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珍惜今天,把握生活的節奏(2)(3 / 3)

不管對任何人、任何事,隻要是我們生命中寶貴的東西,我們都應該用心去珍惜,用心去嗬護,不要因為一時的不痛快而折磨愛自己的人,否則當幸福隕落,我們會措手不及、痛苦難當。

裴斯泰洛齊告訴我們:“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懂得珍惜,就是要及時地做事,及時地愛人,及時地感恩,及時地生活,珍惜擁有和幸福,讓心靈和知足在一起,遠離後悔和貪婪。以這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的明天就會過得更好,更充實,更有意義。

我們常為失去的機會或成就而嗟歎,但往往忘了為現在所擁有的感恩。對於眼前難得的機會,我們要盡量抓住,過了這村就沒這店。同時,對於我們已經獲得的快樂和幸福,也要好好地珍惜和享受,隻要我們以認真的態度來看待眼前的一切,就不會再為失去而痛心和後悔。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而不是在機會失去後再歎息。

很多人,往往不懂得珍惜眼前的事物,例如剛剛住進一所恰到好處的單元樓裏,就想要追逐更寬敞、更闊綽的別墅;由於忙於工作,拖著帶病的身體上班,忘記了醫生勸其休息的忠告;更有甚者,他們總是為了追逐更多的名利,全然忽略了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可能最終功成名就,卻變得孤獨無助。因此,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才會感到滿足。俗話說“知足者常樂”,唯有知足,才能從心底感受到快樂,才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也才能放棄一些無謂的追求,從而使自己放慢生活的腳步,讓自己多一份滿足和幸福。

心·靈·指·南

在爭取和追求的同時,珍惜自己能得到的,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漫漫人生路,我們將麵臨無數的選擇和取舍,如何在得到與失去、滿意和悔恨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人生路雖然很長,但其實時間都是稍縱即逝的,不要等到自己老的時候再來感歎當初自己有太多的遺憾。

“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這是心理學上的互惠關係定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感情的動物,當你真誠地幫助他人的時候,便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不依靠別人而獨立生活,何況這是一個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的社會。張愛玲曾經說過:“因為慈悲,所以懂得。”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善良的愛心。善良,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情感,而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美好的心境,一種良好的待人處事的態度。因為善良,一個人的存在無論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愛默生曾經說過:“你能真心誠意地幫助別人,別人也會來幫助你,這是我們人生中最好的一種報酬。”生活中,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付出就會被給予,人性中最美麗的光輝就是來自彼此的關愛。你不經意間撒下的美麗種子,說不定在某個時候就會收獲到燦爛無比的笑容。

有一個30歲出頭的女人,丈夫因為車禍去世,她一個人帶著兒子艱難地生活著。不幸的是,她所在的單位因為經營不善,宣告破產,一時間她又變成了一名失業人員。

在去單位領最後一個月工資回來的路上,她發現了一個繈褓中的嬰兒,孩子在哇哇大哭,路上有很多行人在圍觀,但沒有一個人去抱。善良的女人上前把嬰兒抱在懷裏,不停地哄著,但是沒有任何效果。圍觀的很多人都說:這孩子有病,肯定是爸媽遺棄的,您還是別管了。女人微微地笑了一下說:“好歹也是一條生命啊!怎麼能不管呢?於是她在眾人的議論聲中,抱著孩子去了醫院。

經過醫生診斷發現,孩子腦中有一小處積水,治療的話最少需要5萬元錢。女人摸摸手中剛發的工資,不禁苦笑,5萬元,她怎麼能夠拿得出。抱著孩子剛剛走出醫院門口,發現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獨自坐在醫院的門口,麵前的瓷碗裏放著區區幾個硬幣。女人心想:既然身上的錢遠遠不夠給孩子治病,何不先救助這位老人呢?況且孩子的病可以再慢慢想辦法,或者也可以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想到這裏,她就把剛發工資的一部分留給了老人。她沒有全給,畢竟她還要維持自己和兒子的生計。

意外的是,第二天,家中來了兩位自稱是某著名公司人事部的人,邀請她去公司工作,而且公司會負責孩子治病的全部費用。她不禁一怔,不知道自己怎麼會遇到這麼幸運的事情。後來了解到,昨天她救助的那位老人,其實是這家著名公司的總經理,他突然心血來潮,想體驗一下乞丐的生活,結果整整一天的時間,沒有任何人上前幫助他,在他快要絕望的時候,善良的女人出現了。他為女人的愛心所感動,於是決定幫助女人,邀請她成為公司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