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是低調行事,把自己置於低點,使自己在心態和表麵上保持在一種較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還有上升和發展的空間。其實,“不爭”就是一種低調的“爭”,是一種“善勝”的“放下”,放下了看淡了才會得到內心深處的安然。
第一節放下名利才能找到幸福和快樂
我們常說-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很難。
在現實生活中,該放下卻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比如子女升學,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職或者發財了,老婆也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和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時,心裏總會有個結解不開,放不下,等等。總之有些人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重重,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勢必產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為心理障礙。英國科學家貝貝弗裏奇就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享年 102歲。他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一勿把忿恨耿耿於懷。 ”他指出這些心理負擔都有損於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為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在通常情況下,“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麵。
1.財能否放得下
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麵放得下,那可稱是非常瀟灑的“放”。
2.情能否放得下
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失去理智,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麵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3.名能否放得下
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概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自然,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4.憂愁能否放得下
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
人是最難滿足的,尤其是人的欲望更難滿足,所以常說這山望見那山高。我們從前輩那裏得到的,就是必須不停地去奮鬥和追求,來實現我們人生的價值。因為我們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握不住的東西,得到了很快就會失去,所以永遠處在一種希望和失望的交替矛盾當中,誰也不會滿足。所謂的滿足,其實隻是暫時的。明代王室朱載育有首《山坡羊》的《十不足》歌,專門說的是人心的貪婪和永遠不滿足:
逐日奔忙隻為饑,才得衣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麵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這就是平常說的欲壑難填,至死不足。永遠不足,也就永遠痛苦。所以那些智者便教導我們說:“世間事了不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真是大徹大悟之言,發人深省。
人若是能夠及早地明白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也就不會為物欲所驅使,去過著那表麵上愉快,可內心裏卻緊張的生活。其實心裏安寧了,人生也就清閑自在了。若是要到衰老的時候才因為有心無力而住手的話,其實心中卻會感到更大的痛苦。他們永遠生活在當年轟轟烈烈、氣勢飛揚的記憶中,與現實中的衰老無力、遭人冷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於是,這種巨大的落差,使那些曾經紅一時的人物無法再生存下去。
與其在衰老時如此悲哀地死亡,何不在未老時就能明了這一點,放下一切。順著活的自然,必定能夠嚐到真正安閑的滋味。
我們不妨來看一個故事。
一個歐洲觀光團來到非洲一個叫亞米亞尼的原始部落。部落裏有位老者,穿著白衣盤著腿安靜地在一棵菩提樹下做草編。草編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國商人。他心想:要是將這些草編運到法國,巴黎的女人戴著這種草編的小圓帽和挎著這種草編的草籃,將是多麼時尚多麼風情啊!想到這裏,商人激動地問:“這些草編多少錢一件?”
“10比索。”老者微笑著回答道。
天哪!這會讓我發大財的,商人心喜若狂。
“假如我買 10萬頂草帽和 10萬個草籃,那你打算每一件優惠多少錢?”
“那樣的話,就得要 20比索一件。”
“什麼?”商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幾乎大喊著問:“為什麼?”
“為什麼?”老者也生氣了,“做 10萬件一模一樣的草帽和 10萬個一模一樣的草藍,會我乏味死的。”
商人還是不能理解,因為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許多人忘了生命裏有許多東西是應該被放棄的,當你放棄了許多東西時,你才能得到一些東西。
第二節小便宜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災禍
“吃虧就是占便宜,做人就應該能吃虧,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時候不愛吃看得見的小虧,反而吃了看不見的大虧,正所謂“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其實,如果想順利解決這些小事情,辦法隻有一個,以“吃虧時就糊塗一下”當做自己的做人原則,凡事多謙讓別人一些,自己吃點小虧,就萬事大吉了。
小剛與李明是對門的鄰居,這天不知誰家的雞在兩家的路中央下了一個蛋,小剛有事出門正巧看見了這枚雞蛋,當他剛要伸手撿起來的時候,李明正巧也從家裏出來,李明上前問道:“我家的雞下的蛋,憑什麼你拿起來?”小剛不服氣地說:“憑什麼說是你家的雞下的,這是我家的雞下的。”兩個人都不肯禮讓,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來,李明見自己的嘴快不過小剛,便抬手給了小剛一耳光,小剛見自己吃了虧,跑回家拿了把剪子,一氣之下捅了李明的腹部,結果李明當場死亡。小剛的行為已觸犯了法律,被公安機關逮捕。兩天後,小剛對自己的做法越想越覺得窩囊,便自尋短見,一命嗚呼了。
還有一個事例也證實了人應該踏踏實實,切不可因貪小便宜而吃了大虧。
有一位顧客到菜市場買菜,向菜主討價還價。菜主不同意,一番爭執之後,菜主終於同意優惠一點,可當顧客選好了菜,要付錢時,菜主還是按原價收,顧客見菜主少找給了自己 1元 2角錢,就一肚子的不滿,菜主說:“願買就買,不買拉倒。”顧客一聽火冒三丈:“我還不買了呢,你怎麼著?”說完把菜往地上一扔,準備要走,菜主見狀忙追上去讓顧客撿起來。顧客硬著就是不撿,菜主一急踩了顧客一腳,這個顧客不服輸,拿起一秤砣就打向菜主的腦部,菜主當場暈倒,被送入醫院。顧客本來想占點便宜,不願吃 l元 2角錢的小虧,沒想到自己卻吃了管人家醫療費、醫藥費,還得照顧病人的大虧。
上麵的兩個例子都說明了有些人看問題時的目光短淺、過分看重眼前利益,結果吃了大虧。像小剛與李明這樣,如果任何一方肯站出來讓一步,吃點小虧的話,也不至於斷送兩條人命,而那位顧客本不願吃 1元 2角錢的小虧,最後卻吃了百倍的大虧。
在一家賣衣服的店鋪裏,有個打工妹要買一件衣服要 30元,當她拿錢時掉下一張 100元的錢,她沒有看見,但營業員已經看見了,打工妹隻拿出 lO元錢,對營業員說:“營業員小姐,我隻有十元錢,等一下我馬上把錢送來給你好嗎?”這時營業員想:你掉在地上有 100,就是你不來,我也多了,就說:“好,好,你馬上送來。”打工妹拿走了衣服後,營業員馬上把地上的錢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張假幣。所以說,人生在世,即使什麼也學不會,也得學會吃虧。隻要學會吃虧,你就會感到煩惱從不上身,遇事遊刃有餘,心底坦坦蕩蕩,吃飯有滋有味,睡覺踏踏實實。這種神仙般的滋味,是愛占小便宜的人根本無法體會到的。
比如說在單位裏多幹些工作。哪怕工資還不如那些整天閑著的人拿得多也不要放在心上。雖然眼前你付出的要比別人多,而得到的卻又比別人少,從表麵上看可能是吃虧了,但是誰工作幹得多,誰的能力強,領導心中自然有數。若是將來有一天單位優化組合,想必哪個領導也不會讓勤勤懇懇幹工作的人下崗,而把那些吃飽了混日子的人留下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能夠保住自己的飯碗,對於養家糊口的我們來說,是一種福分。
每當遇事該吃虧的時候就不妨吃虧一下,吃點虧,讓一步,不是弱者而是英雄。因為你用理性的智慧躲避了身後不可想象的事情。有一首歌中寫道:“做人就應該能吃虧,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其中道理耐人尋味。從人的本性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是愛占便宜的“便宜蟲”,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許多時候能占點小便宜,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沒有這些小便宜就沒法生活了,恰恰相反,這些小便宜對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可有可無的。
第三節失去是為了更好地得到
生活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有交往就難免會有得失。要想避免得失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對待得失,卻有不同的態度。高明者,可以化怨氣為祥和,退一步海闊天空,自己贏得似錦前途;愚笨或性急者,則可能事事糾纏不休,鬧僵起來,結果往往會很糟。
工作中,常見一些女人對個人的得失計算得十分精細,從自身利益而非工作出發與人相處。對自己有利,或者看得順眼的同事,在工作上就會配合對方。要是看不慣同事,就懶得與其配合工作。這樣做的結果,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不計得失也並不是讓你一味逆來順受、低眉順跟。碰上不公平的大事時要據理力爭,可對許多繁雜的小事,對那些眼前的蠅頭小利還是看得淡一點為好,切不可小心眼。既然工作中免不了受氣,就應該聰明些;不然,白受了氣,一無所獲,才是虧大了。
雨婷的性格活潑開朗,畢業後在一家化妝品品牌專櫃做營業員。組長是個不苟言笑的女人,對人非常挑剔。從第一天上班開始,雨婷就受夠了組長的閑氣。上班時間要比別人早,下班時間要比別人晚;妝化淡了說不尊重客人,化濃了說她輕佻;吃飯時間隻給半小時,參加自學考試也不通融時間。最惱人的是,有一次雨婷因為經驗不足出了點小的差錯,組長就在會上當著全部門員工把她罵得狗血淋頭,雨婷當場失聲痛哭。
換了其他人,也許會申請換部門甚至鬱悶辭職,但雨婷不是那種處處計算得失的人,天生不記仇。哭過就算了,頂多在同事聚會時,學學組長發嗲的聲音和走路的樣子自嘲而已。自己的工作,還是一如既往地盡量做好。終於,一年半後,她的業績躍居小組第一,因工作出色被公司升為區域主管,後來升到經理。
雨婷的聰明之處在於,她性格開朗、心胸豁達,對工作熱情高漲,心裏有自己的目標,為了前途不在乎一時的委屈,也不會想到報複,一切以事業為重。
像雨婷一樣,如果在工作中超脫一些,我們就會發現,表麵上我們失去了眼前的利益,其實我們得到的更多——豁達的心境、融洽的人際關係、騰達的事業、更多的財富……忍耐雖然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蜜的。當然,關鍵還要看你所在的事業平台是否值得熬一熬。若麵對的是毫無希望的企業加上壞脾氣的老板,那還是趕快離開的好。
蘇檸大學畢業,剛進入本地最大的廣告公司時,發現學校裏學到的東西在實際應用中既不夠用也不管用,致使辦事成功率很低、出錯率很高。再加上有時同事的失誤也算到她的頭上,她為此常常受到責罰。蘇檸並不計較太多,也不為自己爭辯,隻是努力工作。慢慢地,蘇檸遭老板訓斥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再後來,老板與蘇檸之間的談話從未出現過一句重話,有幾次蘇檸因故遲到,老板居然不問也不惱,一副視而不見的樣子。
老板對蘇檸賠著小心,隻是因為蘇檸現在已經是公司的骨幹,舉辦展覽、策劃、文案、平麵設計等都很有一套,還在專業領域獲獎無數,成了公司的台柱子和金字招牌。當然蘇檸也賺到了很多鈔票,蘇檸可以揚眉吐氣了,因為她有反過來讓老板看她臉色的資本。想想蘇檸能有今天,還不是因為當初她能不計較一時的得失,沉住氣埋頭苦幹的結果?
第四節理讓三分得人心
讓出三分,還有七分。他三,你七,還是你多。
人們往往把大海比作寬廣的胸懷,因為大海能廣納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彈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韌性。人們在一個單位或集體中工作學習,難免會產生一些意見或矛盾。但是,如果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致大打出手。事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實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現得越謙讓,越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富有修養,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欽佩。
漢朝時有一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他為了以示懲戒,隻是讓差役用蒲草鞭責打,使之不再重犯,此舉深得民心。
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集體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故作不小心把肉湯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般的人,必定會把婢女毒打一頓,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肚量確實超乎一般人。
這就是有理讓三分的做法,劉寬的肚量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