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有一句著名的詩:“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連古人都感慨人與人如能像初次見麵那樣保留神秘,保留距離,該是一種多麼美妙的人生境界。可見親密和毫不保留,也是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的罪魁禍首。
刺蝟身上布滿尖刺,這是刺蝟遇到危急情況時保護自身安全的法寶,而著名的“刺蝟效應”也是從此尖刺而來。
據說在寒冷的冬天裏,兩隻相愛的刺蝟要相依取暖。開始的時候,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於是它們拉開距離,可是離得太遠,又不能禦寒。後來,它們調整姿勢,找到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不會紮傷對方。
心理學上,刺蝟效應反映了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即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人們“割據”了一定的“領域”。任何人企圖闖入這個“領域”都會引起主人的不滿甚至是憎惡之情。哪怕是情若夫妻,親若父母兒女,在生活中都應該為對方保留一份屬於他自己的私人空間。
有個男孩是個情種,曾經深愛著一個女孩,苦苦追求四年才得到女孩的芳心。確立男女朋友關係以後,男孩對心愛的女孩的關心體貼,真可謂是無微不至,女孩想吃什麼,想要什麼,他都會想方設法為她辦到。有一次,男孩和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接到她的電話後,立馬放下酒杯,衝向黑色的夜幕。原來女孩想吃果凍,但是外麵又黑又冷,她不敢自己出去買。當時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們會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卻不想在短短五個月後便聽到了他們分手的消息。女孩說出了分手的原因,原來每次女孩和朋友有聚會時,男孩總是不斷發短信或打電話問她什麼時候結束,甚至跑到聚會上,弄得女孩很沒有麵子。女孩覺得和他在一起沒有一點兒個人空間,自己仿佛是他一個人的。正是這種窒息感讓她選擇了分手。由此可見,真正愛一個人,就要做到:愛她,就要給她充分的自由;愛她,就要讓她保留屬於自己的空間;愛她,就要讓雙方之間留有適當的距離。
情場如此,職場也不例外。通用電氣公司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體力行刺蝟理論,尤其在對待中高層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場合和待遇問題上,斯通從不吝嗇對管理者們給予關愛,但是在工餘時間,他從不要求管理人員到家做客,也從不接受他們的邀請。正是這種保持適度距離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項業務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與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使你高高在上,也不會使你與員工互相混淆身份。這是管理的一種最佳狀態。距離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則來維持,就是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既可以約束領導者自己,也可以約束員工。掌握了這個原則,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訣。
有效利用“刺蝟效應”,不僅利人,更加利己。要做到這一點卻不容易,一定要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留給對方一份屬於自己的空間。
首先要尊重別人的隱私。即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如夫妻,也應該給彼此保留一塊心理空間。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他人不願意、不主動告訴你的事,不追問他人的秘密等。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還要有容納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正如俗語所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所謂距離產生美,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掌握“距離”的分寸,做到“密者疏之,疏者密之”,不可太近也不可太遠,否則就會出現“距離有了,美沒了”的尷尬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