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低調是一種智慧和哲學(1 / 3)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哲學,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須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堅固,才有繁枝茂葉,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經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第一節大海容納百川是因為放低了自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之所以偉大,是因為身處低下,所以成為百川之王。要想擁有百川的事業和輝煌,首先要擁有容得下百川的心胸和氣量。

一個失望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門寺,對釋家學者法明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仍沒能找到一個能令我滿意的老師。”

法明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沒能找到一個自己的老師嗎?”年輕人深深歎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啊,我見過他們的畫,有的畫技甚至不如我呢! ”法明聽了,淡淡一笑說:“我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了筆墨硯和一遝宣紙過來,鋪在桌案上。

法明說:“我的最大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尤其喜愛那些造型流暢的古樸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

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於是調了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了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茶杯中去。年輕人問法明:“這幅畫您滿意嗎?”

法明微微一笑,搖了搖頭。他說道:“你畫得確實不錯,隻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位置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

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壺往茶杯裏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壺在下的?”

法明聽了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裏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怎麼能注入你的杯子裏呢?正如江海澗穀,隻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融彙百川,以成洶湧之勢啊。”

年輕人聽罷,頓時有所領悟。

所以說,“容人須學海,十分滿尚納百川。”待人接物,我們首先要學會把自己放低,才能容納一切。

容納是一種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與人和平相處,社會才會顯得和諧。俗語講,眉間放一字“寬”,不但自己輕鬆自在,別人也舒服自然。

容納是一種理解,就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也不要勉強別人。從心理學角度看,任何的想法都有其來由,任何的動機都有一定的誘因。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意見提出的基礎,就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夠契合對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

容納其實也是一種幸福,饒恕別人,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自己也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容納更是一種財富,它讓人擁有寬容、善良、真誠的心。這筆財富,它在時間推移中升值,它會把精神轉化為物質,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們在工作中通行。第二節一份平常心,坦然走人生有一間畫廊的主人,請兩位當地著名的畫家各畫一幅以“風雨中的寧靜”為主題的作品,並準備為他們選定同一天在畫廊中展示、拍賣。展示的當天,兩位畫家帶著自己的作品,滿懷自信地來到畫廊。第一位畫家的作品,是以遠山之間的湖泊作為表現內容,湖麵如鏡。整幅畫呈現出風平浪靜的景致。在介紹畫中意境的時候,他頗為得意地說:“你們看!多麼寧靜的湖泊啊!湖麵連個漣漪都沒有,蝴蝶也停在湖邊上靜止不動,沒有風也沒有雨,完全遠離塵囂,呈現出來的正是安寧與平靜。”

另外一位畫家的作品則大異其趣,作品以奔騰的瀑布為主題,瀑布飛流直下,水花四濺。瀑布旁生長著一棵小灌木,樹枝彎曲得都快垂到水麵,然而就在這棵樹上,畫家加了一個小鳥巢。鳥巢雖然都浸得濕透了,看起來似乎非常危險,但再仔細一看,卻可以發現鳥巢中,竟然還有幾隻剛出生的小知更鳥。

這時,第一個畫家揶揄地說:“這幅畫動態十足,我幾乎可以聽到瀑布急流的聲音! ”第二個畫家聽了之後,不慌不忙地笑著說:“您再仔細地看一看吧!有沒有發現鳥巢中的小知更鳥啊?它們可是正在安詳地睡覺,一點也不受外在環境的幹擾啊!”最後,觀眾們得出的結論是:第一位畫家的作品隻能叫做靜止,後者才是真正的寧靜。人生的境界是有差別的,無論是靜止還是寧靜,歸根結底都是心境的問題。王維有一首《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自古以來,人們認為靜的極致就隱藏在動中。做人也是這樣,眼前浮雲湧動,胸中要裝一顆平常心,要以靜的心態俯視周遭變幻萬千的世事。

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所遇世界,自然會少了許多煩惱。平和的心態對於有誌成就大事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平常人的平淡,雖不是人生旋律中的精彩華章,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底色。在現實生活裏,平淡總是多於輝煌。誰能善待平淡,誰就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諦。當機會來臨時,才能“於無聲處聽驚雷”。

追求成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但失敗了也要隨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更深層的境界。記得林語堂先生有言:“一個強烈的決心,以攝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熱的欲望,以享樂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該無福可享,則亦不怨天尤人。”這是對平常心精辟的解釋。

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領悟,一切煩惱困頓,均可棄之流水,領悟生命的真諦,就會以一顆寧靜的心善待一切,平常心是一種低調的境界,一切從生命出發,一麵對生命盡心嗬護,一麵對人寬容平和,隨方就圓。平常心使人具有大海一樣的氣度,任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依然平靜如常,以如此胸懷去實踐人生,就會無所畏懼。

第三節藏拙,是成功的捷徑曾經流行一個詞語叫“包裝”,就是宣傳自我,把缺點掩飾起來,把優點放大。在一個流行社交應酬,盛行宣傳、廣告、包裝的商品時代,“笨人”無疑是可笑的。但實際上人際關係最根本在真,在誠,無論交際的技巧如何熟練,若無善心,過於心計,其處世必不會久長,交友必不會長久。

宋儒呂本中在《童蒙訓》中說,“每事無不端正,則心自正焉”。

有了誠心方能辦誠事。交友、處世首先不是技巧問題,而是誠心問題。

所以他認為“凡人為事,須是由衷方可,若矯飾為之,恐不免有變時。任誠而已,雖時有失,亦不複藏使人不知,便改之而已。”這就是說,處人待事不必虛情假意,矯揉造作,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低調學認為,做人首先是要學“笨”些,而不是學“精”。就是說要多保持一些誠實的東西,少來些虛假的東西,按此法行事才有可能有大成就。若順著商業化社會那種隻重交際技巧,矯揉造作的路子發展,將不會有大作為。

如今這個社會,很多人都很愛“秀”,什麼事都喜歡“秀”一把,卻忽略了“藏拙”的重要作用。其實,無論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因素的限製,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不了解、不擅長、無可奈何、不知所措的情況和問題,這時,“藏拙”是最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手段。學會“藏拙”,並不意味著抱殘守缺、不思進取,而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位置去加倍努力,將長處發揮到極致,一步步走向成功,這才是“藏拙”的最終目的。

藏拙意味著“高”而“深藏不露”。“高”是“藏”的前提,而這“深藏不露”,也使得這種“藏拙”擁有了特殊的魅力。

第四節會吃虧的人才能占到便宜

有一位先生談起他對“吃虧是福”這句格言的體會時說:他們認為“吃虧是福”,並非出自對字麵意義的理解,也非來自高人的點化,而是完完全全源於自己對現實生活的切身體驗。為此,他經常搬家,但始終舍不得丟棄那幅隻花了兩元人民幣,從小販手中買來的鄭板橋的手跡字片複製品:“吃虧是福。 ”

他當年高考落榜回鄉種田,不久便碰上了實行生產責任製。生產隊在分田分地的時候,有塊易遭旱澇的田沒人想要,他當時勸父親說:“咱們要了吧!”父親當時用驚訝的目光看了他很久,鄭重地問道:“你不怕吃虧?”

他點頭稱是:“那塊田總得有人要。即使吃虧,也得有人吃啊!”

父親一拍他的肩頭,拍板道:“好小子,敢吃虧,有種有出息!”於是他們主動領下了那塊田。使得生產隊劃分責任田的工作順利完成了,看得出他們敢於吃虧,解決了難題,大家自然感激誇獎這個小夥子。

田地分了下來,為了使那塊易遭旱澇的田旱澇保收,他和父親起早貪黑,加固田基,砌高堤坡,又架了一條渡槽引水灌溉,一年之後真的成了一塊良田。它們也由此獲取了意想不到的利益,因為這塊田當初沒人要,包產基數很低,如今被他們改造成了旱澇豐收的良田,產量翻了幾番,他家每年打下的糧食都要比別人多。看著金燦燦的穀子堆滿糧倉,父親樂嗬嗬地說:“娃呀,吃虧是福呢!”父親無意說出的這句話,卻引起了他靈魂的一陣震動。他開始思索這句格言的含義。

然而,從他吃虧開始,“福”也開始來了,他的命運在悄然地發生變化。第三年秋收之後,鄉裏決定在每個村選拔一名德才兼備的年輕人擔任村幹部。鄉親們一致推舉了他,說他品行端正,文才出眾,肯為鄉親們幫忙。一位老者還握著副書記的手懇求說:“這娃吃得了虧,讓他當幹部咱們放心!

就這樣,那年 22歲的他,被推上了村委會副主任的位置。他是帶著感動走馬上任的,絲毫不敢懈怠,怕辜負了鄉親們的信任和期望。在村幹部班子裏,他是個“娃娃幹部”,隻有紮紮實實工作。有些事,明明是吃虧的,心裏也不想做,但又不能不做。漸漸地,他開始獲得了村、鄉領導的好評和信任,在群眾中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又過了兩年,縣裏要從村幹部中吸收一批年輕村幹部轉為國家幹部。他也報名參加了考試。但考試成績不太冒尖,所以他並未抱太大的希望。考核小組來村裏考核,全村老少對他交口稱讚,考核會變成了他的“事跡搜集會”,大家曆數了他“吃得虧”的十大事跡,連考核小組的同誌也為之感動了,結果他的考核被打了滿分,綜合考評成績一躍高居榜首,很順利地由一名“農民幹部”變成了“國家幹部”。那塊象征著他“吃得虧”的田地也因他“農轉非”退回了村裏……開始,安排他在鄉裏工作。在工作中他也是能吃虧,別人不願幹的煩瑣、默默無聞的事他都主動承擔。特別是抄抄寫寫的事都由他幹。當時,外出聯係工作,跑上級單位,找領導的事別人搶著做,他卻主動讓,周圍的同事紛紛提升了,他卻原位不動,他也毫不計較。他能吃虧的品格和能力終於得到領導和同誌們的讚賞,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