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僧人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如明鏡,纖毫畢現,洞若觀火,那身無疑就是“菩提”了。但前提是“時時勤拂拭”,否則,塵埃厚厚,似繭封裹,心定不會澄碧,眼定不會明亮了。
可是,清掃心靈不像日常生活中掃地那樣簡單,它充滿著心靈的掙紮與奮鬥。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每天掃一點。每一次的清掃並不表示這就是最後一次。而且,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一次掃完。但你至少要經常清掃,及時丟棄或掃掉拖累你心靈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掃心地的任務,對於這一點,古代的聖者先賢看得很清楚。聖者認為,“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得欲之謂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心靈的純淨和一塵不染,凡人之所以為凡人,就在於他心中的雜念太多而自己還蒙昧不知。所以,聖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繼而清除心中的雜質,讓自己純淨的心靈重新顯現。
我們都有清理打掃房間的經曆吧,每當整理好自己最愛的書籍、資料、照片、唱片、影碟、畫冊、衣物後,你會發現:房間原來這麼大,這麼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愛了!
其實,心靈的房間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汙染心靈的廢物一塊一塊清除,勢必會造成心靈垃圾成堆,而原來純淨無汙染的內心世界,亦將變成滿池汙水,讓你變得更貪婪、更腐朽、更無可救藥。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幹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誌,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而如果我們“時時勤拂拭”,勤於清掃自己的“心地”,勤於撣淨自己的靈魂,我們也一定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清掃心靈的垃圾,訪扔掉的扔掉,該放下的放下,該歸整的歸整,讓心房幹淨清潔,便可讓自己明亮而快樂。
美國卡內基學會的調查顯示,心理健康是所有精力充沛、事業有成者的標誌。人生活在社會上,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痛苦和疲勞,要想應付各種挑戰,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調節維持心理平衡。
工作,生活,任何一件事,都是要找一個平衡點,然後我們盡量去向這個平衡點靠攏,腳步才會走得越來越輕鬆。就像一個天平一樣,如果任意一方過頭,那麼遲早會傾斜失衡。
有個人工作3年以後,突然沒來由地覺得鬱鬱寡歡。可能是工作太累了,也可能是生活節奏確實需要變一變,生活方式需要變一變。
可是變化是需要代價的,眼下的工作已經很上手了,變換一個環境,會隨時麵臨著不可預測的未知變數。平常生活被打亂,是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撐能力的。
這個困擾一直讓他處於兩難的境地,終於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再上班的時候已經毫無生氣,於是他問自己:離開這份工作你會死嗎?
答: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