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吃過晚飯後,和阿瑪額娘說了會兒話,我正準備起身回去,邊聽阿瑪說道:

“我準備給你請個先生,教你念書,也省得你整天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傳出去丟爺的臉。三天後你便去典茗齋讀書去吧。”

我聽他說這些,心裏很不舒服,在看額娘臉色也是非常難看,正想反駁,又想起這屋子裏這麼多人在呢,總不好在眾人麵前落他的麵子,就生生的忍下。

“是,陌紫知道了。這會兒子天也不早了,就不在這兒叨擾阿瑪額娘了,女兒先行告退。”我便說邊向他們行禮。他也隻是點點頭便讓我走了。

於是,我帶著身後長長的尾巴回我的小院去了。

回到紫竹院,我便徑直向我的小書房走去,說是小書房,其實隻是讓他們幫我收拾的一個看書的地方,裏麵隻有我從額娘那裏拿的一本《飲水詞》而已,其他便是一桌一椅,以及幾支毛筆,一方普通的硯台和一打宣紙,連個書架都沒有。可還沒走幾步,就被李嬤嬤給叫住了:

“小主子,天都黑了,您還是回去歇著吧,別看書了,仔細傷了眼睛。”

“那我就隨便轉轉吧。嬤嬤也累了一天了,就先去歇著吧,有墨書墨玉兩個陪著我就行了。”我笑著說,接著又對其他人說,“你們也都散了吧。”

“這怎麼行?格格隻帶兩個人是不是太少了點兒?奴婢實在不放心。”

“看嬤嬤說的,這是在我自己的家裏,有什麼好不放心的,難道還有誰敢害我不成?”心想,胤禟那麼聰明的人,能讓八阿哥極力拉攏,又能讓雍正恨得牙癢癢,又豈會連自己內府的安全都不能保證?

“格格說的是,是奴婢多慮了。”說完便和眾人一起行禮離開了。

請安是清朝宮廷的一項重要禮俗,包括問安、打千兒、半蹲、撫鬢、叩頭等禮節。問安是垂手站立問好,稱請小安。打千兒、半蹲是請大安。撫鬢是同輩婦女相見請安。叩頭這位大禮,多為新年請安的禮節。滿族請安有“定省”,即晚輩對高齡長輩固定每天“請早安”、“請晚安”,這又稱為“晨昏定省”。過去小輩對長輩也有,三日一請安,五日一打千兒。

男子請安禮,凡服箭衣者(即綴馬蹄袖口之袍)先彈袖放下“挖坑”(即袖頭),先左袖,後右袖,再將左腳略移前半步,左膝前屈,同時左手手心向下自然地垂在左膝蓋上;右足後引屈膝,至地不及寸,同時右手下垂,上身稍向前俯,似拾物狀。約一呼一吸時間,左腳撤回,恢複立正姿勢,施禮完畢。這種禮俗稱“打千兒”。施禮時,一邊施禮,一邊口稱“請安”,如說:“請阿瑪安”。受禮者除家中尊長外,親友長輩或還半揖,或執持行禮者之臂,平輩則同禮相還。

男子晚輩對於長輩,下官對於上官,奴仆對主人請安還常用“跪安禮”,具體禮節是:先看準了人,而後俯首疾行兩步,至受禮人身前,雙手扶膝先將右腿跪在地上,左腿也隨之下跪,但膝蓋一著地就起來,隨後右腿也起來,在施禮同時亦口稱“某某給某某請安”,起來時,要從容收腿,挺腰斂胸,雙臂垂立,兩手向後稍攏,兩腳並齊打橫兒,每一施禮動作都要畢恭畢敬。

女子也行請安禮,稱蹲安或半蹲,具體禮節是:上身挺直,兩腿並攏,右足略後引,兩膝前屈,呈半蹲姿勢,同時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相疊搭在兩膝蓋上,約一呼一吸時間,複原禮成。施禮時,必使長衣拂地,拖襟四開,緩而且深,顯出高雅氣質。

撫鬢禮,是滿族同輩婦女相見之請安禮,具體禮節是:完成立正姿勢,然後五指並攏以右手指從眉上額頭至鬢角連撫三下,然後點頭目視對方,同時請安問好,穿“花盆底”鞋時不便前屈下蹲,或乘輿時受人請安而還禮,多行撫鬢禮,亦稱抹鬢禮。

叩頭禮又稱“跪拜禮”,是下級對上級,賤對貴,少對長間一種常見的大禮,具體禮節是: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著地,屈躬叩頭離地寸許,挺身目視受禮者胸前,是為一扣。如是者三,即為一跪三叩。起立平身,再跪,再三叩,即為二跪六叩。複起再跪,又三叩,即為三跪九叩。在朝廷朝會大典行三跪九叩禮,祭祀佛神祖先亦行三跪九叩禮。對父母、尊長視情況而行二跪六叩禮或一跪三叩禮。行跪拜禮時千萬不可不依形式而貿然伏地一叩人頭,滿族人最忌此種侮慢行為,稱之為“報喪頭”。

------題外話------

典茗齋是從網上看到的,自己實在想不起什麼好的,便在此處借用一下,據說取自“品茗捧典兩情深,一貴清香一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