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立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非常醒目的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記住這句來自大漠深處的話吧:“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同樣,成功的人生也從確立誌向開始的。
阿古特爾認準北鬥星這個目標,堅持前行,所以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誌向之於人生成功,決不亞於北鬥星之於走出撒哈拉沙漠的作用。
一個人一旦確立了目標,就該緊抓著這個目標,本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才能真正有所成。
巴斯德曾說:“立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律。”可是有人卻偏偏不懂這個道理,他們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不能從一而終,最後隻會一事無成。
某君就讀於一所重點大學,在學校裏非常優秀。大學畢業後,在一家航空公司上班,他決心要幹出樣子來,果然精明能幹的他很快就被提升為部門經理。隨著交際麵的拓寬,他涉足了其他一些領域,他發現做證券生意很賺錢,又決定在證券業發展,就在上班之餘和幾個朋友合夥辦了個證券公司,賺了一筆錢。嚐到甜頭不久,他又瞄上了藥材生意,生意也不錯,他的目光又轉向了下一個目標,短短幾年時間,他就涉足多個領域,但都是淺嚐輒止。誌向也是變來變去,後來,他一事無成。
他不由感慨地說:“我現在才明白過來,再也不想著要做多少多少事情了,就從一件做起,就向一個目標努力。”此時他唯一的出路是重新調整目標,選中一個方麵前進,他選擇了房地產業,熬過一程艱難歲月,終於東山再起,成為一位成功的房地產商。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這樣勸告一些愛好廣泛而收效甚微的青年,他用一塊放大鏡示意說:“把你的精力集中放到一個焦點去試一試,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這實際是他個人成功的經驗之談。他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專攻“昆蟲”,甚至能夠一動不動地趴在地上仔細觀察昆蟲長達幾個小時。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也是一個目標聚焦的踐行者,他觀察記錄氣象資料長達三四十年,直到臨終的前一天,還在病床上作了當天的氣象記錄。
明朝宋應星有《憐愚詩》雲:“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可見,確立一個長遠的目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現代各種科學和社會領域都很寬廣的條件下,誰也不可能樣樣都去涉獵。其實,人生隻有短短幾十年,隻要能在自己選定的領域裏有所成就,也就不枉此生了。
有誌之人立長誌,無誌之人常立誌。如果一個不斷改變自己的誌向,變換著去追逐新設想的人,往往是一事無成。隻有確立一個長遠的目標,並拿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追求它,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誌氣為你帶來鴻運之氣
我們說誌氣是一種鴻運之氣,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種氣。那麼,這種氣和成功有哪些關係呢?首先誌氣能使人為了目標而堅持不懈,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有誌氣的人,會得到貴人的相助,這更有助於實現目標。這一點從著名畫家齊白石的學畫經曆上就可以得到證明。
齊白石出身貧寒,但從小就很有誌氣。齊白石小時候,因為家窮,隻讀了半年書就被迫輟學。後來他跟一位雕花木匠學藝後,就四處給人家做雕花活。有誌氣的齊白石一生遇到過許多貴人,才使他成為了著名的藝術大師,這些人,就是因為看中他有誌氣,所以才心甘情願幫他。在他的老師之中,對齊白石人格形成影響最大的是胡沁園。
光緒十五年(1889年),齊白石二十七歲時,他的“貴人”——壽三爺就出現了。在齊白石的自傳中這樣記敘了當時的經過:
過了年,我仍到賴家壟去做活。有一天,我正在雕花,賴家的人來叫我,說:“壽三爺來了,要見見你!”我想:“這有什麼事呢?”但又不能不去。見了壽三爺,我照家鄉規矩,叫了他一聲“三相公”。壽三爺倒也挺客氣,對我說:“我是常到你們杏子塢去的,你的鄰居馬家,是我的親戚,常說起你:人很聰明,又能用功。隻因你常在外邊做活,從沒有見到過,今天在這裏遇上了,我也看到你的畫了,很可以造就!”又問我,“家裏有什麼人?讀過書沒有?”還問我,“願不願再讀讀書,學學畫?”我一一地回答,最後說:“讀書學畫,我是很願意,隻是家裏窮,書也讀不起,畫也學不起。”壽三爺說:“那怕什麼?你要有誌氣,可以一麵讀書學畫,一麵靠賣畫養家,也能對付得過去。你如願意的話,等這裏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來談!”我看他對我很誠懇,也就答應了。
這位壽三爺,名叫胡自俾,號叫沁園,又號漢槎。性情很慷慨,喜歡交朋友,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畫,他自己能寫漢隸,會畫工筆花鳥草蟲,做詩也做得很清麗。他家附近,有個藕花池,他的書房就取名為“藕花吟館”,時常邀集朋友在內舉行詩會,人家把他比作孔北海,說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他們韶塘胡姓,原是有名的財主,但是壽三爺這一房,因為他提倡風雅,素廣交遊,景況並不太富裕,可是他的人品,確是很高的。
我在賴家壟完工之後,回家說了情形,就到韶塘胡家。那天,正是他們詩會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壽三爺聽說我到了,很高興,當天就留我同詩會的朋友們一起吃午飯,並介紹我見了他家延聘的教讀老夫子。這位老夫子,名叫陳作塤,號叫少蕃,是上田衝的人,學問很好,湘潭名士。
吃飯的時候,壽三爺又問我:“你如願意讀書的話,就拜陳老夫子的門吧!不過你父母知道不知道?”我說:“父母倒也願意叫我聽三相公的話,就是窮……”話還沒說完,壽三爺攔住了我,說:“我不是跟你說過,你就賣畫養家!你的畫,可以賣出錢來,別擔憂!”我說:“隻怕我歲數大了,來不及。”壽三爺又說:“你是讀過《三字經》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你今年二十七歲,何不學學蘇老泉呢?”陳老夫子也接著說:“你如果願意讀書,我不收你的學俸錢。”同席的人都說:“讀書拜陳老夫子,學畫拜壽三爺,拜了這兩位老師,還怕不能成名!”我說:“三相公栽培我的厚意,我是感激不盡的。”壽三爺說:“別三相公了!以後就叫我老師吧!”當下,就決定了。吃過午飯,按照老規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陳二位,做我的老師。
有誌氣是因為有誌向,而誌向是人在心中埋下的一粒種子,別人從這粒種子中看到了希望,認為可以栽培,所以很可能會遇到貴人,尤其是會遇到成功人士的欣賞和幫助。從齊白石的親身經曆中,確實可以驗證這一點。
在2007年時,網上評出了一位“史上最牛的乞丐”,他就是來自湖北的夏海波。夏海波出生於農村家庭,1998年以全鎮第一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被老師看作是北大、清華的“預備生”。但高二時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了給他治病,他的父母先後借了六萬多元外債,四處尋求偏方良藥,但病情還是沒能得到控製,大學夢也因此徹底破滅。夏海波因為不願成為家人的沉重包袱,2006年7月24日悄悄離家,在胸前掛起乞討的牌子,成為了乞丐。
雖然成為了乞丐,但夏海波並沒有放棄學習,也沒有丟掉自己的夢想。在乞討時,他胸前掛著紙牌,身後掛著報紙,一言不發地坐在路邊,隻顧翻閱著手中的英文小說,這一點使其與附近的乞丐形成了鮮明對比。有的人上來用英語跟他講話,他都對答如流。晚上,夏海波會去網吧,用博客的形式寫下自己一天的感受。上床後,還要讀一段泰戈爾的詩直到睡去。
因為疾病,夏海波的雙手指關節已腫大、變形,雙腿膝關節無法彎曲,對他來說,握拳、高抬腿和下蹲等是不可能完成的動作。有時,別人將錢遞到他手上時,常因手抓不穩而被風吹走。由於他跑不動,又彎不下腰,隻能慢慢挪到紙幣前,用腳踩住後,再用棍子把錢撥進鞋裏。雖然乞討,但是他仍舊堅持寫作,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行乞中,他喜歡用文字記錄心情,寫成心靈日記《沉淪》。夏海波希望自己的書能獲發表,並表示不論結果如何,都會將文學理想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