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1)

待他們離開後,我和墨書墨玉兩個便出了門。我本就是出去隨便轉悠並沒什麼目的,隻是走到哪裏算哪裏。走著走著,不多時,便看到一個小湖,湖兩岸一側是假山,另一側是竹林,這九阿哥倒是品位不俗,家裏設計的特別好,而我現在是在假山這一側。想著皇親貴胄畢竟不一般,竟在家中挖了人工湖。之間湖麵水光粼粼,倒映著撒入湖中的月光,煞是好看。湖心一座八角小亭,與兩岸相連,小橋用大理石而造,至於那亭子由於隔得遠倒看不太真切,其實就算是近了,我也未必知道。

身隨心動,心裏想去近處瞧瞧那亭子,腳便不由自主地邁上了那石橋。記得以前曾看一篇小說,說是九阿哥府上有一座奇特的亭子,亭子裏掛著一座鍾,用小錘敲擊,便可給小亭四周罩上一層水簾。如今見到了一座亭子,便想去看看,是否真的如此。

於是,進去之後,編譯出一處的四喜查看。隻是找了半天,終歸還是沒找到。

正準備轉身出去,忽然聽到一個充滿陽光的、好聽的、帶著幾分諧謔的聲音響起:

“你在找什麼呢?”

清朝皇子的命名:

清朝自康熙年間發生奪嫡的糾紛以後,不建儲位,成為定製;後來又建立了立賢不立長的製度。因此,每一個皇子都可能是未來的皇帝;也因此,皇帝的種種,須從出生寫起。  關於妃嬪召幸,有好些有趣而不經的傳說;既屬不經,雖然有趣,我亦不便介紹。不過,皇後及有位號的妃嬪,各有固定的住所;皇帝某日宿於某處,或召某妃嬪至某處共度良宵,作為太監最高辦事機構的“敬事房”必然“記檔”,因而當妃嬪發覺懷孕時,可以查得受孕的日期。

妃嬪一經證實懷了孕,自有太醫院的禦醫定期“請喜脈”,服安胎藥;到得將次足月時,內務府就要“傳婦差”了。首先是選“奶口”,其次是找穩婆,都由“上三旗包衣”的妻子中選取。

出生以後,由敬事房通知內務府記入“玉牒”。所謂“玉牒”者,即是皇室的家譜。愛新覺羅氏大別為兩類:凡是太祖的子孫稱“家室”;太祖兄弟的子孫稱“覺羅”。腰帶分黃、紅兩種,所以俗稱家室為“黃帶子”,覺羅為“紅帶子”。玉牒的封麵,亦如其色,家室是黃色封麵,覺羅是紅色封麵,不妨稱之為黃簿、紅簿。  皇子皇女當然記入黃簿,主要內容是性別、生母名氏、位號、第幾胎、出生年月日時,還有收生穩婆的姓氏,以便出糾紛時可以追查。  然後是命名,時間早晚不一,有些出生未幾即行夭折,既無名氏,亦未收入玉牒敘排行的,在康熙年間是常有之事。命名之製,至康熙皇長子胤禔出生,始有明文規定,上一字用“胤”,下一字用“示”字旁,由內閣選定偏僻之字,奏請朱筆圈定。需用偏僻字者,因為此皇子將來可能成為皇帝,便於臣民避諱。自康熙朝以後,命名字派如下:

一、雍正:上“胤”,下“示”字旁。

二、乾隆:上“弘”,下“日”字旁。

三、嘉慶:上“顒”,下“玉”字旁。

四、道光:上“綿”,下“豎心”旁。

五、鹹豐:上“奕”,下“言”字旁。

六、同治:上“載”,下“三點水”旁。

七、光緒:同上。

八、宣統:上“溥”,下“人”字旁。

至道光以後,有一不成文的規定:非帝係命名下一字,不用特定的偏旁。由此可知,慶王奕劻之子載振與同治、光緒為兄弟,但不同祖;溥儒與溥儀為兄弟,且皆為道光的曾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