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陣陣懾人心魄的金鼓之聲,銀靈公主帶著幾名族內的長老,被請進了軍營。
紇石烈部的部眾們全都被扣押在了港口一側的空地上,數千虎嘯軍士兵虎視眈眈的守在四周,嚴密地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楊烈一身戎裝,手撫劍柄,仰頭望向湛藍的天空,大手猛地向下一揮。
“第一百總隊出列!”
“第二百總隊出列!”在傳令官威嚴的命令聲中,從大方陣裏走出兩隊數百名官兵。
“互相攢刺!”單兵的攢刺訓練隻是一個基礎,楊烈最重視的就是,完整編隊的互相進攻。士兵們穿上護身的玄甲,以百總隊為單位,手持木槍進行對攻!
凡臨陣畏縮不前者,拚殺不力者,一律賞十鞭,餓一天。上了戰場,沒有二話可說,一律斬首。
獲勝者不僅要加菜,而且可以獲得豐厚的賞金。失敗者就必須集體關禁閉餓一天,並且在軍法官的監視下,不許說話或交談,違者抽十鞭。
這樣無情的訓練方式,讓這些小夥子們在對攻時,一個個憋足了勁頭,一往無前,誓死不退。
對攻的第一輪,就有幾十人身中木槍,被刺倒在了地上。好在是木槍,而且護身的鐵甲效果不錯,否則肯定要出人命。倒在地上的人,頭盔及前胸上都留有大大小小的白灰點。
軍法無情,不聞鑼響不許後退半步,隻能向前進攻。兩隊官兵殺紅了眼,經過數輪攢刺,倒在地上的官兵也越來越多。
戰鬥在持續進行之中,雙方能夠站著進攻的士兵也越來越少。終於,場上隻剩下一名沒有中槍的一名士兵,他興奮地揮舞著手裏的木槍,全場一片歡聲雷動。
全程目睹了這一切的銀靈公主及幾名長老,麵色一陣大變,心下不禁駭然。接近千人的對攻攢刺,竟然沒人退後半步,最終隻剩下一人站在場內,這簡直是太可怕了。這種打死不退的決死精神,隻怕連完顏阿骨打麾下的大金精銳鐵騎也要稍遜數籌。
緊接著,花榮精心訓練的數百名神臂弓手,列隊走了出來,停在距離箭靶大約二百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的距離。
宋代的神臂弓其實是一種威力巨大的單兵踏張弩,和傳統的長弓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臨敵時,宋軍一般都是刀槍居前,弓弩在後,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
當敵人接近至600米時,先令床子弩手扳機射之。若可射入敵陣,則床子弩齊發。接近至300米時,神臂弓手開始發起攻擊。至200米時,平射弓手起立射之。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
這種戰鬥布置確實相當合理,按說擁有眾多當時高科技武器的宋軍,應該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才對。很可惜,往往出現在史料上場景是:敵人還遠在百裏之外,“威武”的宋軍們已經怕得要死,拋下那張神奇的弓,四散奔逃,潰不成軍。
一聲令下,眨眼的工夫,弩手們已經將左腳踏進了弩臂上的鐵製“幹鐙”內,戴著半截獸皮手套的雙手,用力拉起弓弦,使弩弦充分伸張開來,並卡在弩機上。
下一刻,輔兵遞過來的第一組五支箭匣,已經被迅速安裝在弩機的箭槽上。弩手們根本就不須瞄準,迅速扳動弩機,五隻利箭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勢,脫弦而去,楠木製成的箭靶立刻被射成馬蜂窩。
踩鐙,拉弦,上箭匣,扣弩機……弩手們和輔兵們機械地重複著剛才的動作,連續不斷地向箭靶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神臂弩手的標準編製為一組三人,一名專職輔兵,他的職責是,不斷地替正駑手提供打擊敵人的箭匣。
正弩手的左後側也站了一名手持神臂弓的副弩手,當正駑手體力不支之時,可以及時頂上去,不間斷地發起攻擊。
在楊烈看來,這種特製的神臂弓簡直精妙絕倫,堪稱冷兵器時代的輕型機關槍。
可是,能夠精準射擊的駑手十分稀少,即使是弩隊裏麵,也不過幾十個人罷了。當然了,楊烈對於弩手也沒有做出精度上麵的太多要求。
訓練出一名熟練射擊的駑手,要花費至少三個月的時間。而且弩手也僅能熟練的踏弓射擊而已,根本談不上精度瞄準。這種神臂弓雖然算不上高速射擊,但是由於其可以一次性發射五支箭,在同等的時間*出的利箭並不比長弓手少,威力更是大得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