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東西,它比狂呼亂吼更具力量,更具說服力,那就是沉默,它比正麵衝擊的力量大上千百倍。
俗語說沉默是金,可見沉默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力量,隻要能適當運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保持適當的沉默,是一種正確的處事方式,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金訣,更是獲得成功的一種法寶。
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不一定能做到無微不至。那些嘮嘮叨叨、囉囉唆唆的領導會使周圍的人異常緊張,下屬會以為領導不相信他們,對他們的決斷思考能力還存有懷疑。久而久之,這個領導便會成為下屬們厭煩的對象與不願意靠近的人。
沉默是一種心理戰,人怕的不是你多說話,擔心的卻是你不說話。你的少言甚至不言,都會讓對方覺得你掌握了一切,你已胸有成竹,因此不必多言。
香港有一個經營服裝加工業的老板,在做了這一行多年之後想轉業。他原來從美國購進了一批服裝加工機器,經過幾年使用後,扣除磨損費,應該還值100萬港元。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出售這批機器的底線是一定不能低於100萬港元的價格。有一個買主在談判的時候,針對這些機器存在的各種問題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這讓老板十分惱火。但是他在剛要發作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定下的100萬港元的底價,於是又冷靜下來,一言不發,看著那個人繼續滔滔不絕地講。結果到了最後,那個人也說累了,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我看你這個機器我最多能夠給你150萬元,再多的話,我可真是不要了。”於是這個老板很順利地比計劃多賺了整整50萬港元。
保持適當的沉默,不是一言不發,而是在蓄勢,在逼對方攤牌,等待後發製人的機會。就像拉緊弓弦的羽箭,拉動的過程一言不發,等蓄勢已成,便是摧枯拉朽的力量。楚莊王曰:“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在三年的沉默中,表麵上沉迷酒色,不思進取,實際上卻在觀察,在積蓄力量,在明辨忠奸,果然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使楚國不再被視為蠻夷之邦,他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保持適當的沉默並非是對錯誤的遷就,而是在提醒對方,冷靜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在無聲的戰場上,越是帶有強烈的情緒,越是會被周圍的人判定為事端的挑起者。
保持適當的沉默並不是對搬弄是非者的縱容,在一定程度上,它製止了是非的蔓延。企業中,有些人最愛做的就是向有一定影響力的領導打小報告,彙報某某今天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甚至於為什麼這樣做,分析得頭頭是道。一旦領導對此發生了興趣,進而刨根問底,這些人會立刻覺得自己的第二職業得到了領導的承認與賞識,便更加肆無忌憚起來,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企業的人際關係也被攪得一塌糊塗。所以企業領導要做的就是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樣才會讓他們覺得特別無趣,是在白費唇舌。之後,是非也就失去了傳播的源頭。
保持適當的沉默,在爭執的雙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奮、精疲力竭之後再發表意見。因為頭腦發熱時的人隻想向外發散熱量,根本不會去接受別人的勸解之言。沉默使矛盾衝突趨於緩和,當人們爭辯得不可開交時,看到他們身邊有這樣一位靜靜的旁觀者,他們也許會後悔於那醜態百出的激烈交鋒。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講的是想做一個好官,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有懷疑和不懂的地方則保留,等著請教他人,講話要謹慎,不要講過分的話。對於模棱兩可的事,隨時隨地都用得到古人的兩句話:“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這樣處世就少後悔,行為上就不會存在有差錯的地方。這樣去謀生,隨便幹哪一行都可以,祿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慎言就是要求我們保持適當的沉默,多問多看,謹慎決斷,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決斷,引領自己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