝服已經破舊並補過很多次了,夫人就吩咐給蕭何換了一件新的。蕭何發現後很不高興,立刻又換回舊朝服,並指責夫人說:“做丞相就不可以穿舊衣服了嗎?”
後來,蕭何還規定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允許隨便更換他的衣服和生活用具。在封建社會,當了官後,衣、食、住、行都與老百姓不一樣了。按照當時的規定,丞相的住宅應該高門大院、富麗堂皇才與這一身份地位相稱。可是蕭何給自己建造的房舍與老百姓的住宅沒有什麼兩樣,既不是高門大宅,更沒有雕鏤文飾。他說:“丞相也要與民休息,不能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蕭何雖然身居相位,但家無餘財,唯有“桑幾百株,薄田十幾頃”,而且他在置買田產時,從來不搶肥田沃土。他說:“我希望我的子孫不要墮於奢侈。 ”
蕭何在生活上極為儉樸,即使做了丞相,也仍舊穿舊的衣服,哪怕是打上補丁,也照穿不誤。身在高位,依然形同百姓,不搞任何的特殊。
第三節 蘇軾生活節儉成習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蘇軾是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作為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成就是輝煌的。然而,作為政治家來說,蘇東坡卻一生鬱鬱不得誌。從21歲中進士開始,蘇東坡就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他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但是,在這40年中,蘇東坡在政治上總是遭受打擊,曾多次被貶官、流放。有一次還被抓起來,押到首都汴京治罪。晚年時期,他還曾被放逐到遙遠的廣東、廣西一帶去當小官吏,直到死前半年才被赦回。坎坷的經曆,使蘇東坡對社會下層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時也讓他將封建社會的黑暗看得更加清楚。也正因為如此,蘇東坡一生,無論是位居高官,還是遭貶放逐,始終追求廉潔、質樸的做人風格。
在生活方麵,蘇東坡堅決反對鋪張浪費。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到:“口體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約,亦是惜福延壽之道。”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肉體上的欲望是沒有限度的,然而如果能夠注意節儉生活,那也算是真正找到了延年益壽的道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東玻對節儉是相當重視的。
1080年,蘇東坡被降職貶到黃州。由於被貶後薪祿大減,再加上遭貶後,舊日那些常常來往的朋友都怕受到牽連,不願再與他來往,更不願資助他錢財,而他的弟弟蘇轍又債台高築,根本無法接濟他,所以蘇東坡當時的生活是相當窘迫的。然而,這並沒有嚇倒蘇東坡,他依靠節儉的生活方式最終渡過了難關。為了擺脫困境,蘇東坡從不亂花一分錢。為此,他訂出了一套特殊的計劃開支方法。這種方法是:首先把所有的收入和手邊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將這些錢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月用一份;然後,每份中再平均分成30小份,每日隻用一份。
當把這些錢全部分好後,蘇東坡就將它們統統按份掛在屋梁上,然後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拿到一包錢後,他還要計劃開支,能不買的就不買。一日下來,最終開支隻準剩餘,不準超支。而省下來的錢財,蘇東坡就把它們專門放在一個另外備好的竹筒中,專用於家中的意外開支。這樣一來,日子雖然清苦,但苦中倒也自得其樂。他在給好友秦少遊的信中談到自己在黃州每日計劃開支、艱難度日的清苦情境時說:“我估計手中的錢還可支持一年有餘,到那時再計劃,水到渠成,不須預慮。因此胸中並沒有什麼負擔。”
蘇東坡就是這樣憑著精打細算的節儉方式,最終渡過了在黃州遭貶後的艱難歲月。生活困頓時,蘇東坡節儉度日;生活發生了變化後,蘇東坡一樣注重節儉,不鋪張浪費。即便是在朝廷中做高官時,也依然沒有忘記過去的苦日子,生活從不講究奢華。在飲食上,他給自己立下了這樣一個規定:每頓飯隻能是一飯一菜。如果有客人來需同他一起進餐時,也隻能增加兩個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請他去吃飯,他也要事先告訴主人不許鋪排,否則就拒絕前往。
有一次,有一位與蘇東坡多年不見的老友,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見到了蘇東坡。舊友重逢,自然分外高興。於是,這位老友就想找個適當的時候請蘇東坡去他家吃飯。蘇東坡聽說後,一再囑咐這位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追求排場,隻比平時多備幾個菜,老朋友在一起邊吃邊敘敘舊就行了。可是幾天後,當蘇東坡去赴宴時,卻發現那位老朋友並沒有聽他事先的勸告,酒席準備得相當奢華。這時,蘇東坡很不客氣地對他的朋友說:“老兄看來並不真正了解我蘇東坡,我一向主張厲行節約,你酒席備得這樣奢華、排場,看來根本不是為我蘇東坡所備。如此看來,我還是離開的好。”說完,他轉身便要告辭。
那位老朋友見蘇東坡這樣認真,便解釋說:“先生說哪裏話?先生一向生活節儉,朋友是早就知道的。但這回是例外,我們兩位舊友這麼長時間沒有相見,今偶得重逢實在難得,難道不該好好慶賀一番?再說,先生現在正在朝中任職,是場麵中的人物,我請先生,若太寒酸了,豈不太失先生身分,所以……”“所以什麼?”蘇東坡沒等那位朋友再往下說,搶過話頭說:“是朋友相聚,就該像朋友那樣彼此隨便、自然些,不必講什麼排場。現在你讓我坐在這些山珍海味麵前,一改素日節儉自約的習慣,我哪裏還能吃得下去啊?我雖然在朝中做官,但做官並不意味著可以不節儉。相反,官位高了,更應該注意自律。”說完,他硬是堅持不入宴。蘇東坡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東坡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如今他身居高位後,還這樣注意以儉自守。看來,東坡已經節儉成習了。”
蘇東坡不僅自己十分注意生活儉樸,還十分注意用節儉來要求親人。他有一位做高官的遠親,生活非常奢華。單是起居時“小洗麵”,就要有兩個人專門侍侯;若是“大洗麵”,侍侯的人則要增至五人;如果是“大澡浴”,就要有九個人服侍。並且“澡浴”之後,還要用名貴的藥膏擦身,用異香薰烤衣服。這人生活如此奢侈,自己還不以為恥,反而以為自己的行為很值得誇耀。有一次,他在給蘇東坡寫信時,不厭其煩地誇耀自己的“養身樂道”。蘇東坡看完後非常厭惡。他在給這位遠親回信時隻簡單地寫了一個字“儉”,希望他能在一個“儉”字麵前有所醒悟,改掉奢華的習氣。
蘇東坡在朝廷做官時,曾三次擔任宋哲宗的侍讀。在這期間,他也經常向哲宗進言,講述以儉治國的道理。他曾把古來君主成功的經驗總結為“六事”,其中的一事即為:“講節儉,簡率樸素,不傷民財。”
宋神宗時期,有一年皇帝頒旨,要大辦元霄節,並要用“浙燈”四千盞。蘇東坡認為,當時國庫已經虧空,民不聊生,而皇帝這樣做更是勞民傷財,且有助長社會上追求奢華之風的危險,於是,他連夜起草奏章——《諫買浙燈狀》,使神宗終於改變了初衷。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自己身邊的朋友,蘇東坡都以儉樸的生活方式去約束,可謂節儉成習。
第四節 朱元璋自定“四菜一湯”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朱元璋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剛剛當上明朝開國皇帝時,全國各地正在鬧天災,許多地方的老百姓都扶老攜幼地背井離鄉,生活十分困苦。然而,一些達官貴人卻在這樣的災荒年景花天酒地。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從小就飽受饑寒,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對於達官貴人的做法十分憤恨。他決心要自上而下進行一番整治,可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有一天,馬皇後見朱元璋愁容滿麵,就問起原因。朱元璋把他的想法講了出來。馬皇後說:“皇上的想法很對,我們不能得了天下就忘記百姓們的疾苦。臣妾倒有一個主意,再過一個月就是我的生日,文武百官前來賀壽時,我們借此機會宴請一餐粗茶淡飯,做個榜樣,你看這辦法如何?”朱元璋思索片刻後,說:“此法甚好,屆時按此法行事。”到了馬皇後過生日那天,滿朝的文武百官都紛紛前來祝賀。宮廷裏擺了十多桌酒席,明太祖朱元璋吩咐上菜。這時,隻見宮女們首先端上來的是一大碗炒蘿卜,朱元璋說:“蘿卜者百味藥也。民間有句俗話說:蘿卜進了城,藥鋪關了門。來來來,大家快吃。”
那些吃慣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大臣們雖然不大願吃,可誰也不敢不吃,隻好跟著朱元璋大口大口地吃起蘿卜來。宮女們上來的第二個菜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小小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得人心。願你們吃了這個菜,能使你們管轄的地方黎民百姓安居樂業,長治久安。”說完,朱元璋又帶頭夾韭菜吃,大臣們也隻得乖乖地跟著吃了起來。接著,宮女們又上了兩碗青菜,朱元璋指著兩碗青菜又說:“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好臣相。我們吃朝廷的俸祿,要為百姓辦事,應該像兩碗青菜那樣清清白白。”隨後宮女們又端來一大碗蔥花豆腐湯。“哈哈!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來卯是卯,吾朝江山不改色。”大臣們雖然都不愛吃這些低下的小菜,但在皇帝麵前,也隻得裝著高興的樣子,有滋有味地吃著。
宴會後,朱元璋當眾宣布:“從朕做起,今後請客,不管招待什麼人,最多隻能四菜一湯。今天皇後的壽宴就是榜樣,誰也不許違反,否則從嚴懲處。”自此四菜一湯的規矩從皇宮一直流傳到民間。後來有人把這四菜一湯編成四句歌謠傳唱: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長治久安。小蔥豆腐一清二白,太祖廉政百姓喜歡。
朱元璋為了百姓的生死存亡,也為了給所有人做出榜樣,便製定了“四菜一湯”的規矩。他考慮的是百姓的安危,體恤的是百姓的疾苦,所以一切去繁從簡,體現了內心的質樸和對江山社稷的深謀遠慮。
第五節 海瑞反對奢侈浪費
海瑞(1514—1587年),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祖上從福建晉江垵邊(廣西雜誌有載)遷居海南瓊山海厝。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他為官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也敢於蔑視權貴。他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海瑞一生清貧,抑製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汙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常對家人說:“我的薪俸不多,家中人口又多,一定不可浪費。飯食清淡一些,不要經常買肉。”有一次,海瑞家中的仆人一次就買了二斤肉,這件事竟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因為這是空前的。一打聽,原來是海瑞母親的生日要到了,家人才破例多買了點肉。
作為縣令,給海瑞送禮行賄的大有人在,對此海瑞一概拒之門外,並嚴禁下屬貪贓枉法。有些好心人見海瑞日子過得節儉清貧,就常常在私下送些蔬菜之類,海瑞發現後,也都堅決退回。海瑞還經常對家人說:“我們可以在衙門的空地上種點蔬菜,勞作勞作有益身心,又可以吃到新鮮蔬菜,何樂而不為?”說到做到。海瑞親自開墾了一片菜地,播種澆水除草。幾個月後,菜地一片青綠,解決了吃蔬菜的問題。為了節省開支,他讓家人閑暇時都上山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