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迫擊炮(2 / 2)

主要特點是:1.體積小、質量小。手榴彈的體積與質量直接影響著士兵的負荷大小,影響著士兵的整個戰術動作和短兵相接時的戰鬥效果。因此,常用的防禦手榴彈的彈徑一般在50mm左右,全彈長為100mm,全彈質量為300~600g。2.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由於手榴彈裝備量和消耗量大,因此在保證使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一般結構很簡單,隻有彈體和引信兩部分,彈體用鑄鐵或薄鋼片、鐵皮或塑料製成,成本低廉。3.操作簡易、使用方便。手榴彈是所有武器彈藥中操作使用最為簡便的,它既不需要任何投擲裝置,也不需要任何複雜的操作程序和附加條件,隻要知道簡單的操作方法後即可使用。

迫擊炮是對遮蔽目標實施曲射的一種火炮,多作為步兵營以下分隊的壓製武器。其最大本領是殺傷近距離或在山丘等障礙物後麵的敵人,用來摧毀輕型工事或橋梁等,也可用於施放煙幕彈和照明彈。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

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隻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

迫擊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鈑及瞄準具四大部分組成。炮身可根據射程的遠近做不同的選擇,炮身長一般在1~1.5m之間;炮架多為兩腳架,可根據目標位置調節高低和方向,攜行時可折疊;座鈑為承受後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時與兩腳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擊炮體的作用;瞄準具多為光學瞄準鏡,刻有方向分劃和高低分劃。

與其他常規火炮相比,迫擊炮的主要特點是:(1)彈道彎曲,適合於對隱蔽物(如山丘)背後的目標進行超越射擊,也可對近距離目標進行直接射擊;(2)裝彈容易,射速高(20~30發/分),火力猛,殺傷效果好;(3)質量輕,體積小,機動性強,中、小口徑迫擊炮可以人背馬馱,打了就跑,能快速轉移陣地。

好不容易韓麟春講完,徐樹錚才插話道:“本來這兩樣都是用於近戰,尤其是在戰壕戰中,不過這次考慮到出兵蒙古講究的是一個速度,而且蒙古沒有堅硬的城牆,就連庫倫城的城牆都十分的低矮,因此,60mm和81mm的迫擊炮就基本能夠滿足要求了,而且無論是蒙古兵還是俄國人,都不會想到我們能夠擁有大量的迫擊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