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倭國德川幕府嚴厲打擊後,很多倭國天主教徒外逃到菲律賓,並且成為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屠殺華僑的幫凶,這次老裴這支小船隊,就是聽說倭國再次爆發內戰,在這些倭國天主教徒的引導下,從菲律賓的馬尼拉出航向北,沿著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一路北上。從西歐逃到遠東菲律賓殖民地,從菲律賓被客氣的禮送出境,輾轉漂泊在大海,這夥人的心態越來越糟糕,沿途自然殺人搶劫,無惡不作,否則連基本的糧食飲水都難以維持。此刻在北海迫擊炮威力的壓製下,這些已經出了營門的西班牙人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戰死,而且是毫無價值的被那種從天而降的成群炮彈莫名其妙的炸死,不會給對手造成任何損失,除了對方花了點彈藥的工本;要麼選擇投降。
那位曾經到北海夏軍登陸場營地的西班牙軍使恰好也在這個隊伍,他奉命再次與石中翎談判,這次談的是投降條件。通譯還沒把西班牙軍使的請求翻譯完,石中翎擺擺手,說
“隻有兩個選擇,要麼無條件投降,要麼把你們全部殺死。”
而且非常酸的跟了一句
“我一手拿著和平正義之花環,一手拿著懲惡除盜之刀槍,請不要讓花環從我手裏滑落。你隻有一支香的時間。”
再次點燃兩支香,給西班牙軍使一支,另一支就插在山坡作為臨時指揮部的哨塔旁軍帳”。
無奈之下,這個五十多人的西班牙小軍隊全部繳械,就在小溪旁邊,石中翎接受了對手的投降,向全部戰俘宣布,作為軍人,北海夏軍和此戰指揮官,保證所有被俘西班牙人的人身生命和合法財產的安全,但是按照遠東軍事法庭的起訴書,所有涉嫌海盜行為的西班牙人都將接受法庭的調查和審理。這些西班牙人的前途將由法庭判決,北海軍方不會幹預司法過程,整個司法審判和證據調查,將由北海最高法庭派出專業的法律人士處理,所有嫌疑人都有申辯和上訴的權力。
在這個西班牙小隊投降後,其實營地還有十幾個幸存的西班牙官兵在堅持戰鬥。西班牙是老牌殖民帝國,其軍事工程學的發展比較早,築城技術和要塞設計在歐洲也是一度很出名,因為和法國是近鄰,法國軍事要塞的修建經驗,以及西班牙與法國多次戰爭,都讓西班牙人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個營地中也有一個微縮版的小堡壘,因為時間倉促,建築材料缺乏,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因此這個小堡壘充其量就是個碉堡。麵積不大,裏麵就是站著,最多也隻能容下不到二十個人,隻有一層,不過有小半截在營地的地表之下,這是為了節省工程量,免得為修建厚實的牆壁付出更多人力和材料。這個碉堡的牆壁全部用石材砌成,厚達半米,這個小島雖然大多是疏鬆的沉積岩,不過少量堅硬的岩石還是有的,隻不過西班牙人屠殺了本島大批原住民,勞力缺乏,因此收集開采的石材僅夠修建這個很小的堡壘,那個哨塔因為其重要性,也用了類似的建築材料。石材之間的粘結和縫隙,用收集海蚌螺螄等外殼用木柴燒製的石灰填補,加上炭灰抹平。碉堡頂部用拆掉原來土著的房屋木梁建造,在上麵鋪上堅固的石板加強,同時可以防雨,在石板上層還有一層沙袋,為石板遮蔽陽光直射,也能在夜間起到保溫的作用。這個堡壘的窗口和通風口都很小,最大的還沒有人頭大,而且在接近堡壘最頂部的位置,還裝有可拆卸的金屬柵欄,除了作為觀察和通風,還能作為對外射擊的槍眼。
堡壘依舊是典型的六棱型棱堡樣式,盡管其規模不大,但其六個棱角明顯突出,每個能容納一兩個人,頂部開有多個兼做射孔的通風孔,每個棱角都能得到左右兩個棱角射孔的火力支援和側翼掩護,棱角頂部又能得到堡壘頂部射孔的保護,避免敵人攀登,從頂部射孔偷襲。在營地遭遇炮擊,外麵一片混亂的時候,四個西班牙首領帶著親信手下,一起逃進了這個最後的堡壘,把死傷上百人的混亂場景丟在堡壘外麵,全力防守這個堡壘。這個堡壘頂部近三米,加上挖下去的部分,裏麵高三米多,在炎熱的時候,裏麵相當清爽。不過此時堡壘裏盡是汗臭狐臭和血腥摻在一起,狹小的空間擠滿了驚魂未定的西班牙人,就連那位昏迷已久的老伯爵也被抬了進來。
隨著出營的援兵在炮擊威脅下被迫投降,營地操場和門口遍布死屍和傷兵,西班牙人最後的抵抗力量全在這個堡壘裏麵。這個小小的堡壘麵積很小,仍然從門口分為三片,中間是承重的半米石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堡壘實在沒有堅固的材料做門,隻能用簡單的木板門,為了起到製敵和防禦的功效,堡壘設計的時候,故意用承重牆把內部空間隔離開,搞得曲曲折折,雖然使得內部空間極小,但是大大增強了防禦功效,敵人不可能從門外一口氣衝近堡壘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