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超越感恩,讓我們為愛而工作(1)(1 / 3)

感恩要成為一種行為習慣

有句話說得好:播種一個信念,收獲一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獲一個命運。

感恩的行為能夠影響你的命運,但你必須養成播種感恩的習慣。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它需要自己長時間不斷地努力。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行為隻要不斷地重複,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隻要不斷地重複,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影響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行為。至於我們的行動,隻是在潛意識支配下的被編輯好的程序。那麼,怎樣運用潛意識的力量來改變不良的習慣,養成感恩的好習慣?

我們先來看一種現象。吃飯的時候,大多數人是用右手拿筷子。因為從小到大人們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經養成了習慣。假如今天吃飯的時候,你不用右手拿筷子,而改用左手拿筷子,你會有什麼感受?——不舒服,挺別扭的,對吧。但假如你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飯,堅持一個月,一個月後你就會不再那麼別扭,而是逐漸習慣了一些。這說明隻要不斷地重複,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項看似簡單的行動,如果能堅持重複21天以上,就會形成習慣;如果堅持重複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如果能堅持重複365天以上,再想改變都很困難。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者重複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信念。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堅持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還會回複到從前,因此,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你“效勞”。

做一個有心人,為自己去有計劃地塑造感恩的好習慣。當然,你的某些壞習慣可能已經十分頑固,因此要形成感恩的好習慣,你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克服壞習慣。

假如我們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礙成功的因素,我們如果不改變,豈不是注定要失敗?如果你對改變自己的劣根性沒有信心,裹足不前,請捫心自問:我是要成功,還是要失敗?不改變,就意味著失敗;要成功,就別無選擇,立即改變。改變習慣其實很簡單,成功其實也不複雜。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反複地做。簡單的事情練到極致就是絕招!要養成感恩的好習慣,可以運用各種方法來輔助練習,如感恩環、黃金表等。

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也會失去立業之基石。透過無數偉人的成長足跡,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是老一輩革命家朱德的文章,他以無限的深情讚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還有偉人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這些動人的故事,讓我們更加感到感恩對一個人的人生是多麼重要。