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吃虧”仍如影隨形地伴隨他的每一個風雨日子。這種“虧”吃得多了,使他長了見識,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會受欲望驅使胡撞亂碰,而是一步步向前邁進。如果與人合夥幹事業,他不太斤斤計較得與失,更不會去算計別人損人利己。而是千方百計把事情幹好,哪怕虧本,也不願放棄承諾。這些事表麵看來吃了虧,可卻在同仁和朋友中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與他合作沒說的,他不會算計人,吃得了虧,完全可以放心!願與他合作的人多了,得益多的還不是他嗎?
在他的生命字典裏,他不把“吃虧是福”當成一種教義和一個口號,而是當成一種信念。這個世界確實沒幾個人肯吃虧了,但正因為沒人肯吃虧,結果大家都吃了虧;也正因為有少數人有意或無意間吃了虧,到頭來反倒得了利。
第五節放下身段多向別人請教
聽取別人的意見、請教別人,不能太注重對方身份高低,要對事不對人,隻要是好的意見,誰的都可以聽聽。
羅斯福在任美國總統期間,當他去打獵的時候,便去請教一名獵人,而不是去請教身邊的政治家;反之,當他討論政治問題時,他也絕不會和獵人商議,而是和政治家商議。
有一次,羅斯福和一個牧場工頭出外打獵,他看見前麵來了一群野鴨,便追過去舉起槍來,準備射擊。但這時那個工頭早已看見在那邊樹林中還躲著一隻獅子,忙舉手示意羅斯福不要動,羅斯福眼看野鴨快要到手,於是對那示意不予理睬。結果獅子在樹林中聽到了響聲,便立刻跳了出來,躥到別處去了。等到羅斯福瞧見了,再趕緊把他的槍口移向獅子時,已經來不及開槍而眼睜睜地看著它逃脫了。牧場工頭立刻瞪著憤怒的眼睛,向他大發脾氣,罵他是個傻瓜、冒失鬼,最後說:“當我舉手示意的時候,就是叫你不要動,你連這點規矩都不懂嗎?”
羅斯福麵對身份低下的牧場工頭,他會怎樣應付呢?大發雷霆嗎?打他兩記耳光嗎?不,他是深明“求教原則”的人,絕不會幹出那種喪失理智的事情來。他對於那頓責罵,竟然“逆來順受”,並且以後也毫不懷疑地處處對他服從,好像小學生對待老師一般。他深知在打獵問題上,對方確實高他一籌,因此,對方的指教是不會錯的。
“各得其所”是做任何事都不變的原則。就拿人格擔保來說吧!一個演說家也許可以用人格來擔保某人演講起來一定精彩,但是他沒有資格擔保某種飲料的品質一定高超。同樣,一個正直的傳教士,也許可以保證某人是一個好人,但不能保證某種藥品確實有效,否則,他自己難免受人蒙騙,就是別人也將因而上當。
所以我們向人求教時,切勿先被一種成見所蒙蔽,以為自己平日對某人的印象極佳,那人說出來的話便一定沒有錯,這就是失去理智的行為。實際上,你應該先知道對方對於你所問的事情懂不懂、有沒有經驗才是。美國雜貨業大王凡瑞邁可說:“年輕人平時最大的錯誤,就是對於任何事自己都先存了一種成見,當他們去請教別人時,實際上,並沒有存著探索真理或搜求有識者經驗的目的。他們最後無非是希望對方對他的意見大加誇獎一番,如果對方給了他一個否定的回答,他往往不區別事情曲直,隻是大失所望,最後還是依自己的意思去做。”
如果你也犯了凡瑞邁可所說的這個毛病,那麼請你趕快改正過來。
你該知道求教於人並非隻是使自己心情舒暢,而是要尋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來。
因此,如果你獲得了高你一籌的深謀遠見,就該毫不吝惜地把你自己原來的意見拋之腦後。人應該超越自己的成見,以第三者的眼光,把自己和別人的意見,做一最公正的評斷,不稍存偏念。
此外,在求教於人時,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當對方發表了意見後,必須當機立斷 ——接受或是拒絕。如果覺得有什麼不滿的地方,也得放在心裏,不必說出來。
想想看,如果你對他說:“你不能想出一個別的方法來嗎?”那你不是個傻瓜嗎?因為對方當然是找自己認為最對的說出來,你要他改變一個方針,就無疑是棄其所長而用其所短,即使他當真轉了方向,恐怕結果對你也產生不了絲毫益處。
如果你聽了別人的意見而做錯了事,切勿怪那說話的人不好,應該責備你自己的判斷力不夠。因為對方隻不過是“提供意見給你”,並非“代你負責解決”。
第六節成大事要學會自斂鋒芒
如果一個人自恃才能過人,總是表現過多,鋒芒太露,就會給對手帶來壓力和不快,他就會感覺到你氣勢太盛、不可一世,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將你視作眼中釘肉中刺,尤其是當你的傲然之氣表現出來的時候,他甚至會怒火中燒,不擇手段地對你施以明槍暗箭。所以,欲成大事者必須學會自斂鋒芒、韜光養晦。
春秋時期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是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爭鬥不休。經過輪番比試,結果選出了六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六名將領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三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跟對手。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拔腿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穎考叔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向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穎考叔從城頭栽下來。
在這個故事中,悲劇的發生也許直歸罪於公孫子都嫉妒之心太強。但穎考叔的鋒芒畢露、傲氣爭功也是重要原因。作為一個已有功在身的老臣,他其實沒有必要再去和年輕的將領爭功了,但他總想立功求賞,結果被一記暗箭傷了性命,可悲可歎。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自認為有才華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氣不傲,既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就要戰勝盲目自大、盛氣淩人的心理和作風,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並且還應當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這不僅是有修養的表現,也是生存發展的策略。
巧妙的掩飾之所以是贏得讚揚的最佳途徑,是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現你所有的本事,一步一步來,才能獲得紮實的成功。倘若你處處賣弄,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如何出眾的才智或高遠的誌向,都要時刻謹記:心高不可氣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須審時度勢,盡量收斂起鋒芒,以免惹火燒身,影響前途甚至危及生命。
第七節精明過人未必是好事
有些人表現得精明過人,遇事專愛和人較真兒。但這種人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難以成事。這種人並非真的聰明,隻不過是自作聰明。所以,做人不妨裝裝糊塗耍耍滑頭,也許事情反倒會辦得圓滿些。
有個愛纏人的先生盯著小仲馬問:“您最近在做些什麼?”
小仲馬平靜地答道:“難道您沒看見,我正在蓄絡腮胡子。 ”
胡子是自然而然長的,小仲馬故意把它當做極重要的事情,顯然與問話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馬表麵上好像是在回答那先生,其實並沒給他什麼有用信息。小仲馬自然是懂得對方問話意思的,但他偏要答非所聞,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繼續糾纏。
一個人如果過分認真,那麼必將一事無成。在待人處世中,許多時候裝得遲鈍一點,傻一點、糊塗一點,往往比過於敏感更有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小羅奇福特領導的一個小組,在中途島之戰前成功地破譯了日本人的密碼,得到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作戰準備。
誰知,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嗅覺靈敏的美國一新聞記者得到了這一絕密情報,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為獨家新聞在芝加哥一家報紙上給捅了出來。
這樣一來,隨時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更換密碼和調整作戰部署。發生了如此嚴重泄露國家戰時情報的事件,作為美國戰時總統的羅斯福卻對此置若罔聞,既沒有責成追查,也沒有興師問罪,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反而裝作一概不知的糊塗樣子。結果事情很快就煙消雲散了,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根本沒有引起日本情報部門的重視。在中途島戰役中,美軍靠“糊塗”得到了大便宜。
富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待人處世中與上司打交道最不容易。因為上司操著你的命運,弄不好,你的前途就全玩兒完了。
所以與上司交往最好的技巧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這也就是說,自己心裏明白,卻假裝糊塗,不去認真計較。
同樣,作為領導者,也應該精通此道。有不少領導者,對於下屬一些小是小非的問題最感興趣,最愛打聽,也最愛處理。其實他們不知道,下屬在領導者麵前,普遍存在著一種壓抑感和被動感。他們的缺點錯誤,他們身上發生不光彩的事情,最怕領導者知道。他們的一些問題被領導知道了,本來是小事,但他們不知道領導者作不作小事看,上不上綱,因而也就老擔著心。
所以,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運用糊塗的辦法,懶得去聽,懶得去看,就是請你也不要去。如果聽見了就裝作耳聾,沒聽見;看見了,就裝目盲,沒看見。而且還要在思想上要真心當做一點不知道那樣泰然處之,在嘴巴上真正當做一點不知道那樣從不談及。
對於那些因風俗習慣引起的一些問題,或者婦女們、青年人、老年人之間發生的一些無傷大雅、無關大局的問題,領導者最好不去過問,知道了也應裝作不知道。如果下屬已經發現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裝不知”的辦法了,則可以采取“裝不懂”的辦法來應付,搖搖手,說聲“這個我不懂”,並不再追問。
七十二行,行行有“行話”,許多人中間互相有“暗話”,某些“行話”“暗話”,下屬最忌領導者知道,因為這些是用來互相取笑、互相俏罵的。對於這樣的“行話”“暗話”,就是你聽到了,又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也要裝不懂,即使自己被罵上兩句也要裝傻,甚至還傻笑幾聲。這樣彼此間會出現一種熱鬧而有趣的氣氛。如果認真去分析,嚴肅去教育,倒會使大家索然,一點好處也沒有。在這類問題上。裝聾賣傻,並不失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