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經意的付出,換回的是更大的收獲,保持一顆仁愛、善良、真誠之心,任何時候都會讓你的形象燦爛生輝,讓你的生活自在從容。隻是,現代社會,很多人有一副美麗的外表,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但他們的內心卻冷漠無情,不知道給予是何物。還有一些家財萬貫的人卻為富不仁,他們罄盡一生也沒有贏得別人的真情;有些朋友,隻能存在於酒桌上,酒足飯飽之後,當你陷入困境時,你們已是形同陌路……但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如果你能夠保持一顆仁愛之心,那麼你必將在危難之時受到別人的幫助。
彼布拿克曾經說過:“我們能盡情享受的快樂是給予的快樂。”有位哈佛教授曾經這樣告訴他的學生: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不是獲得,而是給予和付出。的確,如果你想要得到什麼,那麼首先你需要做的就是付出。
有一個人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暴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汲水,卻任憑他怎麼抽水,也抽不出半滴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他的內心,此時開始交戰著……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水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他以顫抖的手汲水,一種從沒有過的幸福和感動襲上心頭。它喝足水後,把瓶子又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放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麵,而且加上一句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
此後的幾天裏,他內心一直都被一種幸福和感動充盈著,這種感覺帶給了他之前所沒有的信心和力量,他終於穿過沙漠,來到綠洲。每當回憶起這段生死曆程,他總是要告誡後人: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的確,不管你想要取得什麼,在取得之前就必須有一個付出的過程,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是規律,也是必然。正如故事中的那個人一樣,他如果自私地喝掉了瓶子裏的水,可能會保全生命,但是他可能永遠也不會懂得“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這個深刻的道理。
雖然有的時候,暫時的給予換不來收獲,但是要相信付出總有收獲,不在此時,就在彼時。所以,生活中不要太在意自己的付出是否有所收獲,或者是收獲與付出是否成正比。因為太注重結果,往往會讓你錙銖必較,越來越憂愁,這不但會降低你前行的信心,還會影響你的心情,阻礙你去感覺付出過程中所能感覺到的幸福和快樂。
心·靈·指·南
給予就會被給予,真正有素養的人,在別人適逢痛苦或者遭遇不幸時,絕不會冷眼旁觀,而是盡自己的力量盡可能給予同情和幫助。即使是再普通的關係也應該表現出一種友好和關愛,或許這種友好和關愛便可以成為你們友誼的起點,讓你的生活之路又多了一條,陽光便也會灑滿你生活的角落。
人生之所以沉重,是因為我們一路都在給自己的背上增加負擔,卻沒有及時地把沒用的東西放下和丟棄,致使自己步履維艱。當你學會放下那些多餘的不必要的累贅,生活便會多一份自在和輕鬆。
我們赤條條地來到人間,什麼也沒有帶,一身輕鬆、沒有負擔,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沉重,工作的煩惱、生活的負擔、肩負的責任、追求的理想,很多東西加在了自己的身上,於是我們開始感覺到累,感覺喘不過氣,感覺不能承受生命的重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和應盡的責任,這些不是我們的負擔。能稱之為負擔的往往是我們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奢求,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都背在身上不肯放下,才會越來越累,最終舉步維艱。
一個年輕人覺得生活太沉重,便去見哲人,尋求解脫之法。哲人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年輕人照哲人說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頭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