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活”,就要做到進退有度。對兵家而言,最好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做事也是一樣,凡事不要做的太死板,不管是容易做成的事還是不容易做成的事,都要給自己留好退路,不要自己把自己逼到牆角。
做事把握尺度,進可攻、退可守
1.角度改變觀念,尺寸把握人生
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寸把握人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經曆的事情大多數都不是大是大非的事情,而是一些需要我們認真把握的小事,也正是這許許多多的小事組成了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做事情中的尺度和分寸。有時事多一分或者少一寸就會出現另外一種局麵。
人們常說,人有三寸不爛之舌,舌頭雖然不會爛,但你毀掉的是你做人的清譽。人的舌頭不過三寸,但並非什麼話都能說。縱觀古今中外,因為一句話就喪命的人不在少數,因為一句話就加官進爵的也大有人在。真可謂是福從口出,禍從口出。
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種活動中,都要掌握適度的原則。李開複曾經說過,不僅僅在做菜的時候我們要調節把握火候,在交往的時候我們也要掌握火候、劃清界限。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等這些都是交往中的火候問題。做人與做事都是藝術,它們彼此相通。一個人若想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隨心所欲地駕馭人生局麵,逢凶化吉、遇難呈樣,就必須掌握做人做事的火候和分寸。它將使你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讓成功在你的麵前水到渠成。
有的時候,尺寸之外,即是雷池,即是糖衣炮彈。尺寸之內,各有各的道路和方向,各有各的價值,各有各的精彩。行的尺寸,一步一個腳印,隻要堅持就能攀上成功的顛峰,就可以領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往前一步,就是雷池,就是地獄,它會讓你送了前程,一輩子也難翻身。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企圖跨越它所匡定的界限,隻想立竿見影的話除了多栽幾個跟頭之外,不會有別的更好結果。
事情有大有小,有輕有重,到底是放棄西瓜揀芝麻,還是丟掉芝麻揀西瓜,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涉及到他人及整體大局的利益。所以在這樣的取舍兩難的選擇之間,我們就應該仔細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盡量采用舍小取大、棄輕取重的處理原則。有的時候沒這樣做,雖然丟掉了小利,但所換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義。你失去的絕對是值得的,你得到的絕對是超值的。
辦任何事情都應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事情發生後,須馬上處理,延誤了時間就可能與你計劃了很久的大目標相背離。有的時候會讓你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有的時候甚至連身家性命都有危險。有些人際關係的處理,發生之時,立即解決,反到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這樣做起來也會火上澆油,使事態發展愈嚴重,相反用冷處理的方法冷卻幾日,使當事人恢複理智以後再處理,就可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處理事情,掌握處理的火候,對事情的成敗至關重要。
2.做事要循序漸進,切勿浮躁
這是一個浮躁的年代,所有的人一時間似乎都在追求速度和速成,但2008年末的全球金融海嘯似乎給了我們重重一擊,無限攀升的股指突然大幅下跌;持續走高的房價突然妥協;外企銀行高調的優越感也有所收斂。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誡我們,慢慢來,循序漸進才是行走最穩妥的姿勢。
浮躁幾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麵對理想與現實落差極巨的殘酷現實,許多人都有一種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浮躁情緒。這種浮躁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有以下表現:心浮氣躁,朝三暮四,淺嚐輒止;自尋煩惱,喜怒無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要魚也要熊掌;這山望著那山高,靜不下心來,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輕言放棄,從來不肯為一件事傾盡全力,等等。
至於女孩子,當今最熱的話題大概就是瘦身減肥了,為了得到好身材,女孩子們恨不得割肉減肥。近年來,保健品市場上頻頻刮“風”,“補鈣”熱剛退,市場上各種“減肥”藥物又接連登場,一些廠家還在廣告中登出日程表,推出10天或20天計劃,甚至有的產品說服用6天就能達到效果。有的減肥中心說8、9天就能有效果,吃一盒該產品最多可以減掉6公斤體重。還有的減肥保健品廣告則介紹說,隻要吃一盒產品,就能減掉2~5公斤,而且減掉的都是脂肪。極具誘惑力的廣告讓女性消費者感到困惑,但是有關專家指出減肥應遵循科學規律。
一位權威的營養專家認為,改進膳食、增加體力活動、改善生活習慣和改變觀念是減肥的基本措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盡管肥胖患者減肥心切,但對此應有科學的認識。特別是,體重快速降低,減少的多是水分而不是脂肪,不僅容易反彈,對身體健康也有不利影響。因此,需要批判的是盲目減肥,而科學減肥應該提倡。專家們同時還強調,減肥不應隻是為了減體重,把“以瘦為美”當做目的,身體的各項指標正常才應是最終目的如果你想身無贅肉、神清氣爽的話,每星期作有氧運動三次就夠了。運動量沒有一定的標準,能達到燃燒脂肪、健身、強壯的目的就可以了。倘若你現在有一大段的路要趕,有很多的脂肪要燃燒,心肺功能亟需強化,那麼每周有氧運動五、六次是必要的。其實這不難,剛開始的時候依自己的體力,每周五、六次的有氧運動會讓你的身體從內部發生改變,慢慢地就會使外表也跟著變化。到了那時每星期或許有三次有氧運動,就夠了。當你持續運動了幾年,身體狀況日有精進,比起幾年前的弱不禁風,直如天壤之別時,回頭看看這種每星期三次有氧運動的小兒科方式,或許會讓你感到好笑呢。
最近網絡上流行的一段名為《誰叫我們是80後》的帖子,大概內容是,我們上小學時,上大學不要錢;我們上大學了,上小學不要錢了;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當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的工作;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當我們興衝衝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有它本身的進步和悲哀,每一代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無奈,倘若要這樣寫,我們可以把所有年代的無奈都寫進去,一味抱怨隻會讓自己在大環境麵前愈加渺小,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的,80後根本就沒有必要背負那麼多煩惱,該是這一代擁有的,一定要一步一步來,切不可想一步登天。
這裏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說明一個人若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就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1952年7月4日的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一片濃霧之中。在海岸西麵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34歲的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並開始向加州海對岸遊過去。如果成功了,她就會成為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她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海水很冷,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幾乎連護送她的船都看不到。時間一點點過去,成千上萬的人在電視上看著她。15個小時以後,她非常累,又凍得發麻。她覺得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教練在另一條船上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是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
又過了幾十分鍾,人們把她拉上了船。上岸後她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她不加思索地對采訪的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在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能看見陸地,也許我會堅持下去。”
從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到加州海岸僅僅隻剩隻有半英裏!後來她說,讓她半途而費的並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在濃霧中她看不到目標。兩個月之後,她在一個晴朗的天氣裏成功地遊過了同一個海峽,因為事先人們在她遊的路徑中設定了一個個浮標,她可以時時清楚地看見具體的目標,所以她就有了進行下去的勇氣,最終獲得了成功。查德威克雖是遊泳高手,但仍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勇氣地去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當你規劃自己的成功之路時,千萬別低估了製定循序漸進目標的重要性。
循序漸進的前進方法讓我們有所心安,有所適從。為我們帶來每一步行動的指南。沒有每一步的腳印,我們就會像無頭蒼蠅一般,沒有條理,沒有方向,沒有動力。當有那麼一個你可以通過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在那裏引導著你,你就有理由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成長,開拓創新,發揮潛力。
3.不斷創新才能一直領跑
走在別人後麵的人隻能喝到湯,卻吃不到肉。要想成功,就必須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就必須有創新的思維和勇氣。想做領頭人嗎?開拓你的思維,發揮你的潛力,勇於創新,不斷創新吧,隻有創新才能不斷領跑。世界上到處都充滿著追隨者和模仿者,他們喜歡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喜歡依照他人的足跡走。但是社會上所真正敬仰的,卻是那些有創造力而能自闖出路的人。
事事守成的人必定不能走一條寬廣的成功之路。走在前麵的人必定是敢於創新,有挑戰精神的人。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人一輩子兢兢業業,他們可能很穩定,很踏實,但他們離成功卻很遠;還有一些人,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勇於嚐試,大膽創新,在別人異樣或驚歎的目光中獨自步入成功的殿堂。創新,不僅僅是科學家、企業家的專利。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每個人都具有創新的思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創新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在我們的工作中,創新會讓我們更有效率。人人都有創造力,人人都應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提到創新,有人總覺得神秘,它似乎是極少數人的專利。其實,創新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創新活動已不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它已經深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活動,在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麵都可以迸發出創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