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楊烈很少去心社,後來聽伺候這些書生的家人們反映,這些年輕人都十分刻苦用功,不僅沒人中途開溜,而且還自發地形成了每日一次辯論會的機製。
楊烈偷偷去看過兩次,發現家仆所說完全正確,不僅如此,他還發現有位叫陳旉的中年書生,竟然借來農具,在心社後院的空地上種下了農業作物,開始了身體力行的實驗。
在陳旉的帶動下,學習農經的書生們紛紛找來農具,買來種苗,搞得心社院內幾乎沒有人下腳的地方,到處都是農產品,如:水稻、小麥、桑樹等等,他們整日裏忙得不亦樂乎。
書生們一心向學,楊烈心中有愧,索性買下了心社附近的近千畝良田,讓陳旉帶著大家一起做農業實驗。
隻是有個問題,無論是算經還是農經,在當時懂的人極為罕見,很難找到合格的老師,隻能靠書生們自學成才。
楊烈雖然不是工科專業,但畢竟在高中時曾經苦讀過數學,那十本算經還算淺顯易懂,他還能對付得過去。
對於古代農業,楊烈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有些愛莫能助,隻能吩咐家仆努力提高書生們的生活條件,聊表歉意。
不過,楊烈終究還有些小聰明,他想到了一個好方法,既然理論上無人可以為師,不如就從實踐中著手吧。他用重金請來兵部職方司的一些閑官,到心社講授製作輿圖之法。又請來民間各式各樣的工匠和老農,教大家學習冶金、建築、種植及火yao之法。
因為食宿皆免費的緣故,不少窮苦的書生紛紛上門,學子的人數直線上升,直逼千人之數。好在楊烈兜裏有錢,這些書生的生活要求也不高,一餐不過一葷一素,一碗米飯。一天不過花去五十貫錢,開銷並不太大,楊烈還承受得起。
楊烈見這些人絕口不提拜師學藝之事,心中很高興,對於後勤工作做得越發細致入微,生怕這些人肚子餓了或是凍著了,會跑來糾纏他。
到後來,人數實在太多,心社裏已經有超過二千的書生。楊烈不得已,隻得采取考試的辦法。凡是考試成績優異者,可以獲得單間宿舍、吃小灶的待遇。成績一般的則隻能住八人一間的普通宿舍,吃大灶的大鍋飯。
第一次考試,楊烈出了十道有關勾股定理、二元一次方程、開立方的題目,規定答題時間為兩個時辰。
楊烈高坐在監考台上,一百多名家仆及奴婢全體出動,分散在考生的四周,負責維持考場紀律。
楊烈有言在先,凡是作弊者一律趕出書院,並發榜告知天下的文人。
楊烈十分有趣地望著台下的學子們。有些人抓耳撓腮,有些人如坐針氈,居然有人咬著筆管與美貌的女婢眉目傳情,而有些人卻奮筆疾書,雪白的紙張上打滿了草稿。
楊烈注意到。坐在前排的呂頤浩答題很快,不過小半個時辰,大半張試卷已經寫滿了答案。
考試還是小事,試卷也可以印刷出來,但閱卷卻成了前所未見的重任。一千多份試卷,楊烈足足花了三天時間才全部批閱完畢,整個人卻瘦了一大圈。
呂頤浩獲得了第一名,楊烈大大地誇獎了一番,並讓他當眾向眾人介紹以下學習心得。
沒想到呂頤浩張嘴就請求楊烈收他為徒,楊烈本想拒絕,卻發現台下幾千隻眼睛都盯在他身上。
一時無法,楊烈隻得收回了已經到嘴邊的話,點頭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呂頤浩成了楊烈的入室大弟子。
雖然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但楊烈還是有幾分得意,未來南宋的宰相成了他的弟子,將來史書上一定會大書而特書。
楊烈將名列前二十名之內的學子統一安排為代課老師,讓他們一邊跟著自己學習,一邊又做授課老師,兩全其美。
對於農經方麵,楊烈是個大外行,不過他還是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考試辦法。每位農經學子,包幹一小塊田地,按照自己的興趣,隨便種什麼都可以。考試的內容就是田裏的農作物成長的情況,裁判就是附近的老農,一時間田地裏多了無數紮起袖口褲腿的白麵書生。
過了大約一個多月,考試的成績初步統計出來了,平時不苟言笑的陳旉獲得了第一名。
陳旉的水稻種植方法十分特別,他把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至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至10厘米的稻田內,並且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